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流量狂欢到品牌沉淀:如何让Campaign成为品牌资产的蓄水池?
这两年,我见过很多新消费品牌在做营销时的魔幻经历:
“投了50万达人费,爆款视频有了、销量涨了,但用户只记得网红段子,没记住品牌名字。”
“Campaign一期一个花样,数据好看却带不动用户增长,预算越花越心虚。”太多品牌被困在“流量狂欢—数据下滑—加大投放”的恶性循环里。问题的本质在于,大多数Campaign只完成了“短期刺激”,却未将影响力沉淀为品牌资产。你或许能靠一条神创意冲上热搜,但真正稳固的品牌资产像一座冰山,需要围绕一个核心主张,持续的长久的积累才能形成——它是消费者无意识中对你产生的信任感、条件反射式的情感联想,以及面对同类产品时优先点击你的肌肉记忆。品牌资产不是虚无缥缈的“高级概念”,而是一套可拆解、可复制、可量化的落地体系。我想结合自己曾经操盘的案例以及对行业中优质案例的观察,聊聊如何让campaign反哺品牌资产这个话题。做campaign,品牌方最常陷入以下三个认知误区:
盲目追爆款:看到某品牌靠魔性BGM火了,就逼着团队“照着这个再来一条”;
内容用完就丢:一次性内容用完就丢,没有持续迭代形成品牌素材库;
割裂式投放:小红书主打情怀,抖音主打搞笑,B站硬核科普,结果所有内容都在各行其是,没有合力。
这就是传统Campaign的致命伤——把内容当成消耗品,而非资产。 真正有效的Campaign应该像播种,基于品牌选择适合你的种子,每年都需要持续的播种,而不是今天种南瓜明天种小麦,最后导致用户对于品牌心智完全建立不起来。
因此,我们需要构建的是反哺型campaign,让每一次campaign都能最终反哺倒品牌资产的建设中。
我总结了一下反哺型campaign的四个底层逻辑,遵循以下原则,做campaign基本就不会跑偏:
原则一:把品牌符号刻进用户的肌肉记忆
为什么闻到薄荷味会想起某牙膏品牌,看到红白配色就想到某可乐?这背后是“感官印记”的刻意设计。我比较喜欢的一个案例是闲鱼的“低碳”品牌符号,比如「闲鱼低碳双十一」励用户卖出闲置而非购买新品,与国家地理共同发起「微瑕地球 一起擦亮」绿色低碳生活创意,用户每完成一笔闲置交易,App内生成“减排成就卡”等等。这看似松散的动作背后,藏着一条清晰的策略链:用可感知的具象化场景,让虚化的“低碳”价值观成为闲鱼具象的品牌符号体感。这个品牌符号不一定是视觉锤或slogan,而是当你的品牌与某种社会行为强绑定时,用户每践行一次该行为,就是在为你的品牌资产账户充值。
原则二:让内容矩阵形成互文效应,而非各自为战
去年我们操盘过一个新茶饮品牌的首发Campaign,内部曾激烈争论一个问题:到底该集中预算轰炸一个平台,还是在多平台做不同内容?最终我们选择了第三条路——在不同平台设置“内容钩子”,像拼图一样引导用户拼出完整品牌形象。具体策略如下:
抖音:魔改编曲洗脑神曲,歌词强调“周一必须喝X茶,不然上班像上刑”;
小红书:用第三方视角拍摄打工人办公桌,“无意间”露出品牌杯套上的周一专属文案;
私域社群:每周一早上10点推送“玄学运势图”,配文“今日宜用X茶转运”。
这套组合拳的效果远超预期:首月品牌词搜索量增长240%,三个月后社群内自发形成“周一晒茶打卡”文化,甚至有用户主动向品牌提议:“要不要出个周一限定口味?”这背后的逻辑很清晰:碎片化时代用户只会记住重复出现的核心符号,但单一的重复会引发审美疲劳,只有“同一内核的不同表达”才能形成记忆叠加。
原则三:把UGC变成品牌资产的永动机
大多数品牌对UGC的认知还停留在“诱导晒单”阶段,送券、抽奖、满赠等传统手段越来越难刺激用户参与。在与某护肤品牌合作时,我们实验了一个新思路——用“身份认同”取代“利益驱动”。一款抗初老精华,传统内容侧重成分解析,但很难引发共鸣。我们在用户访谈时发现一个反常识的心态:25-30岁女性抗拒承认需要抗老,“抗老”就意味着承认自己变老,意味着“不再年轻”。于是我们彻底调整策略:
重构产品定位:从“对抗衰老”转为“养成冻龄体质”;
设计社交货币:创造#冻龄搭子 话题,鼓励用户@闺蜜拍摄“互相监督打卡”视频;
反向收割流量:将优质UGC剪辑成品牌短片,原生素材的魅力比自嗨的品牌广告要强100倍。
活动期间,用户自发生产的UGC播放量是品牌官方内容的5倍,更关键的是后续调研显示,很多用户认为“这个品牌懂我要保持心态年轻的心态”。UGC的正确打开方式,是让用户觉得你的品牌代表自己的品味或价值观,薅羊毛来的UGC价值基本等于0。
原则四:建立量化的品牌资产监测体系
有不少客户都曾向我抛出灵魂拷问:“都说要积累品牌资产,但我怎么证明不是自嗨?”我建议关注以下核心指标:
搜索资产:品牌词自然搜索量同比增幅;
社交资产:用户UGC中自主使用品牌专属符号的比例(如特定产品昵称、品牌色等);
联想资产:目标品类相关关键词触发品牌提及率的排名变化;
溢价资产:同样功能的产品,用户愿意为你的品牌多支付多少比例溢价。
以上4个原则,品牌方们在做campaign的时候可以用于自查。
最后想说的是,当你的每一个Campaign都带着资产思维去设计时,终有一天会发现:爆款只是锦上添花,真正的护城河早已根植在用户心智深处。
想了一些选题,后面我会跟大家接着聊一聊,欢迎大家关注~
▶️ 《2025年品牌困境:为什么你的达人投放越做越亏?》
▶️ 《中小品牌破局指南:如何用“轻量级预算”打赢头部玩家?》
▶️ 《投了50万小红书KOL还没水花?品牌方常犯的3个认知误区》
和大家交个朋友,对于营销趋势案例打发感兴趣的品牌人市场人平台方的小伙伴们可以添加我的微信(备注来意),上海线下可约咖啡☕️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