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SS直聘不该这么频繁地做广告
BOSS直聘不该这么频繁地做广告。
尤其不该这么频繁地做地铁广告。
去年,我看到BOSS直聘的“瓷,您来啦”之后,电光火石间血压拉满,脑子里闪过上面的念头。
好恶毒的广告。
简单直接,地球人都看出来了,“瓷”通“辞”。
不会吧不会吧,明面上您叫别人铁瓷,背地里不会巴巴地盼着一个个小牛马辞职,好给自家拉人头吧?
难道这广告是什么高级的投名状吗?
难道真辞职了才能做您的瓷?
当然,念头就闪了这一下,没准是我阴暗了呢?跟朋友吐槽了一下也就忘了。
到了今年,上海地铁里,BOSS直聘的广告又一次堵住了我的视线——柱子、海报、拉环,无处可逃。
这次的文案还挺燃:“这趟车,必须有我一个位置!”
“这次广告倒是应景,和场景也贴。”我瞥了一眼,继续向前。
可当我走到地铁跟前儿,看到缓缓驶来的车厢里黑压压的人,才意识到这句广告有多黑色幽默。
当车厢挤不进人,当机会像座位一样稀缺,打鸡血的口号能改变什么?
在结构性机会减少的当下,广告光发狠又有什么用呢?
然后我走进车厢,看见:
小红书有应届生小朋友说,走进地铁抬头一看,感觉一辈子都要到头了。
"车里有我的位置"——那是资本画的饼❌
"连拉环都抢不到"——这才是打工人的命✅
难绷,真的难绷。
BOSS直聘,在冒犯的路上越走越远
通勤场景下,看地铁广告的,都是像我这样怨气冲天的社畜牛马。(我说话难听,让我先说完)
最近一年BOSS直聘的两则地铁广告,
一个是用废话文学解读打工人内心独白
一个是细数打工人想要离职的瞬间,索性打开了BOSS直聘
细细看完,浑身不适。
这些广告看似在当打工人的"嘴替",实则是在打工人的伤口上撒盐。
我每看一次这些广告,就像被BOSS直聘按着头,重温了一遍自己受过的气、吞下的火、麻木的妥协......
最后呢?
广告最后只是轻描淡写地建议"打开BOSS直聘",好像换个工作就能解决问题。
但你的潜台词分明就是——
工作都这样,职场都这样,“和谁过都一样。”
跟风当情绪“嘴替”这没错,但只有恶情绪的输出,又没有承托情绪的出口,看得越多就越激起我的逆反心理,最后化为了对品牌的反感。
而且恕我直言,在求职焦虑弥漫的当下,BOSS直聘不缺C端客户吧?
通过经年累月的洗脑营销和社交裂变,从软件下载量来看,BOSS直聘的基本盘已经相当稳固,自然流量并不差。而且,当前BOSS直聘的核心用户群体(年轻求职者、白领阶层)与58同城(蓝领市场)、猎聘(高端人才)形成明显区隔,护城河够宽够深。
有媒体称,BOSS直聘的用户甚至已经可以说是“断档领先”。
浅浅看下各大招聘平台的下载量
再对比下竞品广告,强调的是工作岗位的“好”和找到的“快”
既然C端用户已是稳定流量池,BOSS直聘真正的战场应该在B端——让更多老板成为付费客户。
最近胡彦斌代言的BOSS直聘广告,明显是面向企业主做的推广。整个广告以老板的视角展开,展示了他们如何利用碎片时间完成招聘工作,以及对未来招聘的想象。
这点也可以从他们去年财报上的三组数据印证:
2024年,BOSS直聘B端企业线上招聘服务收入占比高达99%,C端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BOSS直聘大客户(年付费超5万元)收入增速达40%,远高于中小客户的18%-19%。
付费企业数增速从2023年的31.1%降至17.3%。
简而言之,BOSS直聘想扩大B端,拉高中小客户的份额。
这样一来,从更现实的商业逻辑上来看,只有池子里的鱼越多,钓鱼的人才会来。
那BOSS直聘的营销策略,是否就是在刻意放大职场焦虑,从而刺激更多人跳槽?答案不得而知。
但打工人承受着最大的情绪压力和职场风险,而平台和企业则获得了各自需要的资源。
啊,这个只有社畜受伤的世界,达成了!
慢下来,做建设性广告
我觉得,现在的BOSS直聘,反而应该“慢下来”。
在品牌不同发展阶段,消费者对品牌和广告的感知完全不同。
初期为了快速建立认知,它的"魔性洗脑式"广告虽然简单粗暴,但大家确实快速了解了一个新的招聘渠道,也就忍了。
但如今"找工作就上BOSS直聘"的品牌认知已经确立,作为招聘渠道的影响声量也足够强大,再继续通过地铁广告大规模拉新,其实意义不大。而且这些地铁广告真的有效吗?一次又一次地在触怒打工人。
品牌进入成熟期之后,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让用户从"知道你是谁"升级为"认同你的价值"。
BOSS直聘能做的事有很多啊,
职场公平怎么做到?
怎么才能抵御职场隐形歧视?
反996的声音,有企业真的听到了吗?
最基本的劳动法大家都落实了吗?
虚假招聘信息清理干净了吗?
这些举措或许不如地铁广告来得吸睛,但正是打工人真正需要的改变,也是平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如果真的有一天,BOSS直聘完成了从"招聘平台"到"职场文明建设者"的定位升级,用户自然会给予正向反馈,哗哗掏钱。
但现在我想说,收手吧,停止渲染职场阴暗面吧,我已经受够了在通勤路上看到“工作之恶”了。
那些让打工人感到充实的工作时刻,
那些被认可的瞬间,
那些见证自己成长的经历,才更值得被放大和让更多人看见。
遗憾的是,BOSS直聘在职场共情上的探索始终停留在表面。
除了公众号的职业故事分享和一部打工人的短剧外,我们并未看到更深度的行动。
更讽刺的是它的商业抉择:
去年,BOSS直聘关闭了看准网。有和我一样的吗,我之前还挺爱用看准网的,里面的面试点评和职场点评,真的能够抹平求职信息差。
离谱的是,看准网后来以“相亲角”的身份复活了,把求职者的焦虑从职场延续到了婚恋市场。
初。心。尽。失。
装。都。不。装。了。
当职场生态越来越溃烂,又有谁是幸存者呢?我请问呢?
最后
《让子弹飞》的结尾,张麻子对黄四郎说:"你对我不重要,没有你对我很重要。"
当每个打工人工作中不再时不时打开招聘软件,当通勤路上不再充斥着求职广告,那才说明我们真正进入了健康的职场生态:
每个劳动者都能在工作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实现应有的价值。
没有骑驴找马的焦虑,没有煽风点火的营销套路。
但目前,BOSS直聘,你还是下去沉淀沉淀吧。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但是就是怎么有人的礼物是茅台,有人的礼物是金纺!
全部评论(5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