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兰设计周:家具总动员

原创 收藏 评论
举报 2019-04-25


从2月底在巴塞罗那举办的MWC世界移动通信大会,到3月中旬在慕尼黑举行的iF设计奖评选,再到4月份如约而至的米兰设计周;设计圈内不管是巨头、厂商还是设计师都“在行动”,看着他们前赴后继的样子,这可比舆论圈和娱乐圈的实锤努力多了。

虽然从西班牙到德国、然后是意大利,这一条线不怎么明晰。

但换一个角度从通信设计到工业设计、然后是家居设计;从尖端走入大众、然后又从大众走入家居,这一条脉络却十分清晰:设计需要前瞻性,但它同时也需要落地,更需要落实到为人服务。

我们并不否认作为一次设计集会,不管是MWC、iF,还是Design Agenda,它们都具有天生的商业性和设计巨头的存在;也因此我们就需要有辨别的能力,剥开迷雾看到盛会背后试图向我们展示的实验性展览、与商业价值无关的设计奇迹以及设计背后某些趋势。

这才是我们作为设计圈内人应该关注的重点,而不仅仅只是“走马观花”。

当然,有人会抱怨现在的设计展越来越不够客观,而吃瓜群众关注的重点也从来不在产品本身,他们更关注噱头和话题,以及话题背后随之而来的污点、公关、抹黑和自黑;就像华为P月、三星铰链事件、蔡徐坤的律师函以及吴亦凡的大碗面。

所以,在当下这张甚嚣尘上的互联网指望用户多关注一些设计资讯,寄希望从舆论中找到设计规律是不太现实的。

也因此我们不妨回到问题的本身,从当下的流行趋势中去寻找“好”的设计。


01
更大胆的几何造型


上面两张是米兰设计周的家具展厅,下面两张是宝格丽邀请当代艺术家为游客打造的沉浸式体验,探索设计、科学和艺术之间的关联。

相同的是不管是偏向传统的家具展厅,还是奢侈品打造的沉浸式空间体验都不约而同的用到了重复性的几何元素,整个体验空间被重复性的线条、色块和立体结构切割。

空间没有被填满,只有很少的家具展位,但在线条、光线、氛围和视差的左右下却并不觉得空洞;反倒有种奇特的饱和感,有些环境可能对于密集恐惧者不太友好。

图2的保守、图1的试探、图3的前卫,图4的激进;我们大胆猜测这是在“调和”家具和家居空间之间的“一体感”。

同样的几何造型,空间内的家具有点像是从空间中“生长”出来的自然产物。

这种设计的好处是家具和家居空间之间没有“违和感”,但同时也带来一个副作用,我们看上了一把椅子可能还要给它配上一个房子,又或者我们看上了一种装饰风格,可能不能随意添置家具。


02
更丰富的原生质感


意大利家具品牌 Natuzzi 为纪念品牌成立 60 周年与设计师 Ross Lovegrove 合作在米兰设计周期间推出系列家具 Ergo :包括床、躺椅、吊灯、衣物架、台灯、地毯以及镜子,整个系列标志着 Natuzzi 品牌开始专注于可持续领域的探索。

Ergo 系列完全采用具有可靠认证来源的可再生材料制作而成;为了延续 Ross Lovegrove 最具代表性的有机设计表达方式,Ergo 系列的形态与表面独一无二的曲线与直线形态都十分光滑流畅。

虽然 Ergo 系列也有着比较夸张和流畅的曲面和直线,但在丰富的原生质感“裹挟”之下,我们更关注的不再是它的造型,而是整体感官。

Ergo 系列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先入为主的概念:产品的定位比较高端,匠心独运的同时几乎没有工业化的“冰冷”质感。

这种设计的好处是成套的家具很容易构成一种生活质感,但它几乎没有拓展性。


03
更包容的元素混搭


图1:法国设计师 Emmanuel Babled 把瑞典品牌Offecct的大理石雕塑椅改装成了一件软垫家具;有深蓝色、红色和粉色三种颜色,符合人体工程学,可以360 度旋转。

图2:Phillipe Starck 使用 Autodesk 开发的原型生成设计软件,为意大利品牌 Kartell 制作了人工智能椅;椅子通过注塑生产完成的,旨在运用最少的材料让身体舒适地休息。

图3:美国设计师 Stephen Burks 利用与 Bolon 合作开发新材料,编织乙烯基材料与空间染色的羊毛线结合,设计了一系列新的纺织品来作为家具的装饰元素;这套家具被称为格拉索( Grasso ),由一张躺椅、一个脚凳和一个吧台组成,看上去就很 Q 弹。

图4:意大利品牌 Versace  Home 挑选了水母和新古典主义希腊图案作为装饰元素,精致的像是艺术品。

虽然每一款产品用的都是不同的设计理念,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打破思维、材料和技术的边界。

图1和图3打破了材料的边界,分别把软垫和大理石、纺织品和钢铁完美融合在一起。

图2和图4打破了思维惯性,人工智能椅用到了AI制造技术、 Versace  Home 用到了新旧主义元素。

这种设计的确能够带来新鲜感,但是也有可能同时带来清洗困难和安全隐患。


04
更魔幻的环保理念


点击查看项目详情

在 4月22 世界地球日这天,摩拜和德国柏林的 YUUE 工作室把摩拜单车拆了,设计组装成更耐用的──摩拜家具!

这次一共出了 5 款摩拜家具,分别是躺椅、立式灯、茶几、桌面整理架和烛台,带着北欧式的极简和实用风格,这些家具完全看不出来有一丝丝原来作为单车的模样。

我们并不否认共享单车“异化”的确有可能是现在共享单车坟场最好的归宿,比起回炉重造,用自己仅剩的“残躯”凹造型换一种“活法”也算是某种意义上的重生。

但其实,变成家具之后看不出共享单车的影子,这是设计师的胜利,也是作为材料共享单车的失利;而且对于共享单车这种并不怎么讨喜的物种,消费者又是出于什么原因会买这种“二手家具”呢?

或许,对于共享单车来说,重要的不是它“整容”得谁都认不出来,重要的是它变成另一个消费者更容易接受的姿态。



@日本设计小站:

工作室LUO将回收来的废弃自行车、报废铁皮等材料改造成一辆可移动的瓢虫造型「微型儿童书屋」,他人可随意阅读,也可将自己闲置的书籍捐赠,或替换走喜欢的书。

当然,也不是说瓢虫就是废弃共享单车最完美的形态,我们专注于它的车载空间、传动装置,组装灵活性就可以创造出更多亲民形态。

的确,环保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但环保也是有门槛的。

但对于共享单车来说,环保,或许只是魔幻现实主义。


05
更聪明的智能家电


关于智能电视这一点,其实我们早在《在电脑和手机的霸凌之下,智能电视还有机会逆袭吗?》中就已经提到过。

不管是机械升降还是家居异化,都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处理方式;前者把关机之后的屏幕藏了起来,但也留下了没必要的“冗余”,后者把关机之后的屏幕透明化处理,从视觉上把它变成了“画框”,虽然关机后屏幕依旧会占用额外空间,但这种柔和的处理还是比较容易接受的方式。

这种设计在某种程度上的确有能力模糊家电和家居的边界,但这顶多只是一种过渡性方案,因为家电本身带来的问题却依旧没“有效”处理。


06
更争议的设计主张


这次米兰设计周最引人注目的户外装置大概是设计师Gaetano Pesce在米兰大教堂前打造的巨型雕塑““Maestà Sofferente”(受难的殿下),其造型看起来像一个张开腿、仰面躺倒在地上的女性形象。

这个雕塑最初是Gaetano Pesce在70年代设计的一款沙发,当时因为它有着性感优雅的女性线条而在意大利广受欢迎;如今,这款沙发被放大了好几倍,一颗巨大的球形锁链暗示着它的囚徒身份,同时被刺满了箭。

Gaetano表示,在几十年以后重新解读这款沙发,是希望人们可以以另一种眼光看待它:女性正因歧视而遭受苦难。

然而,在雕塑展出不久以后,意大利女权主义者却发出了不同的声音。

女权主义者认为,Gaetano仍然是在以一种偏见的眼光来看待男女平等,因为这件雕塑只能传递出两性关系中女性处于弱势地位,而不是站起来为此抗争。

而这或许就是极端设计主义的副作用,它想要表现的主题越深刻,就越偏激,在用户眼中就未必能够得到认同。

当然,设计师在创作这一类“产品”的同时,就应该有立于风口浪尖的勇气和担当。


07
更灵活的生态拓展


图1和图3:日本设计工作室take project打造了一款会不断“成长的灯”;他们用电脑编程控制速度将树脂不断滴落在光线上,待树脂凝固时,整体体积也在不断变大、成长。倒置的树脂很快就会像冰柱一样成长,光线透过树脂散发出光芒,众多的树脂灯聚集在一起,看上去就像是洞穴里的钟乳石。take project的项目并不想模仿自然,而是一种将自然原理融入人工操作的人工和自然融合的过程。

图2和图4:丹麦建筑设计事务所 BIG 与意大利灯具制造商 Artemide 合作,推出了一款名为 La Linea 的照明产品;它是一款灵活的发光管,可以根据不同空间和未定义的几何形体在无穷的距离中随意扭转弯曲,室内与室外空间皆可使用。

这种可拓展,又或者是成长的“物种”给了产品本身更多的兼容性和创造性,我们只知她的初始状态,却无法把握她的未来;这种微妙的立场给了消费者参与产品创造过程的机会,比较容易在产品和消费者身上建立“较强的情感连接”。

但这里就涉及到一个尤为重要的问题:产品成熟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如何在这段时间内顺利的激活并且激励用户参与创作,就是设计师最初需要考虑的。

不然,这种“成长”对于产品本身来说就是负担。


虽然我们没有涵盖米兰设计周的所有产品,只是选取了几个比较有特色的产品来进行“解释说明”,但对于一场设计大展而言,需要展示的东西太多;也因此自己有特色的、能够被用户记住的才是最成功并且值得参考的。

如果说几何造型给了产品新的形态。

那么原生质感就给了产品新的内涵。

如果说元素混搭给了产品新的可能。

那么环保理念就给了产品新的救赎。

如果说智能家电给了产品新的幻觉。

那么设计主张就给了产品新的包装。

至于最后的生态拓展,虽然给了产品新的生命,但也给了她新的麻烦。

但对于一个优秀的设计师而言,我们最迫切需要的素质就应该是——打破藩篱,不怕麻烦。

PS:案例来自于@好奇心日报 @设计癖 @数英网 和@艺术中国


数英用户原创,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