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广告行业最爱讲“出圈”。
2025开年最出圈的社会事件——“嘉嘉救王星,荡涤妙瓦底”。在漩涡中心,主人公嘉嘉的另一个身份正是广告人。
一位女性广告人被命运推着“出了圈”,以智慧与勇气撬动一场跨越三国的飓风营救,最终演变成一连串声势浩大的国际热点事件。
嘉嘉也因此被大家称为“2025开年第一大女主”。
台前的那些走向,大家或许已经从新闻中熟知:
1月3日,在王星被诱骗到妙瓦底之后,嘉嘉在72小时内于微博发出了教科书级的求助信。大众的接力扩散,将这一事件送上热搜;
1月7日,被困四天后王星获救,移交泰国警方,后续与前往泰国的嘉嘉汇合,三天后平安归国。
这一事件在全社会范围内掀起巨大舆论反响,中缅泰三方合力打击电诈。此后一个月内,园区被逐步铲除、7000余人获救。台下鲜为人知的那些部分里,她什么样?
7年广告人,从文案到创意总监,她说广告是她真正热爱的事情;
事出紧急,她凭广告人思维稳住阵脚、厘清线索、构思表达,掀起社会关注,也为男友争取到宝贵的救援时间;
回应每一份善意,她开通“+1信箱”。展现多年文案功底、写真正带来力量的东西,为年轻女性答疑解惑。
三八妇女节,看见女性的力量。
数英特别策划与嘉嘉的对谈,看到在“王星女友”“大女主”这些标签背后,她作为女性广告人的专业思考与行业表达。我们想以嘉嘉的态度,与行业女性共勉:
保有热情、敏感与勇气,你我都将在人生的某个时刻成为自己的“大女主”。
嘉嘉与数英团队合影
从左至右依次为Vera、嘉嘉、Melody
采访:Melody、Vera
撰文:Vera
01
大女主的职业前传:
七年广告生涯,还想继续做广告人
数英:我们今天来之前还看到张越老师采访你的内容上热搜了,大家都很关心你的近况。
从泰国回来之后,你最近的生活节奏是什么样?
媒体人张越对嘉嘉的视频专访
发出后登上微博热搜
嘉嘉:现在距离我们回来也过去一个多月了。
但即使是我前段时间已经离职了,也还是有很多很多事。比上班还要忙。
一方面是要配合官方做一些善后的工作;
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是福祸相倚,我们意外收获了很多很多机会,比如说杂志专访、演讲邀请……
以前是全职广告人,现在要当我自己和我男朋友的经纪人。忙到周末都没有了。
3月2日,嘉嘉受邀参加TEDxXuhui演讲
数英:我们了解到去泰国之前,你还是保持着一个比较正常的上班节奏的,后来是为什么离职了呢?
嘉嘉:单纯是因为我真的顾不过来了。
平安回国之后大概半个月,我感觉自己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
后来就仔细地理了理当时的一些机会、包括后续的规划……想想确实已经顾全不了了,不得不做出了先离开的这个决定。
但我并不是完全就放弃广告这条道路了。也是在尝试,想看看有没有新的机会和可能。
数英:所以还是想回来做广告的?
嘉嘉:对啊。
我觉得当前算是遇到了一个比较特别的机会,我可以去尝试不同的事情。
之前不管怎么说,广告人是不太能在舞台上发挥个人表达的。我们的所有目标,就是给客户带来商业上的回响。
但我一直都挺想试试,有更多自己的表达。不管是通过广告行业、还是其他的方向。
老本行肯定不会完全抛掉,我毕竟也已经做了7年广告。
从毕业就一直在这个行业里,从小小的 copy 开始,慢慢到senior,然后做到GH、ACD,再到后来的CD。
这一路稳扎稳打走来的。
这么久都没有离开这个行业,也是因为真的喜欢。
还是想尽量让自己的热爱,高于心理上的疲惫感吧。
数英:可以跟我们展开聊聊你在广告行业的经历吗?
嘉嘉:我的专业背景其实并不是广告,我是学财务管理的。对,跳度是有点大。
我是在大学里有机会参与了一些创造性的工作,后续就感觉这方面可能是我更擅长的东西。
但当时对广告也没有一个整体的概念。
后来有一个机会,我去到北京奥美实习。
那是我第一次真正接触到广告的整个运作方式,也实际积累了一些经验。
大学毕业后,我来到上海。第一份工作是去了安索帕。
我记得当时面试也挺有意思。
面试我的CD,他其实不太 care 是不是广告专业出身的。她更多是通过聊天,来判断你是否是一个有灵气的、在这个行业中能够有一些出彩之处的小朋友。
所以其实只是经过了一次闲聊,我就正式进入了广告行业。
后续我在安索帕待了三年。
那会是广告行业势头很足的时候,我共事的那群人都是很热爱创意的传统广告人。
当时整个 team 经常通宵赶稿,但大家都还挺苦中作乐的。我觉得那种精神,给我后续的职业发展奠定了一个大基调。
在安索帕的时候我主要做的是快消这一类。
后来我跳去了一家专业做美妆的公司iBlue。
因为美妆算是我自己的爱好。我平时就挺喜欢琢磨化妆品、喜欢打扮,每天都会化妆上班。所以也还算是一个相对舒适的状态。
在那做了几年之后,又到了奥美上海。
后来就跟着之前的老板,去了一家新的广告公司1806。
老板觉得我的思维还蛮跳跃的,可以做一些更有趣、更发散性的东西,不用在既往的一个职业框架里束缚住。
所以后来我又跨到了运动潮流类。医药、母婴这些方向也有辐射过。
这一路就是纯广告人的职业路径,一点一点地在扩张圈子。
嘉嘉的广告人打工日常
数英:这么说来,在你离职前已经做到了创意总监。那你在工作中的管理风格是什么样的?
嘉嘉:我的一个职业初衷是「所有的人一定要快乐」。
因为我觉得这个行业已经挺苦的了,大家不说为爱发电、至少在心态上不要那么痛苦。
有一个小的细节可以分享。
在换了公司之后,我问之前我做ACD或者GH时期的伙伴们:“我去新公司了,有人要来吗?”真的是一呼百应。
她们当时有的在 gap 、有一些还在职。
gap的就不用说了,“明天入职”;在职的也是就说“OK,你等我提个离职”。都对我非常信任。
到现在,她们还在撺掇我说让我去开公司,哈哈哈。
我觉得大家这么信任我,一定不是因为我管理很严格或者怎么样,而是跟我共事会比较舒适。
大家一起把这个事业当成一件好玩的事儿去面对。
数英:开始好奇你的MBTI和星座了。
嘉嘉:我是INFP。
我有看到很多人说,“她一定是个J人”“她的行事太有计划了。”
但其实不是。只能说咱们小蝴蝶在关键时刻是爆发力很强的。
然后星座是金牛,金牛是很稳的。
可能这两者还是有一些相互制约的力量,让我完成了这次营救。
数英:除了金牛座小蝴蝶的大爆发,你觉得广告人的经历,在哪些时刻也帮到你了?
我们之前看《人物》对你的采访,感觉就是广告人的项目思维在推进整个事情。
嘉嘉:确实是。首先当时我报完警之后,第一反应就是要给自己找事做。
我找事做的方法,就是写PPT。
像提案一样的,我在Keynote疯狂地编辑、往里贴图。甚至还会有每一页的大标题总结、对应到一些细节……
真的就是方案逻辑。
后续我想把这个内容直接转化成微博,但又觉得可能信息太多、太杂,大家get 不到。
这个时候就发挥了广告人的经验——进一步提炼重点。
我觉得广告人有个特别强的素质,可以把一件非常大、背后有很多故事和insight的事,转化成一个聚焦的东西。一个 idea 或者其他什么。
收集的时候有很多内容,但最后输出的时候是一个切口。
你要让大家在短时间内 get 到这句话,不可能要解释 500 句大家才能理解你要干嘛。
——这就是非常广告的一套框架。
接下来就是摇人,找了一个设计师朋友。
因为我已经把所有的信息、每一页是啥,都已经梳理好了。
用广告圈的话讲“Mock-up有了”,让她帮我给拼出来就行。
她也运用了她的设计思维。
比如说这个色块怎么吸睛、怎么精简的同时又很抓人,包括最后发布中间让大家一眼看到的那张主图……
最终就达成了后来大家看到的那篇微博。
数英:听下来感觉你的整个逻辑、反应是很清楚有条理的。
从你刚知道星星出事的消息、到你镇定下来去有逻辑地做这些事情,大概过了多久?你当时会很慌乱吗?
嘉嘉:一开始当然是很慌乱的,人不是机器,一定会有很多负面情绪。
会很害怕、很迷茫这事怎么会发生在自己身边;还有后悔内疚,当时为什么不能多劝他一下;或者有没有其他更好的方式……这些情绪是很多的。
但其实到我报警只用了 9 分钟。9 分钟消化完情绪之后我就开始行动。
报警处理完了,回到家我就开始做PPT,把这个事从头到尾梳理了一遍。
后来据中国和泰国的警方说,这已经构成了一个完整证据链。
包括前段时间我刚从微博相关负责人那里知道,像这种事件一般都需要审核24小时,辨明真伪之后才能上热搜。
但是因为我的证据链太完善了,她们内部很快就认定这是真事儿。真事儿一个小时内就可以上热搜。
所以前期的这些准备,都是有效果的。
02
关于女性勇气:
做大女主,但不一定要是顶天立地的雌鹰
数英:大家称赞你是“2025开年第一大女主”。你会怎么理解“大女主”?
嘉嘉:我很喜欢大女主这个词。
但就像我在给大家的信里说的,大女主不用一定要什么事都雷厉风行,身边3个保镖、踏着8厘米的高跟鞋噔噔噔走出来……
不一定要是特别脸谱化的那种大女主。
你不必雷厉风行,不必杀伐果断
不必温婉娴淑,不必秀外慧中
你不必铸造坚硬的壳,也不必因被称作“恋爱脑”而过度自检
不必幼化和矮化自己,不必过度彰显
不必为情绪化自责,更不必时常压抑
不必自怨自艾,也不必被动的挺身而出
“大女主”更多的是,你要去掌握自己人生的剧本。遵从内心,去成为你想成为的人。
而不是去成为外界眼中一个标签化的、同质化的女性形象。
那样反倒会变成一种桎梏。
大家称呼我为“大女主”,我接纳。
同时也希望更多的女性,不用一定要让自己成为顶天立地的雌鹰。
让自己快乐、接纳自己,就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遵从自己的内心,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业,去过自己想过的生活。
这是我理解的“大女主”。
数英:我觉得可能也是大家在你身上,看到了很多我们自己没有的东西。
将一个理想的自己投射在你身上。想要成为你这样的人。
嘉嘉:对,这也是很多网友的一个评论嘛。
但我想说不用成为我。
当然我可以作为你认识这个世界的一个样本,但是不至于“一定要像你一样,才成功”。
成功的定义也是自己给自己的,接纳自己就是最好的。
很多女孩说我肯定做不到像你这样,我特别软弱。
不是的。不要否定自己,不要低估自己在这种危急时刻的强大。
数英:你平时就是一个勇敢或者说很有勇气的人吗?
还是在经历了一些事情、有过一些职业训练之后,慢慢成长变得更加勇敢了。
嘉嘉:我觉得勇敢不一定,我挺怕鬼的。
但有勇气是一定的,我从小就喜欢自己做决定。
比如说,我虽然在青岛上大学,但是想去奥美实习,就去北京了;
后来决定要做广告,我知道上海的广告更好,就来了上海。
我不太会因为一些事情限制住自己。这也是勇气的体现。
数英:你是那种平常遇到了事情会去出头的人吗?
像大S听到有人打小孩会去敲门,像王铁梅看到有人在路边尿尿会当场喝止他……我们想象中的你是有这种侠女气质在身上的。
嘉嘉:不会,当然不会,那太猛了。我毕竟是个i人。
可能会在心里生气一下,但也就是生气了一下。
因为涉及到自身安危,不确定他会以一个什么样的形式反击。
这种面对面的情况我觉得还是要量力而行,保护自己。
但如果是在网上看到有一些不公的事情,我想我后续会在微博发声。至少我的发声让大家能关注这个事儿。
数英:从你们回来之后一直到今天,四面八方的声音都涌向你这里。包括很多对你的钦佩、赞扬、肯定。
这些声音会对你造成一些压力吗?
嘉嘉:前期是有的。
会觉得这个称赞的呼声越高、自己要做的事越多。会有这个社会责任感。
但是后来就逐渐觉得,我只能做到我力所能及的回应。
回来后我也相继在微博、小红书发一些信,反响都特别特别好。
大家对我的文字非常认可,并且能从中获得能量。
我想这就是我力所能及的、可以去做的。
所以我开启了“+1信箱”,希望做一个女性对话频道。
让我能看到大家真实的声音和当下的处境,后续看到一些好的话题,我也会拿出来跟大家分享、回应。
这是我长期会去做的事。
数英:这个过程中,有让你印象特别深刻的来信吗?
嘉嘉:其实就是我第一次回信的内容。
来信人面对的是大学毕业、快要就业的节点。我当时看到就觉得值得拿出来聊一聊。
因为我上大学那会也是一样的。
当时的专业跟后续的成长过程不太相关,但我在那个年纪,没有一个像我这样的人,去给“她”建议。
所以我也是有感而发。
很多时候你觉得当下的判断,会对你的人生有很大的左右。
但是你 20 岁的错误,比 30 岁的正确更珍贵。
要用经验、而非你的想象去帮你做决定。
像我,虽然专业选的不是那么擅长,但后来一定会发现我真正笃定的是什么,想要的是什么。
是这些笃定和想要,让我一点一点走上了广告这条路。
冥冥中你就会逐渐发现自己擅长什么、想坚持什么。
03
女性上桌之后:
要保持敏感,要发出自己的声音
数英:你自己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女性意识启蒙、想来做一些这样的女性表达?
嘉嘉:好像也没法说是女性意识启蒙。
只是这个事件给了我一个契机,让我想要对大众表达一些东西。
之前是跟同事或者跟朋友聊天的时候,偶尔聊到感情、生活琐事啊,我会给出一些具体的建议。
有时候大家会觉得我的建议非常有效。
这也是我现在努力的一个方向。我希望可以讲一些具体的建议,而不是一些多么宏大的议题。
大家觉得可以通过我的文字感受到力量,那我也愿意多表达。
数英:在你既往人生中,有给你影响比较大的女性前辈或者说女性榜样吗?
嘉嘉:就比如说张越老师啊。她很早很早就在做这个事儿了。
一开始主持半边天的时候,把刘小样带到大家视野里。
那是一个农村女性的形象,首次大范围地被大家看到。
借由这次采访的机会,我也和张越老师聊了很多。关于这次事件、关于女性话题。
她身上有那种几十年专业媒体人的职业素养,我很钦佩。
我在她身上会体会到一种女性的沉淀感,和一些温柔的社会责任感。
数英:你之前在职场上也有沉淀,可以说已经“上桌吃饭”了。
面对后辈的时候,会有不一样的职场文化改变吗?
嘉嘉:有个特别有意思的事儿,其实我也没有刻意去做什么,但不知道为啥。
我 team 里就是基本上只有女生,顶多有一个gay。
可能因为本来广告行业女生更多,后来又做美妆行业,所以都是姊妹兵。
我也习惯了这种感觉,跟她们交流很顺畅,她们跟我也都可以当朋友。
数英:讲回到广告营销,你之前比较喜欢的女性营销案例是哪个?
嘉嘉:很喜欢两年前半分一的一支片子,讲Olga姐姐的那个。
那是一个25分钟的长广告,但我看进去了。
《半分一女孩Olga》
现在大家都说长广告太难了,基本上都是品牌和代理商自嗨,行业外的人完全不会看。
但那个广告,我身边的一些人也有关注。
它很真实,让我看到了一个鲜活的女性。
这种形式也是我一直想尝试的。我希望可以真正做一些能够给大家力量、实打实有共鸣的作品。
数英:最后的最后,三八节了,给女性广告同行们一句妇女节寄语吧!
嘉嘉:我觉得就是把握好自己的敏感,保持自己的敏感。
女性有一个天生的优势,就是我们的高敏感度。
它会让我们更容易去抓住这个当下真正的一些洞察、一切情绪。
然后就尽情地发挥吧,不要压抑自己。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以为自己可以抵得过酒劲的影响。他肯定知道车祸的严重性,但是他认为根本就不会发生车祸
所以,如果广告是要达到减少酒驾的目的,与其呈现直接后果,还不如解剖这种侥幸心理
叫他不要自我过于乐观
要做到警示,就需要让驾驶者知道后果有多严重,包括法律上的还是道德上的。
全部评论(6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