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起,这届消费者不需要虚伪的38节营销
三八妇女节,品牌界的大日子。平时忙得飞起的创意人,这几天茶水都顾不上喝一口。怎么做?
有人搞性别对立,想着蹭个话题出圈。有人煽情说爱女性,描绘现代“女超人”的美好蓝图。看着热闹,做得好,出圈易;做砸了,翻车更快。
说实话,现在的受众,一个个精得很。性别对立那套,既没深度,还爱激化矛盾。煽情卖感情债,容易被人戳穿套路。一不小心,立刻被拍在社交平台上,扣个“营销蹭热度”的标签。从业几年的经验告诉我,三八节营销,套路越整越复杂,不如安安静静想清楚——女性真正会为啥买单?
别搞那些虚的,女性的痛点才是出发点
品牌借着三八节的噱头,把“爱女人”“懂女人”四个字挂在广宣语上,倒也不奇怪。问题是,空喊口号谁不会?今年我看到的翻车案例,基本都输在这。
曾经有个品牌出过广告,画面是一堆妈妈加班加点赚钱,厂牌说“母亲好伟大”。乍一看感人?但底下评论全是吐槽:怎么都是妈妈很累,爸爸去哪了?这种用影像刻画女性累、苦,却又不给出解决方案的做法,更像是在消费苦难而不是关心人家。
痛点不挖对,有钱也白烧。女性的真痛点不是赞美一句“你好美”“你真棒”,她们更多关注的是现实问题:“时间、健康、自由、选择权”。这个思路简单粗暴、多体贴生活少玩概念。
别把三八节过成“标签节”
女人究竟是什么样子?是职场杀伐决断的“女战神”?还是围在孩子饭碗边做心理建设的温柔母亲?这些年品牌们“说女人”的方式,我看个遍,套路太死板了。
问题出在,一个人群被按头套个标签,就像给她发了套“定制标准”。真实世界的女人,何止一种样子?今天可以穿高跟鞋在公司会议室风生水起;明天在家穿睡衣做抹茶戚风蛋糕,这些可爱和多样性,光看纸面研究抓不住。
品牌要做的是放大女性的自由和多样化。在我眼里,欧莱雅那句“因为我值得”,堪称完美表达。它没限定女性身份,却告诉所有人:做什么不重要,你做的每一件选择,都是发自内心的“值得”。这种调性,反而能打动更多消费者。
大多品牌在三八妇女节这阵子靠“秀语言艺术”占边吸粉。但消费者真正需要的,是一点有用的实际支持。支付宝之前推出的女性创业计划,不吭不响做了这么多年,如今还在持续,确实让有创业梦的姑娘们受益。这就是行动力。
相比之下,有些牌子最爱耍花招,表面鼓励女性勇敢去冒险,结果低头一看给人提供的是“昂贵负担”。这种矛盾的信息,搞一次也许女粉丝会忍,搞多了就是亲手砸招牌。
品牌能把三八节日营销做成一阵风,或让它变成长期影响力,这里面的差别就是“用不用行动说话”。
不出圈也可以:真诚其实就够了
写了这么长,还是得承认,这年头让广告直接“爆”已经很难了。但反过来说,不是每个品牌都得想着出圈。一年一次三八节,说几句最朴素的祝福,稍微幽默点、走点暖心路线,比堆数据、讲性别议题“硬杠”还接地气。
想起以前合作的一个小众护肤品牌。一年三八节,他们什么大招也没做,老板娘自己出面发了条视频。主题挺可爱:忙了一年多,我们跟客户突击聊了聊,都想送你们点真正能让脸不觉得“累”的东西。
话很普通,但整个品牌氛围很暖,评论里的粉丝都说:有被戳到。后来销售数据证明,小打小闹挺有用,有时候费心思去表达点心意,消费者也能感受得到。
所以现在,先问问自己,这几天,如果你也正忙着为三八节写案子,别急着搞什么特立独行的创意。先问问自己:我的品牌跟女性消费者,到底有什么“不可替代的连接”?能给人家提供的,不是超额梦想,而是实在而温暖的小事。
38妇女节,好情感大于好概念。复杂的创意,远不如简单的真心让人舒服。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