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议题营销,受伤的为什么总是女性?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妇女节。
本来想和大家盘一盘,今年妇女节做得好的或者不好的案例,但转念一想,还是算了,年年都盘,年年都是那些问题。明知道是坑,有些品牌就是喜欢往里面跳。
借用数英网友的一句犀利点评:
有些文案一看就充满恶意。
由此,我又忽然想到一些问题:
为什么女性营销翻车的频率那么高?
针对男性群体的品牌那么多,他们也做广告,为什么翻车的却少?
男性也会有年龄焦虑、身材焦虑,为什么鲜见被大肆讨论的翻车案例?是男性群体更“大度”吗?
01、女性营销的翻车案例,为什么远高于男性?
先来试着解答第一个问题。
提到性别议题翻车案例,大家可能和我一样,在脑海里搜索一番,叫得出名的涉及冒犯、带有恶意的,似乎都指向女性营销。
女性营销翻车案例,远高于男性,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为什么?
原因之一或许在于,“她经济”近几年的崛起,女性社会地位不断提升,“悦己消费”“个性化消费”等,让品牌看到了更多增长机会,由此也催生了更多相关营销动作,想要做出新意吸引眼球、引发情感共鸣,就要多角度挖掘洞察,不打安全牌,想出新意,本身就蕴含一定的冒犯风险。
来源:华泰《消费深度研究:掘金“她经济”》
另一个则是和「女性营销」本身的性质有关,女性意识的崛起,就是一个观念不断碰撞的过程,观念本身需要不断迭代,一个观点,放在去年可能大受欢迎,但今年可能就会“翻车”,也让品牌难以把控。
例如妇女节本身,也经历了妇女节(有“已婚”“年长”类的贬低感)-女神/女王节(反向歧视)-回归妇女节(纪念女性争取权益的斗争)的演变。
还有就是,在信息传递层面,可能品牌出发点是好的,但在表达方式上确实考虑不太周全。比如最近颇有争议的SK-II《素的,我敢》,作为消费者,我能明白品牌想表达消费者敢于做自己,素颜(用了SK-II)也可以很美。
但你一定要问女性“素的,你敢吗?”这个问题,听起来却不像是鼓励做自己的宣言,反而像是一种赤裸裸的挑衅,尤其是海报看起来也并非是纯素颜状态,整体的输出观感就显得更抓马、虚伪了。
除此之外,性别歧视、女性凝视、性别偏见、年龄焦虑、身材焦虑……还有各种女性营销翻车的原因,背后是以一个「不站在女性角度看问题,不能平视女性甚至不尊重女性」的角度在进行沟通,产出的结果自然很容易翻车。
当然有人会问,是不是女性群体本身太敏感,所以觉得看啥都是冒犯?当然不是,男性群体觉得被冒犯,也会为自己发声。
比如之前京东请了杨笠,很多男性表示有被冒犯到,最后不得不撤掉。
02、受众为男性的品牌那么多,为什么翻车的却少?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到,似乎性别议题下,没怎么看到男性营销翻车的出圈案例。
受众为男性品牌那么多,它们没有情感沟通吗?它们不做营销吗?显然不是的。
这个问题,我本想通过找相关男性话题营销翻车的案例,找到背后翻车的角度来说明问题,结果看了半天,愣是没找到几个。
少数几个,比如欧拉汽车的”男色营销“,邀请观众在男模胸前涂鸦,被指不尊重男性;
营销还是太超前了,要是现在办,高低得叫一声男菩萨
blueglass文案被指擦边低俗:
在男模衣服上涂鸦,是不尊重男性,但其实车展上的女车模,任由观众拍照、物化、凝视,也是对女性的不尊重;而低俗擦边、暗示类翻车,在女性营销里也是相当常见。
同样是性别议题,冒犯了边界,其实都会被男性/女性群体质疑声讨,基本不存在哪一种性别更“大度”的问题。那么为什么女性“受伤”的概率更大?我发现,从社会层面来看,社会偏见、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加持,同样的细分议题,女性的困境往往比男性多很多。
就拿性别歧视举例。
针对女性的性别歧视,就有收入差距(同岗女性收入常低于男性)、晋升机会少、招聘歧视、生育歧视、性骚扰、家庭责任(要求做贤妻良母)、家庭暴力、教育机会的隐性歧视、网络骚扰等。
不上班吧,孩子给你送洗衣液让你在家洗衣服
上班吧,当牛做马还得跟孩子道歉
怎么不算在雷点上蹦迪呢?
而针对男性的性别歧视,则是阳刚气质的要求、家庭中承担更多的经济责任、被期望不表达情感、被骚扰等。
男性总体的社会困境相对少,除非有意为之,不然很难冒犯到。
其次从表达层面看,与男性沟通时,文案思路多为「用了xx你会更好」,是一种正向鼓励而非贬低式的,而对女性角色的描述,思路则变成「你不够好的贬低,你应该xx的规训,以及最后通过xx变得更好的卖货」。
例如梅见翻车的文案,写着:我女儿其实没那么配得上你,明显抬高男性,贬低女性。
最后
有些女性议题的出发角度,是100%会翻车的,比如用低俗博眼球,看似开玩笑,实则不尊重。这类就回到开头说的那样:一看就充满恶意。
这些相对容易避免,如果背后的创作者难以察觉,那么最好请身边的女性朋友帮忙看看,是否让她们感到不适,这样做不难,多花几分钟处理,总比出街后让品牌好感度下降强。
还有一些相对隐蔽,比如“让妈妈洗衣更省力”,有些人会觉得,我明明是从让妈妈不那么辛苦的角度出发的,本身没有恶意,为什么还会被声讨?因为这默认了妈妈就是该做家务的一方,创作者可能没有意识到,即使是社会默认的「规则」,也有不平等的部分,向来如此,便对吗?
当然,从另一方面来讲,正是有了这些翻车的议题案例,才让理越辩越明,女性意识在思想的碰撞中不断前进,才会认识、勇敢指出那些隐形的冒犯的现实困境。要是品牌们都打安全牌,一潭死水下,何能回荡新的涟漪?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全部评论(15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