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迪达斯的“你行的”,很平吗?
前段时间散步淮海路,看到一块广告牌,被结实地触动了一把。
果然,线下大屏的直观冲击,是坐在电脑屏幕前感受不到的。
忘记拍图了,但找到了小红书网友的真情repo
不少人点赞的细节是,妈妈熊艳的名字也在广告牌上
图片来源:小红书@宇宙雪茄
“有的广告词是可以抱你一下的吧”
Credit:小红书@Mainefest
对吴艳妮了解不多,说实话,印象不算好。
但在这支广告面前,那些争议似乎都是次要的。
一位母亲捧起女儿的脸,用力地亲了她。可能是出于欣慰、骄傲、兴奋,或者心疼,总之是一种复杂的感受,却又是最简单的妈妈的爱。她是赢是输,跑出多少秒,都不重要,或许在妈妈看来,平安地结束就好了。
在社媒,阿迪达斯详细介绍了作为前田径运动员的熊艳和女儿的故事。
最亲近的人讲出了旁人难以编排出的真实角度——
她从小学开始,体育天分就很突出
我只是视而不见,
因为我觉得那条路太辛苦了
而在数英,这个项目受到的“讨伐”集中在“平”,概念平、创意平,但如果在线下端详过这块广告牌,或看过这对母女的故事,感受可能会不同。
这也是阿迪达斯今年新一阶段声势浩大的“You got this”全球营销战役,中的一环。
去年2月,阿迪达斯换掉用了20年的品牌主张,从 “没有不可能(Impossible is nothing)”改为“喜欢不为什么(You got this)”。
按照阿迪达斯的说法,围绕新主张,品牌将开启一场3年以上的传播活动,以期重新建立“全球最好的运动品牌”的地位[1]。
这一年来,你能看到它在专注地讲一件事:放下压力,享受运动的纯粹本身。
为什么运动?就是喜欢,不为什么。
不为拍照,不为圈子,不为生活方式,也谈不上什么中产或中年自救——这也是“喜欢不为什么”背后的逻辑。运动已经背负了太多意义,阿迪达斯想要鼓励人们放下压力,回到纯粹。
甚至,由于运动的故事已经被讲得太多,为了凸显“真实的纯粹”,品牌不得不走向一种略显刻意的奇观化,翻译成创意语言可以叫“反差”,城乡反差、年龄反差、阶层反差,比如:
一群爱练瑜伽的北方农村中老年村民;
生活在中国极北极寒之地的一群爱踢足球的牧民孩子;
一群克服万难、跑步去巴黎的“愚人”;
在公众号,玉狗梁村民的故事受到了“摆拍”质疑
但爱者亦赞叹品牌格局
阿迪达斯官方账号置顶了《跑着去巴黎》
这支19分钟的不精致纪录片,播放量相当高
评论可以大致分为“有钱闲的”和“真有种啊”两种声音
但是从发布起,“喜欢不为什么”便陷入质疑。读不通、没力量、断句困难——需要转个弯才能理解、难以在直觉上击中人的slogan,先天不占优势。
于是几个月后,阿迪达斯悄悄撤下这句,改为更利落的——“你行的”。
到8月巴黎奥运时,中文文案已经换为了“你行的”
“没有不可能”式标语的过时
客观而言,对比自己的过去或者对比耐克,“你行的”,确实平。
就在阿迪达斯今年这波传播2月上线前,耐克刚刚在超级碗重金投放了一支广告。在这支《不争辩,只争胜》里,品牌让运动员的自信张狂,又一次溢于言表:
“他们说你赢不了?那就赢给他们看!”
不再和稀泥的耐克,在用张扬的“好胜心”,同时招揽和冒犯。
耐克《不争辩,只争胜》
反观“你行的”,它不激昂,鸡血浓度不高,作用就像这支片中呈现的一样,在你快要撑不下去的一线间,有只手在背后,默默推了你一把。
于是你可能又行了。
《adidas Runners》
借用阿迪达斯的官方说法,今年的传播重心转向运动场边。是那些来自场边的声音,家人、教练或队友等提供了支持,帮助人们度过自我怀疑。
所以你能看到,这波关注的都并非单个运动员,而是一种关系:母女、队友、教练与运动员,人物总是成对出现。
马拉松运动员李丹和教练肖丽的故事,也很好看
文案值得一读“它(运动的故事)注定伴随着大雨,伴随着友谊,
伴随着灰头土脸却快乐得像孩子的日子,
伴随着晚风,有人告诉你别放弃。
是这些瞬间,才让成绩值得被追逐。
不然回忆起,我们凭什么说运动迷人”
可以理解为,阿迪达斯开始由内向外。运动的动力不是自己给自己打鸡血,而是有一个外部声音告诉你:你可以的,我一直支持你(配乐“I’m sticking with you”也有此意)。
运动品牌向来会在宣扬运动精神时,极力放大人的主观能力和能动性,强调竭尽全力、突破自我去赢,热血感也来自这里。
所以很多广告都是“我我我”:
只要我想,我就能;
想做就去做,no mission impossible。
这是新自由主义盛行时的一面镜子,人需要而且也能够对自己的选择负责。成败都在个人,不够成功是因为不够努力,于是卷生卷死卷自己。
但我们都知道,这套叙事已经不那么灵了。上位者给下位者打鸡血会被视为PUA,“没有不可能”已经成了一句没什么激励效果的悬浮口号。
今天的人们在欲望与颓丧间,需要的可能正是不时有个人拍拍肩膀告诉你,做得不错,你可以的。
用30秒,拍出不动声色的热血感
再特别说说阿迪达斯这组短片。
在每个人都刷信息流刷得麻木的现在,它们有种“少即是多”的高级感。
首先是配乐。阿迪达斯似乎会将品牌主张糅在歌中,借歌表达,两首都是经典摇滚名曲:
去年主张放下压力时,用的是皇后乐队和大卫·鲍伊的《Under pressure》;
今年则是地下丝绒的《I'm sticking with you》贯穿全系列——“我支持你”和“你行的”,呼应上了。
《李丹》
也因为音乐足够强势,不像耐克的强文案驱动逻辑,阿迪达斯的短片更轻——几乎没有文案,不上价值,在安静运动后,歌声渐渐响起。视觉听觉上都有复古质感,30秒后,只留一句悠长的“I’m sticking with you~~”给人回味。
歌词节选:
I'm sticking with you
我会一直粘着你不放Cos I'm made out of glue
因为我是用胶水做的Anything that you might do
你可能做的任何事情I'm gonna do too
我也会跟随你的脚步
在阿迪达斯中国发布的4支外,想特别推荐去年年底,品牌为箱根驿传所做的两支预热短片。
这是一个非常圈层化的内容,面向特定群体,即长跑爱好者和专业长跑运动员。跑步圈内爱的人很爱,但圈外大众可能不了解、也不感兴趣拍的是谁。
即便如此,我仍然觉得品牌从日常的角度,将跑步拍出了不动声色的激励效果,可能是因为它刻画出了长跑的特点——这是一项让思绪沉潜下去、与内心对话的运动。
仿佛是一个平常的训练日清晨
葱郁而湿漉漉的野外,运动员们穿越迷雾,奋力奔跑,跑到力竭没有旁白发出看似深刻的感慨
也没有谁咬牙切齿、天人交战
他们只是跑,安静地跑,孤独地跑,专注地跑
直至队友递上水瓶、教练出现在身后
是一个人,但也并非一个人这支主角是箱根名将,国学院大学的平林清澄和教练前田泰宏
平林清澄去年首次参加马拉松便夺冠
刷新了日本首马记录这支主角是青山学院的黑田朝日和塩出翔太
两人是队友也是同乡
青山学院在过去11年的箱根驿传中,8次夺冠
是当之无愧的王者
简单介绍下箱根驿传:
箱根驿传是日本的一项长跑接力赛,每年在1月2日-3日举办,至今已办了102届。赛程共2日,往返于东京与箱根,全长217公里。21支大学队伍里,各自最快的10个人,去接力跑完10段不同路况的赛区。
箱根驿传每年直播收视率保持在25%上下[2],数千万观众在屏幕前为之沸腾,有“真正的日本春晚”之称。它残酷,热血,因为竞争激烈,路况复杂。跑者不单为超越自己而跑,也为集体荣誉而战。
箱根驿传的文化与商业影响力巨大,运动员所穿的跑鞋也成为各大运动品牌的战场。
阿迪达斯是今年最大赢家。210名选手中,共有76人脚蹬阿迪鞋上场。同时阿迪达斯供赞助了4支种子队伍:青山学院大学、国学院大学、大东文化大学和創価大学。
最后
回到标题,“你行的”平吗?
我的感受是,平静但不算平淡。就像现在已没什么人再把“燃”字挂嘴边,“你行的”,刚刚好。
往前延伸,另一个暴论是,在今天,运动品牌只有占位“极端”才可能打动人——
极端亢奋,一如耐克;
极端平静,一如阿迪达斯。
只有这样,才可能唤醒情绪阈值被各种出位内容刺激得无比高的人们。而两端之间,往往归于平庸,少有人再提起。
参考资料:
[1]https://www.adidas-group.com/en/magazine/behind-the-scenes/bringing-you-got-this-to-life-in-2024
[2]未来预想图,《日本的新年,从一场始发东京的长跑开始 | 10 件事》,2025-01-03
封面图来源:小红书用户@紫酸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全部评论(3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