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建议周云杰不做企业家IP

举报 2025-03-19


两会期间,海尔老总周云杰意外爆火,关于周总开号的呼声愈演愈烈,包括周总本人也在朋友圈回应用新媒体方式与消费者零距离交流早就在计划内,并不会因为突然的爆火就打乱既定的节奏,且其目前最重要的任务是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履职尽责。

 

关于周总意外爆火的发展始末在此就不过多赘述,周总也回应会在3月底4月初启动开号,但自媒体开号与做个人IP不能完全划等号。最近,这股热度已经下降,回过头理性思考后,我们则不建议周总去打造个人IP,尤其是在这种意外爆火下去花重金打造个人IP。

 


从张瑞敏到周云杰:实干企业家的交接棒

 

一张关于张瑞敏和周云杰的履历对比引发了大家的疯转。


 (图片来源于网络)


张瑞敏,夜大毕业、工厂起步、怒砸冰箱、建立海尔、功成名就; 


周云杰,华科出身、销售起步、产品一线、建过工厂、执掌海尔。

 

起点不高、摸爬滚打、一线经历成为他们共同的标签。虽然周云杰是华科的高材生,但也只是销售出身。

 

雷总很火,雷总很出圈,但这次流量偏偏砸中了雷总背后、与雷总形成强烈对比的周总,这一点值得我们深思。

 

网友用“早知雷军来,我便不来了”调侃站在雷军身后的周云杰,那种严肃与局促恰好展示了实干企业家在镜头与人群前的真实表现。当然,并不是说雷军不是实干企业家,只是与早已红遍网络的雷军相比,周云杰显得务实低调许多。

 

随着雷军的成功,越来越多企业家希望成为“雷军”,关于创始人IP的培训与服务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很显然这是不对的。如果一家企业挖空心思寄希望依靠创始人的爆火去带动企业增长,那这家企业一定走不远。雷军是不可模仿的,他的经历与不断创造的事业神话让其有足够话题去做个人IP,而他的个人IP也与企业增长也形成了有效联动。其次,雷军的个人IP打造是整个团队深度策划与配合下完成的,不是依靠简单的直播、短视频就能成功。

 

周云杰被流量青睐一定不是因为局促不安的表现,也不是因为其在严肃场合的萌趣表情,而是他自身的实干经历与这些表现形成的反差,但核心还是实干经历。网友被一个个“爹味十足”的企业家IP折磨后,果断选择了这种具备实干精神的企业家。

 

所以,我们劝周云杰不要做个人IP,因为实干精神或者说具备实干精神的企业家越来越稀缺。开号与消费者零距离沟通是需要的,倾听消费者尤其是年轻消费者的声音对品牌也是有利的,但耗时耗钱耗力去打造个人IP就显得没必要。

 


为什么要做企业家IP?

 

如果我们梳理下雷军的企业家IP打造路径会发现,雷军策划的高流量热点是伴随着小米自身的高端化之路、造车、造高端车之路,可以说雷军的企业家IP打造就是小米逆袭成为国民高端品牌的核心要素。

 

小米从低价竞争中来,主打高性价比,随着小米的不断升级,雷军身上的标签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从“亲民创业者”到“科技发烧友”,从“技术狂人”到“技术普惠的布道者”,从有“科技圈领袖”之称的“雷布斯”到微博上发布《星辰大海》演讲,成为支持“科技理想主义”的“梦想家”。可以说雷军的这些IP属性的叠加与变化,无不伴随着小米对技术升级、高端化、多元化的探索,而雷军的IP打造每一步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

 

那海尔呢?海尔其实也面临着很多的升级,比如传统家电产业的高端化升级,作为最成功的出海品牌之一海尔也必将扛起中国品牌在海外的形象大旗,让中国品牌从“低价制造”的印象向“具有科技感的高质量创新”转变。另外,作为国内家电的领导品牌,海尔还肩负着整个产业的产业链升级、科技升级、数智化升级,面对AI的快速发展,家电也必将面对如何与AI进行良性融合的挑战。

 

这些摆在海尔面前的挑战,是周云杰通过企业家IP打造可以完成的吗?很显然,周云杰和海尔还有很多事要做。

 

当然消费者会觉得周云杰不是研发人员,也不是技术专家,这些任务交给其他人即可。但类似周云杰这样的实干企业家早已成为一家企业的灵魂,他的引领和实际动作决定了企业的气质和态度。

 

小米的升级中品牌升级大于技术的需求迭代,虽然技术的发展让小米的高端化更扎实更贴切,但作为初创品牌,雷军最大的使命就是让小米从技术发烧友品牌成为国民高端品牌。反观海尔,早已是国民品牌,面对技术和市场的不断变化,周云杰的任务显然不是让自己成为一个“人行广告牌”。

 


企业家IP与市场部的爱恨纠缠

 

在短视频与社交媒体的流量狂欢中,企业家IP正成为企业品牌战的“核武器”。然而,这场看似双赢的“联姻”背后,市场部与企业家之间正上演着一场“爱恨交织”的博弈:市场部将企业家IP视为救命稻草,而企业家则把IP打造作为对市场部的“终极考核”。这种指标错位,正在透支企业的长远价值。

 

面对流量成本高企与用户注意力碎片化的双重压力,市场部将企业家IP推向台前,本质上是将其视为“流量捷径”。而另一方面,一些企业家将自己的曝光程度设定为市场部的KPI,用自己的所谓金句代替宣传内容,甚至很多老板沉迷于粉丝数、播放数、挑战赛等,缺席战略会议、产品研发会议,这不仅浪费了大量资源、也造成了企业极大的内耗。

 

企业家IP打造实际上是非常需要“复利”思维指引的积累过程,这不是一件依靠短期KPI就能完成的事。其次,企业家IP的打造与企业自身的生态位、势能、影响力有着极大的关联,不可强求。企业家IP与市场部的“爱恨纠缠”,本质是流量时代企业治理能力的试金石。唯有跳出“个人英雄主义”的窠臼,建立“专业分工+价值协同”的机制,才能让企业家IP从“流量噱头”升华为“品牌资产”,为企业穿越周期提供持久动力。

 


时代需要更多实干企业家而不是企业家IP

 

网友喊周总出道没有恶意,雷军的企业家IP打造也是成功的经典案例,符合小米自身的发展需求。

 

但细思一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一批批敢为人先、脚踏实地的企业家密不可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从“规模扩张”到“创新驱动”,实绩导向的实干精神始终是企业家精神的灵魂。或许有人会质疑说国外的很多企业家都在台前幕后张罗成为众人皆知的“网红”,难道他们就不实干了吗?或许他们也是实干的,但放在当下的中国,企业家们需要面临的问题更复杂,也更多。

 

当前,中国在芯片、工业软件、高端装备等领域仍面临技术封锁,根源在于基础研究薄弱、产业链协同不足。华为“十年磨一剑”投入超万亿元研发资金突破5G技术壁垒,比亚迪通过垂直整合供应链打造新能源全产业链,这些案例证明:唯有企业家以“钉钉子精神”深耕细分领域,才能打破技术垄断。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2.55%,但转化为创新成果的效率仍需提升;到2024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2.68%,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其中基础研究经费比上年增长10.5%。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大国重器持续“上新”,凸显了中国创造硬实力。

 

这要求企业家既要有“仰望星空”的战略眼光,更需“脚踏实地”的执行力,将资本、人才向“硬科技”赛道倾斜,“实干精神”是突破“卡脖子”困境的唯一解法。

 

2024年,民营企业贡献了全国60%以上的GDP和80%以上的城镇就业,这些数据离不开企业家的躬身投入。企业家通过互联网去接触消费者无可厚非,但不能演变成热衷打造IP忽略对实体的投入,总希望以“巧劲”撬动更大的回报,抛弃掉脚踏实地的精神,妄想成为“网红”来解决增长问题。

 

企业的发展从来不是靠“空谈”或“投机”实现的。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乡镇企业家”到新时代的“专精特新”领军者,实干精神始终是企业家群体的底色。在全球化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中国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一批既有家国情怀又有全球视野的实干企业家,他们既能以创新驱动产业突围,又能以责任担当回馈社会,最终推动中国经济从“大”迈向“强”。

 

内容作者:chuck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数英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从北京冬奥会到Clio克里奥全场大奖,熊超用东方美学征服世界舞台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