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暴提示,如果你觉得“文艺”这个词今天已经沦为“矫揉造作”、“无病呻吟”之类的代名词,那下面的内容你可以不用看了。
来源:ashesend 贰毛
2010年7月6日,载着韩寒“文艺复兴”般期待的杂志《独唱团》发行。由于被有关部门认为是以书代号,这本杂志从面世到停刊只存活了两个月。
很庆幸当时我下手快,抢到了一本,虽然没有全部看完,当做古董保存下也好。
我个人很喜欢杂志里面那个“所有人问所有人”的栏目,它验证了“六度空间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可能性,也鼓励读者,去提一些非常有趣的问题。
要知道,一个好的问题,有时候好过一个标准答案。
《独唱团》团队解散后,主创人员除了有组建乐队的打算外,还和腾讯合作做了个互联网产品,这个产品叫[one·一个]。
后来以这个产品的概念为基础,团队推出了APP[one·一个],定位于每天只为用户准备一张图画,一篇文字和一个问答。
这里的“一个问答”就脱胎于《独创团》的“所有人问所有人”。
这两天我翻@一个App工作室 的微博,惊讶地发现这个互联网产品目前已不再只是个APP,越来越成体系,甚至有从一个互联网产品过渡到一种生活方式的可能性。
而在这个转换过程当中,@一个App工作室 尤其注重以走心式的文案去跟核心的目标群体文艺青年们交流,并且,他们推广自己的方式也独有一套。
今天就来搬一搬他推广时的部分文案,顺带理一理这个产品的基本成长脉络,顺便也让我自己可以“走心”一次。
首先,@一个App工作室 非常注重对重要节点的结绳记事。
比如在[one·一个]500期和用户突破1000万的时候,他们都以长微博的方式给关注者们做了提示。
【一个】500期宣传文案回头看看
物 是 人 非
我 们 还 在
陪 你 到 老
【一个】装机用户突破1000万宣传文案
这种长微博图文并茂,富有设计感。加上一句句对世事常态以洞悉、对青春理想以缅怀、对未来生活以期待的文案,轻而易举地就能触动文艺青年们心里边那个柔软的角落。
在[一个]出了300多期后,团队开始顺势推出[一个]书系。
从互联网产品到实体书籍,从线上走到线下,[一个]团队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
而[一个]书系每一辑的书名也特别有意思,轻轻读出来,讲的都是人话。
用他们的话说,这甚至是“一个凄美的故事”。
“很高兴见到你。”
“去你家玩好吗?”
“想得美!”
“不散的宴席。”
[很高兴见到你]预热文案
[想得美]预热文案
[不散的宴席]推荐文案
很遗憾没有找到《去你家玩好吗》的预热长微博。
我个人很喜欢《想得美》预热文案里的那句,“请不要只是买回来收藏,被阅读是它诞生的意义”。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一个]书系在线下做巡回签售的时候,也不是干巴巴地让书里边的作者们到点过去,而是先让这些作者在微博上提前跟自己的关注者们互动,并且每一次签售,搭配着书的内容,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各有各的风味。
也正是这些优秀青年作者群的存在,让[一个]在线下,尤其是高校的青年群体中影响力越来越大。
[女王乔安](作者张晓晗)预热文案
“她不吃凯撒沙拉,她就是凯撒”,一句巧妙的文案,就直接呼应了“女王”这个名头。
如果你有兴趣,可以把[一个]团队包装这些作者的文案拿出来对比看。
你会发现,他们对每一个作者都做了不同的定位。
除了上面说的这些之外,[一个]还跟设计师合作,拓展出一些非常有意思的衍生产品ONE PLUS。
比如下面的这个金句系列,我只想说,你还能再懂我们2鱼座点么?
也许,你已经看出来了,[一个]不仅仅是在做生意,而是坚持走在文艺这条战线上,以自己的方式,向更多文艺到呼吸频率都相同的人传递着自己独有的生活方式。
最后,给自己来一句鸡汤:当你一直专注于去做某一件事情时,适当的时候,它一定会开出很多花儿来。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全部评论(1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