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飞:从网红到长红,新消费品牌如何打破"流量魔咒"密码
近两年,新消费领域风起云涌,热钱滚动,一轮又一轮的新品牌如雨后春笋,随着种草营销的兴起,交替占领着消费者心智。
然而,渠道与流量变化莫测,新消费品牌崛起得快,衰落更快,因流量而爆发的品牌,最终却困于流量。
目前中国新消费品牌进入了非常迷思的时代——网红容易,长红难。
汤飞老师认为,新消费品牌红一时并不难,真正的挑战在于保证持续性的创新与增长,真正实现品牌长青。
本文带大家一起深入解剖为什么流量易逝,品牌难立,以及新消费品牌如何打破“流量诅咒”。(关注公众号:汤飞)
01
流量狂欢背后的数字幻影:为什么互联网难造"长红品牌"?
要理解破局之道,我们需要先拆解一张正在失效的"网红品牌公式":5000篇种草笔记+2000条KOL问答+头部主播带货=一个新品牌。这个数学公式看似简单有效,实则掩盖了三个致命陷阱。
1.流量狂欢下的"品牌空心化"
互联网的流量逻辑看似是品牌的快车道,实则是“甜蜜陷阱”。
陷阱一:短效爆红≠品牌价值
钟薛高的"冰火两重天"
2021年夏天,钟薛高凭借"66元厄瓜多尔粉钻雪糕"刷屏全网。
但当我们追踪其社交媒体数据时发现,品牌的热搜Top10话题中,有7条围绕"雪糕刺客"争议,而关于产品创新的讨论不足15%。
耗时三年建立的轻奢人设,在一次冷链车事件后的70小时舆情危机中消耗殆尽。
当流量战车持续加速,新品牌被迫进入双重囚笼:既要维持触达千万级用户的投放密度,又要在同质化竞争中防止用户心智沙化。
某美妆独角兽CMO曾自嘲:"我们的KPI是从短视频第3秒开始出现品牌logo,但用户永远记不清第3秒划过的是谁。"
流量可以量化点击,却难测人心。当我们沉迷转化率图表的陡峭曲线时,真正危险的平缓地带正在品牌价值坐标系上蔓延。
陷阱二:流量驱动的“品效分离”困境
(1)流量红利消退与成本高企
早期品牌(如完美日记)通过KOL种草和流量投放快速崛起,但营销费用占比过高(如完美日记营销成本占总收入60%),导致利润承压。流量成本上升后,缺乏品牌势能的企业难以持续。
(2)“种草”的天花板效应
当社交媒体上的内容饱和时,用户对同质化信息产生免疫,边际效益递减。例如,完美日记在小红书的粉丝增长停滞,需转向线下场景实现破圈。
2.注意力碎片化:品牌信息"颗粒无存"
(1)注意力短暂,难以形成深度认知。
互联网广告(如信息流、短视频广告)通常以“秒滑”形式出现,用户对这类广告的容忍度低,难以传递品牌的核心价值(如差异化定位、文化认同)。
在某头部女装品牌的眼动测试中,用户观看15秒短视频时,实际聚焦品牌LOGO的平均时长不足0.8秒——这与平台标注的"完整观看"形成荒诞反差。更残酷的是,三天后该视频的产品回忆度仅有2.3%。
尼尔森调研显示:2023年用户日均切换APP达172次,单个信息流广告的决策时间仅剩1.7秒。这迫使品牌陷入"短效记忆"陷阱,就像某新茶饮品牌,全年推出43款新品,但被高频复购的仍是创始系列的三款经典。
在信息粉尘化时代,打造品牌不再是争夺注意力战场,而是要建设认知碉堡——需要回答"当所有广告消失时,消费者凭什么主动想起你?"
(2)精准广告的局限性。
精准营销虽能触达部分目标用户,但缺乏群体效应和示范作用,无法实现品牌的社会共识。例如,Adidas曾因过度依赖效果广告导致品牌势能下降。
(3)直播带货的短期性。
直播以低价促销为核心,依赖现有品牌势能,而非建立新品牌。消费者可能因折扣购买,但缺乏长期忠诚度。
3.品牌建设需要长期投入与互联网即时性的冲突
(1)短期销量与长期价值的失衡
互联网营销(如直播、效果广告)追求即时转化,而品牌建设需长期积累情感认同。例如,低价促销虽能拉动销量,但削弱品牌溢价能力。
(2)品牌势能的积累门槛
成熟品牌(如欧莱雅)的营销费用占比仅为15%-21%,而新消费品牌需投入数倍资源才能达到相近效果,凸显品牌认知度的重要性。(关注公众号:汤飞)
02
破局密码:从网红到长红的"反脆弱法则"
新消费从来不是速成生意,熬过死亡周期的品牌,最终都回归了商业本质——用极致效率满足真实需求,用信任和温度构建了真实护城河。
这揭示出长红品牌的核心特质——建立商业系统的反脆弱性。
法则1:品类创新——抓住确定的消费代际迁移
小仙炖的黄金三支点
当传统干燕窝陷入"真假难辨"困局时,小仙炖以"鲜炖即食+周期订阅+冷鲜配送"重构消费场景。通过锁定25-35岁孕产人群的"悦己刚需",完成从产品创新到客群重构的跃升,复购率达到惊人的47.8%。
真正的品类创新需要满足三要素:可感知的场景化差异(鲜炖工艺)、可验证的价值锚点(营养活性留存率98.3%),以及可持续的运营闭环(按月订购的留存机制)。
法则2:差异化定位——将流量转化为品牌资产
蕉内的"体感科技"战争
当内衣赛道陷入无休止的SKU竞赛,蕉内以"热皮""凉皮"等科技面料切入,建立"不是第二件半价,而是第一眼惊艳"的认知边界。其产品详情页的停留时长是行业均值的3.2倍,证明有效差异化的溢价魔力。
2022年某网红咖啡品牌尝试从"创意特调"转向"精品咖啡",却因定位模糊导致客群流失。数据显示,改版后其门店好评率从4.8星骤降至3.5星,验证了定位摇摆的破坏力。
流量如同流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唯有在用户心智中构筑差异化堤坝,才能避免卷入同质化漩涡。(关注公众号:汤飞)
03
长期主义者的胜负手:在流量与品牌间走钢丝
据埃森哲预测:到2025年,消费者与品牌的互动触点将超过20个,但决策中枢将收束到3-5个关键认知支点。
这意味着在未来,品牌要像瑞士军刀般功能精准,更要如百年老字号般历久弥新。
锐意战略营销咨询服务的客户云峰莫干山今年迎来了30周年,在过去的30年一直坚持环保,在今年,云峰莫干山也被国家权威媒体写进美丽湖州的报道,成为绿水青山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入到国家生态战略。
所以,想要跳出"今年爆红明年过气"的死亡螺旋,就必须意识到:真正的品牌资产不在DAU曲线里,而在用户内心深处那个"非你不可"的理由中。(关注公众号:汤飞)
最后的话:
长红品牌的终极答案
互联网不是品牌的敌人,而是放大器。真正的长红品牌,需在流量狂欢中保持清醒:
第一,短期靠爆品,中期靠定位,长期靠信任。
第二,与其追逐风口,不如成为造风者。
2024年73%的消费者因细分场景产生新需求,品牌需从“满足功能”升级为“创造意义”。
互联网并非完全无法参与品牌建设,但其作用需与线下场景结合。未来,品牌需平衡流量与心智资源投入,从“流量收割”转向“品牌势能积累”,才能在竞争中实现长红。
网红易朽,品牌长青——时间会奖励那些尊重商业本质的人。(关注公众号:汤飞)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