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海报,狗都不理
最近,乐道一张清明节海报“换电随时走”,成功“黑红”。
看到这我明白了,之前一直觉得节气海报没用,不是因为不好,原来是因为不够烂。
这年头,最怪异的存在就是“节气海报”。
大家都不知道它有什么用,但也不知道为什么一直在?
在我看来,节气海报就是公司最直接的懒政体现。
人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判断一个公司值不值得待,就看他对待节气海报的态度。
我们一方一方拆开讲:
01
/老板:品牌存在感的证明
"老板说要发,能怎么办?"
——这是大部分节气海报的出生证明。
甭管怎样,先在日历上画满格子,制造出品牌全年无休的假象。
如果非要问为什么?
回答就是:节气海报可以维持品牌存在感,借着节日跟大众进行一个互动,体现品牌温度。
有些公司选择自己做,做得特别认真。之前我老板冬至的饺子插画连褶皱数量却卷到以毫米计,美其名曰“打出差异化”。
还有些是向代理公司买的包月服务。站在老板角度,钱都花了,那不得听个声?先不管有没有用,至少不能让乙方公司这么闲着。
你以为在跟用户对话,实则在跟老板交作业。
/打工人:自己的ROI计算方式
年初不少市场部要做全年规划,填上日期、节日、主题、拟定内容。
节气营销是最轻松的一环,不用跨部门联动,也不用梳理清楚传播链路,物料也是现成的。
立春用嫩柳,
清明现雨丝。
秋分写“收获”,
冬至必须饺子。
加个产品和logo。
跟做预制菜似的,照着黄历填空,拿出的结果也是最显性的。
老板一问"这季度干了啥?",PPT一甩——36张海报!
部门存在感有了,还可以用“带动好感度”的话安慰老板,抹去数据寥寥的事实。
这工作性价比拉满!
听听这些打工人的声音
看明白了没?
老板视角:发了=品牌活着,不发=品牌消失
打工人视角:发了=周报有内容,不发=老板要灵魂拷问
好消息,老板开心了,饭碗保住了;
坏消息,品牌好感度越来越差。
一个护肤品,放着最大的产品图,却说“煮茶待冬临”,既图文不符,也不惬意松弛。
想破头也不明白,“秋事促西风”这句话和品牌本身有什么关联。原来是古代文豪们只写了这两句和霜降有关的诗。
用户看完只想问:你到底卖啥的?
我看完只想说:存在感不是这么刷的!
02
节气海报的本质:掩盖没想清楚要什么
归根究底,节气海报还是一个广告行为。既然是广告,就应该起点广告的作用,去做品牌和用户中间的连接器。
但很多人根本没想清楚要节气有什么用,或者懒得去想,只是无脑跟风,“别家有了,我们也要”。
它是个热点?
估计只有冬至这种,才比较有关注度。它是个内容?
素材复制粘贴,文案千篇一律,没有任何讨论的欲望。它是个朋友圈素材?
全盘预制,发出去只有三个人点赞,其中两个是乙方实习生。
当没有明确策略支撑时,所有人就只能做表面功夫,为了达成老板满意的目标,让节气海报变成视觉通货膨胀的重灾区。
更可怕的是,这玩意还拖累品牌进化:预算花在买模板,团队耗在抠褶皱,产生唯一的互动是“这发的什么垃圾”。
03
别发了,停下来认真想想吧
抛开那些人情世故不讲,如果节气海报必须有,那更深层的策略是什么?
创造场景、释放信息、提醒消费
现在整体品牌沟通都在转向,不追大众热点,去对话精准人群,不做big idea,去细水长流慢慢感化。一个本质区别是,要做浅层注意力,还是和用户深度感知。
我觉得,二十四节气就是一个很好的场景暗示,而且它稳定、连贯、具体,不管是讲品牌变化,还是讲一个系列的品牌故事,都有很大操作空间。
举个例子,展示下优等生麦当劳的作业:
且不说,前年一张腊八节海报,让多少人直呼“创意没死”。强悍之处在于,它年年有货:
去年落到食材上,结合24节气体现品牌原料的干净、环保,还做成了壁纸和日历,作为粉丝礼物引发互动:
雨水
春雨落,天回暖,新苗破土芽弯弯。
麦当劳的农场采用精准灌溉和施肥技术,
让每一颗生长中的蔬菜享有充足的水量和养分,高效又节能。
小满
雨盈盈,润小满,麦粒渐满绿意欢
麦当劳选用优质小麦,既能积极节水节能,也能减少肥料的使用并提升产量
今年则落到产品上,给出行为暗示:
目标明确精准,要创意时有创意,要卖点时有卖点,要互动有互动。
最后
众所周知,品牌建设没有秘密,就是把一个个触点都落实。
节气海报这事虽然看着小,但也是品牌宣传口的最小单位,奉劝各位老板一句:既然花了钱,那就别用错力!
否则,它就是一场当代职场行为艺术:
上层用战术勤奋掩盖战略懒惰,
中间层靠行业惯性躺着数钱,
下层用无效劳动兑换窝囊费。
广告是一门擅于包装的专业,千万别把自己也给骗了。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全部评论(2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