嘿嘿,人类在情人节当韭菜,已经有100多年啦!
撰文:盘丝大仙仙,编辑: mmr
来源:企鹅吃喝指南
每年各大商超开始把巧克力礼盒垒成各种大大小小心形时,你就知道,情人节要来了。
不过,花钱买礼物表达心意这件事,可不是现代人的专利。
过去100年里,情人节礼物,尤其是吃吃喝喝的画风,可能比你想象得更狂野、更有趣。
比如在1996年,美国康涅狄格州,有人在情人节就收到了这样一颗“真心”:实心牛奶巧克力,重达1磅,解剖结构精准还原。售价 17.95 美元
图源:1996年2月2日The Hour
报纸在那会儿的情人节餐桌上,你甚至能见到——吉利丁冻住的罐头甜玉米,与泛着琥珀光的威士忌,一起在烛光中闪烁迷离……
图源:1948年Stokely's 广告
百年来,商家们各显神通,用或直白或俏皮的告白话术,把寻常食物包装成爱情催化剂。
图源:1980年代不二家广告,古早广告的画风,真是有趣!
我在互联网的犄角旮旯里刨了个底朝天,给大家淘来了百年内别具一格的情人节广告。
来,一起开启这场趣味拉满的复古情人节“花活儿”大赏吧~
♡1918年:一战限定贺卡♡
1918年,美国刚刚参加世界第一次大战不久,年轻的士兵被派往欧洲战场,不少情侣被迫分散大西洋两岸。
Dey Brother & Co.敏锐嗅到商机,除了售卖常规情人节派对午餐套装之外,还为年轻士兵的心上人量身定制了一款特别的情人节贺卡5美分;
连内容都“贴心”代劳。(贺卡内容非常适合用来鼓舞营地或前线士兵们的心,带有快乐或幽默的话语。)
♡1926年: 心意外包,商家替你狠狠爱♡
生日、圣诞、情人节,一年到头要送礼的节日那么多,而巧克力,似乎永远是那个万无一失、不踩雷的选择。巧克力厂商早在百年前就参透了这个道理。于是1926年时,面向中产家庭的美国顶级大众周刊The Saturday Evening Post上(这是当时品牌宣传的黄金平台,以精美的彩色印刷和极高的广告质量著称)出现了这么一则广告:
广告来自惠特曼巧克力,内容总结起来其实很简单:只需一次下单,情人节、母亲节、生日、周年纪念……
全年所有重要时刻,即便您完全不走心,惠特曼的代理商也会替您记得,把那份象征心意的巧克力准时送达。
惠特曼自1912年推出品牌史上最具标志性的产品:Sampler 巧克力礼盒。上图为1944年Whitman Sampler情人节礼盒广告。
♡1926年: 活儿都是你干,浪漫都是我的
“Time tells the story”♡
1926年,知名食品公司 Monarch Foods 在情人节广告中,打出一句:“Time tells the story”(时间诉说故事)。
画面从1853年与1926年的两个家庭场景切入,跨越70年,不变的是Monarch品牌的陪伴,以及厨房里忙前忙后的女性身影。
时隔近百年回头再看,这份“岁月静好”,你还觉得浪漫吗?
♡1931年:拿捏30年代梦女
买糖送Rudy生写,亲签限定版♡
如果你觉得现在的情人节礼物溢价离谱,看看百年前的巧克力礼盒能有多奢侈。
在美国大萧条时期,普通工人一周薪水才15到25美元,而一盒Johnston巧克力,售价却敢标到1美元到5美元不等。
凭什么敢这么定价?还不是拿捏住了追星女孩的心。
“想象一下,打开糖果盒的瞬间,除了巧克力,还有顶流歌星Rudy Vallee的亲笔签名照,直球梦女暴击!”
♡1931年:加拿大多伦多
心形美味冰淇淋♡
也不是所有情人节厂商都知道如何营销,一个过分朴实的案例:
"对于情人节派对来说,还有什么能比心形或丘比特形状的美味冰淇淋更具吸引力,更能唤起浪漫氛围呢......"
可通过销售订购,如果您附近没有销售,请致电乳品厂——
ACME农民乳业公司,一家由加拿大人拥有并经营的加拿大公司。
♡1935年:美国大西部香槟
通往女士芳心的欢乐之路♡
20世纪初,加州葡萄酒在许多美国消费者眼中,还是廉价、低质的代名词。而这则来自Great Western的广告,早早就懂得借用“法国魔法”点石成金。“
Great Western Champagne(大西部香槟):遵循法国传统瓶中慢发酵工艺,在美国精心酿造——奢华,不必昂贵。”
当然,那是1935年,法国流量随便蹭,“香槟” 还不是如今那个受到国际法规严密保护的“金字招牌”。
♡1936年:日本的第一个巧克力广告♡
提到情人节送巧克力,日本人的热情恐怕不输任何一个国家。
但你可能想不到,引燃这股巧克力风潮的“启蒙者”,既不是法国人,也不是意大利人,而是一位来自俄罗斯的糖果师——费奥多尔·莫罗佐夫(Fyodor Morozoff)。
图源:TBS档案
他在流亡辗转中落脚日本,最终于神户创立了一家西洋糖果店。
1936年,Morozoff在报纸上刊登了日本第一则情人节巧克力广告,将“用巧克力表达爱意”的西方习俗带入日本。
或许连Morozoff自己都未曾料到,这颗巧克力种下的情人节传统,会在此后几十年里,在日本生根发芽,繁盛至今。
♡1940年:和情人节打不着八杆子的产品,如何营销?♡
如果你也是一名广告人,在情人节绞尽脑汁却迟迟找不到灵感时,不妨看看上世纪40年代那则带着复古连环画风格的茶广告,也许能给你一点启发。
♡1948年:罐头产品竟也想过情人节♡
你或许觉得,情人节就该是大餐加持的浪漫时刻。
但罐头公司斯托克利-范坎普(Stokely-Van Camp)显然另有打算——他们甚至贴心“研发”出了一套专属情人节的罐头浪漫菜谱:
甜心沙拉食谱
1 又 1/2 杯开水
2汤匙未泡发的明胶
斯托克利(Stokely's)牌鸡汤
2 又 1/2 杯鸡肉
1/2 杯切碎的芹菜
1 汤匙盐
1/2 茶匙胡椒
哟,美国人的情人节菜谱呀,合理!
♡情人节这块蛋糕,谁不想分?♡
情人节,不只是属于香槟的时刻。
“......并非所有威士忌特质都能和谐共处/有的相互冲突,有的彼此背离/而卡尔弗特,却能将千般风味调和成章!”
啤酒向来算不上情人节礼物的标配,但1950年前后,啤酒商们显然不甘心被浪漫市场排除在外,开始盯上这块情人节大蛋糕。
“它有着啤酒般的爽口轻盈,也有着艾尔啤酒特有的醇厚浓郁!
你从未尝过如此清爽又满足的滋味——只有卡灵红帽艾尔才能带给你!
这才叫开怀!加拿大最受欢迎的艾尔啤酒,现在美国也能喝到!”
美国的食品与酒水广告自成一派,与同时期欧洲葡萄酒广告所营造的浪漫情调截然不同。
人人都爱的可口可乐,自然也不会错过情人节。
♡1960年日本:情人节 <爱的日子>♡
大名鼎鼎的森永制果,在1960年推出了其经典的牛奶巧克力产品,广告刊登于1960年2月13日《每日新聞》。
一块森永巧克力50日元,在1960年对于日本普通家庭来说,虽然不算奢侈品,但也是带点仪式感的"好物"。
♡1965年:意大利版蜜雪冰城♡
如今大家可能觉得,蜜雪冰城那句“你爱我,我爱你”的洗脑神曲没啥技术含量,但放在从前,这种效果还真不是谁都能整出来的。
比如这支利口酒广告对读者要求就挺高——想被洗脑?不好意思,你得先会识谱,自己哼出来才行。
仙山露(Cinzano)诞生于 1840 年,是一款意大利味美思。
♡1978年:个人定制的精致甜点,价格不菲♡
当市面上的标准礼盒显得过于千篇一律,高端玩家便把目光投向了“定制化”的浪漫。
1978年,这篇刊登在纽约时报的小软文,介绍了一位叫做卡罗尔・埃普利(Carole Epley)的甜点师在情人节提供的定制饼干、巧克力服务;
图片中的姜饼抱抱熊,9英寸大小,售价4美元;左边的心形饼干,售价2.5元......
1970年代末,美国正遭遇高通胀,物价飞涨。那时,1打(12个)鸡蛋售价47便士,约合0.89美元。
而一块定制饼干的价格,几乎顶得上3打鸡蛋,算得上是颇为金贵的心意了。
♡1978年:打破刻板印象♡
在 70 年代的美国,性别刻板印象仍根深蒂固,尤其在饮酒文化中,威士忌几乎是男性的象征。
翻看那些年代的烈酒广告,目标消费者多是男士。而 1978 年芝华士(Chivas Regal)情人节广告,却轻轻撩拨着这套默认规则。
“Why not? She’ll probably love it.”(为什么不呢?她也许会喜欢。)
♡1981年:不是所有品牌都有觉悟♡
也有商家试图在情人节兜售洗碗机......
放到如今,大概评论区早已炸锅,发布即下架了。
图源:加拿大魁北克报纸
♡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
日本巧克力文化盛行♡
日本在1970年代,情人节送巧克力的文化已经逐渐普及,各大品牌(如格力高、森永、不二家)开始抢占市场,推出针对年轻女性和学生群体的巧克力礼盒。
这张广告正是出自格力高(Glico),洋溢着70年代典型的漫画风格。盒内4颗巧克力,售价100日元,恰好是学生也能负担得起的小小心意。
“要把它送给谁呢…… 我的心为你歌唱”
1976年,不二家更是在情人节营销上玩出了花样,推出 “甜蜜爱心礼物” 抽奖活动,同时上架心形、牛奶、黑巧克力等产品,价格分别为 50 日元、100 日元、100 日元。
“バレンタイン めだちすぎたら ゴメンナサイ”
情人节,如果太显眼,抱歉哦
图源:1980年代不二家广告
在日本,真的是女生给男生送巧克力呢。
“巧克力来了,心也来了。”
“恋爱是既甜蜜又苦涩的东西。
所以,想给那个人送上格力高的粒装巧克力。
这每一粒,都是我小小的爱意。愿被那个人大大的爱温柔包围。”
有一种流行的说法,认为情人节送巧克力的习俗其实是日本“反向输出”给西方的。但大家从上面看下来就会发现这个观点恐怕站不住脚。
事实上,1960年的日本巧克力广告都仍在耐心向大众普及情人节的意义:而在1890年,英国就已出现了精美的情人节巧克力礼盒;
♡1937年到2025年:情人节在中国♡
情人节并非中国的传统节日,直到最近几十年才逐渐流行起来。
翻阅近百年的广告,几乎难觅与情人节相关的商业宣传。倒是1937年,《新闻报》刊登过一篇题为《世界情人节》的文章,文中形容国外贺卡上的祝福话术“光怪陆离”。
彼时在国人眼中,这个节日更多是一则舶来的异域趣闻。
时间推移,情人节逐渐成了全球共享的浪漫日子。德芙巧克力几乎成为90后一代的集体记忆。Dove—Do you love me?",这块并不算太好吃的巧克力,曾装点过多少课桌抽屉里的悸动心跳?
而现在,中国人早将这个舶来节日,过出了东方况味——有人守着零点给那头发个红包,有人提前下班,做了一桌好菜。
营销包装终会泛黄,广告词也会过时,而人类笨拙而真诚的爱意,才是最动人的限定。
图片来自各国公开报纸杂志数据库、以及网络
作者公众号: 企鹅吃喝指南(ID:qiechihe)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全部评论(2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