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枪拍案惊奇:工业设计“捉妖记”

原创 收藏 评论
举报 2019-04-23



当我们热议的话题从2018年的“大裁员”变成2019年的“996”,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并没有输,只是赢得不够漂亮。

要知道2018年末刮起的“裁员风暴”影响的几乎只有求职者,体面的、不体面的,企业家都干过;求职者能干嘛,除了抱团取暖、道德谴责,但似乎都没什么效果。

但是自从有赞“强推”996遭到“集火”之后,风向似乎突然就变了。

从刘强东到ICU、从马云到冯仑;有那么一瞬间,我们几乎就相信了企业家才是“弱者”,996能使人快乐。

但真相是什么?

是个成年人他们都清楚,但就喜欢言不由衷:

有人说996是兄弟,也有人说996是福报。

是兄弟的话,谁会用兄弟的名义绑架你;是福报的话,ICU的大门什么时候冷清过。

有人说996掀起了互联网的“遮羞布”,也有人说996让管理史倒退了105年(1914年,汽车大王亨利·福特为了打败竞争对手进行了划时代的管理变革:将9小时工时缩短为8小时,开出两倍薪水抢夺熟练工人,并要求他们“多陪陪老婆孩子,做个称职的丈夫和父亲”)。

但其实互联网一直都没羞没躁,正在疯狂试探底线的边缘;至于福特,谁还没见过长安。

996到底是什么?

它是某些人眼中的天使,也是其他人眼中的恶魔。

当然,作为一家工业设计公司的新媒体运营,985和976混合双打(大小周)的我可能没什么立场“举手发言”又或者是“用脚投票”。

所以,我们不妨深入一点再深入一点,像大裁员这种“弃卒保车”以及996这种“温水煮青蛙”的“帽子戏法”其核心到底是什么?

组织效率。

一个职员“组织效率”高的话,只要能按时交付、超乎预期让人挑不出毛病,朝九晚五也没问题。

一家企业“组织效率”不高的话,投标屡屡不中、项目一而再再而三回炉重造,007都救不了你。

在这里我们不妨就用玩意东西工业设计成立将近800天来获得的“血泪教训”为例。

作为一家成立于2017年3月的工业设计公司,虽然我们操作过很多项目、也接触过很多客户,拿出过不少让客户满意的作品;但我们依旧避无可避的遇到了某些让人“头疼”的项目:一而再的回炉返工、从零开始还算是好的,就这样不了了之的也不是没有。

当然,不是说这样的项目不好,只能说双方的“沟通效率”太低、我们的“组织效率”不够,才会让自己疲于奔命的同时,客户也心力交瘁。

如果真有能够“一锤定音”的选择,谁还会“反复无常”呢?

对于设计公司来说,我们之所以加班,很多时候是因为手头的工作尚未完成,是因为工作量太大吗?

未必,或许只是因为自己的上一份提案刚刚被否决了,为了赶时间进度。

加班,是给客户的态度,也是给自己的交代。

但是加班却不一定能够产出质量。

而且,加班太多,我们就没时间学习,没时间开阔视野找出新的解决方案,这样就会被困在一个不那么正确的思维陷阱里。

质量不行再被打回来的话,就陷入了一个死循环。

这不仅仅只是拖累项目进展,还会打击自信,让客户失去耐心。

当然,在设计公司我们往往不会一个人“孤军奋战”,但一个磨合得没那么好的团队虽然被“拧”在了一起却还是在“各自为战”。

另外,作为一个有战斗力的组织,也是有必要重新认识自己和客户的“沟通流程”:正因为双方的时间都有限、每一次沟通都应该确保是一次有效的协作,能够推动项目进展。

在此,每一个项目都应该有至少三次比较正式的“沟通协作”。


创意—引人入胜



作为双方第一次的合作,无论是出于什么原因,这都应该是一次“势均力敌”的战略同盟。

企业一方固然会有更大的选择余地,也因此我们设计公司就有必要拿出让他们“心悦诚服”的实力和高度。

客户需要的不仅仅只是我们的战斗力,能征善战的“战士”固然好;但客户同时对善于谋略、素有远见,能把握市场和趋势的“将军”的要求也一直都不低。

客户的需求往往比较笼统,没那么清晰;这就需要我们站在一定的高度抽丝剥茧从客户的只言片语中探寻背后的真实。

聆听之后,我们需要消化;消化之后,我们还需要反馈。

客户说的不一定是全部,也因此我们的理解就会比较片面;直接问客户到底想要什么固然是一种比较“高效”的做法,但是客户此刻想要的却未必就是答案。

这就需要我们提出一些想法和创意去碰撞出火花,然后从客户的反馈中捕捉并且完善更多的细节。

这个时候就应该言之有物,而不只是夸夸其谈。

创意,应该像是机关枪,它的命中率虽然不高,但是它的杀伤力在有的放矢的情况下却是最高效的。


草图—渐入佳境



有了第一次正式的沟通,我们就可以进入下一个流程。

创意,是一种虚无缥缈的想法,就算有实物参考也不一定适合所有的项目;这个就需要设计师进一步验证,从造型到结构,这是一次创意的自查,也有可能在设计中刺激出全新的构架。

设计师可以在创意的基础上延展出不同的分支,创意的整体框架依旧,但细节可以因时制宜。

第二次与客户沟通的时候,这又是一次创意的自查,哪些方案行之有效、哪些方案差强人意,就已经比较明晰。

如果创意的大方向没有问题的话,我们就可以开始“抠”草图的结构和细节,乃至于材料和效果。

如果双方的沟通不对称创意产生偏差,在草图的细节上就能及时进行修改。

当然,这种情况比较少,第一次被确定的创意第二次被完全否决;回炉重做,设计师轻车就熟也不会浪费太多时间。

在草图阶段的沟通其实就是一次“准提案”,顺利的话直接进入下一步,不太顺利也可以及时调头改变方向。

也因此草图的意义不只是设计师及时纠错,它还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项目的“正常发育”。

草图,应该像是散~弹~枪,它不致命,但它的火力猛杀伤面积巨大。


提案—一锤定音



项目进展到这一步,接下来我们需要的自然就是提案的一锤定音。

这个阶段需要我们完成建模和渲染,工作量是最繁杂也是最重的;但是在创意和草图两层筛选之后,双方认可的创意变得越来越清晰,需要我们做的无效功不会太多。

如果说草图是对创意的一次斧正,从 0 到 1。

那么建模就是对草图的一次填充,从 1 到 10。

到了这一步,客户和设计双方都有了一定的默契,我们要做的不是“大海捞针”漫无目的的从竞标方案中海选“幸运儿”,我们要做的是在有限的草图基础上超乎预期决胜出“冠军”。

当然,提案的时候,不应该仅仅只是草图建模之后“秀肌肉”,有需要的话我们需要站在市场和营销的角度再一次思考“效果图”的优势和劣势。

毕竟,客户对于一个完整的产品要求只是基础,它有没有可能在提案阶段就已经考虑过产品的市场投放;这是你给客户的惊喜,也是工业设计公司必备的素质。

提案,应该像是狙击枪,它要有一击致命的底气。




这样一套流程下来,设计公司花费的精力看上去更多了,而且在草图阶段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但其实在有效的沟通背景下,设计师自己得到锻炼的同时,这样一步步的筛选有助于提高项目中标率,也有助于项目的健康发育。

试想一下:如果一家企业能够做到每一个接下来的项目都能保质保量的完成,那么,谁还会想念996?

最后,对于要不要上架996这个制度,我们需要搞清楚以下几点:

对于一个项目本身而言,它花费的时间有限,但是一旦需要修改、需要反复折腾,这就会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把人困死在一个无暇思考在错误的路径不断被否决导致项目失控的死循环里。

对于设计公司而言,最重要的不是一味的接入新的项目,饱和每一个设计师的工作时间;我们需要的是把握项目节奏,提高项目的一次通过率。

对于设计师而言,重要的不是你什么时候打卡,什么时候下班,又或者笃定拿多少工资就干多少事情;重要的是你的工作效率以及在更短的时间内突破职业和能力的瓶颈。

对于企业而言,找到更有效的商业模式又或者创作模式才是更重要的,这远远比所谓的996更有效。

PS:图片来自于Behance作者

@EUNYEONG LEE &@Visual Design Art School






— END —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