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Apple Watch看后移动时代的商业和社交
来源: uxteam
作者:网易UEDC ben.jin
苹果并不是第一个发布智能手表的,但它获得的反响却如此强烈,为什么之前的智能手表都不温不火呢?由此想开去,正好借这个机会理一理穿戴设备的思路,从设计师的角度看看这个事情对行业可能的影响。
苹果手表发布之后,质疑的声音主要有两个方面:觉得丑陋,或者觉得无用。无用论中又分为“我不需要”和“它不必要"。参与这种针对表像、又基于个人感官的争论好像永远不会有结果。就像所有具有巨大意义的创新出现的时候,往往是丑陋和难以理解的一样,我们也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看背后可能的影响。
从当前的社会习惯和认知来说,普遍已经接受了以手机为核心的“移动时代”的概念。人们习惯了通过手机完成各种以前不可思议的事情。但是,与一块每天要充电的手表说话,或者,甚至,与衣服或者什么其他“死”的日常用品互动,这是什么鬼?
智能手表要体现使用价值,还需要有系统、软件、服务等各方面的支持,在讨论它究竟有多少实用价值之前, 我们可以先看看它的特点。
特点分析
操作的难题和新交互方式
即使屏幕分辨率再高,点击识别再精准,也难以改变这是一块超小屏幕的事实。所以在传统的互动方式上,例如复杂手势,甚至仅是树目录浏览,都是困难或者麻烦的事情。难以精确操作,且不适合长时间使用。这个时间,不是跟pc或平板的动辄几十分钟、几小时比,哪怕是与手机设备的五分钟、十分钟相比,也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其实无从选择,必须辅以Digital Crown (数码表冠)、语音操作、tap这样的新的交互方式。
传感器,更多传感器
相比手机,这类设备更加贴近人,形式上,和物理距离上。所以它们有可能通过更多的传感器来获取数据和信息,对它来说,I/O设备的概念与以往有了很大的不同,自动获取、处理信息很可能成为更加常见的工作方式,只在必要的用户接触点上与人产生合适的互动。
设备的网络
一块智能手表?它什么也不是。它必须与其他设备(目前只有iPhone,可能很快会有更多苹果系设备)一起协同才能体现出价值。在这个包围人们生活的智能设备网中,手表,只是个开始。
使用场景
可以预知的是,在它具有全息投影什么的科幻功能之前,它的使用场景是受到限制的,换句话说,不是所有的软件或者移动应用都可以通过它找到自己贴切的使用场景(甚至相当一部分都明显不太适合)。也许基于lbs整合的优秀服务会有机会大放光彩,或者在社交和互动娱乐方面也能有不错的表现。但是在阅读或者传统电商领域?谁知道呢?也许他们会出个大屏幕手表来浏览更多信息?
普适性
16世纪怀表出现,到1806年拿破仑的那只“手镯上的钟”,再到目前身边形色的手表,它们作为贴身物品需要跟随人们经历各种环境,例如防水、防尘、防摔?持续使用的时间? 可靠性? 等等等等。如果以一只手表的要求来评判Apple Watch,难免会有人觉得“我不需要”或者“它不必要”。
因为它暂时还不能替代手表,所以某些情况下你可能需要准备另一块常规手表,并且还要每天为Apple Watch充电,哪怕它把充电说成是睡前做的最简单的事情。
所以有人会问,它是简化了生活?还是复杂了生活?
综上,就目前来说,在一些特定领域,它会带来很大的改变,但是想对大众有更多实际使用价值,在软件、服务、电池、互动体验和普适性上需要有更好的表现。
如果遵循摩尔定律,这类设备(的运算处理系统)同样会每18个月性能提高一倍,而价格和体积都会降低。所以Apple Watch只是成功揣开大门的临门一脚,门里的风景才是值得期待的东西。
从另一个角度看,也许有不同的意义。在《Zero to One》中提到特斯拉与明星的例子。
特斯拉卖的不仅是交通工具,对车主来说也是绿色环保的理念的体现。当重要公众人物需要体现自己在绿色环保方面追求的时候,一辆设计精美的特斯拉确实是比看起来像盒子或者面包、脸上写着无形的“实验品”的那些车强太多了。
所以,考虑到苹果的品牌内涵,在现阶段,除了实际使用价值,Apple Watch还可能具有多方面的附加价值。
但,这恐怕还不具备引爆大众关注的能力。
下面会从软件、硬件、服务生态、消费与商业、竞争、设计等各方面做一些思考。
系统、软件、硬件
手表这类智能设备通常在某些方面具有独特的能力,然后又需要联结在一起才能体现整体价值,在这个模式下,通过用户整体的使用体验,更加强化了自身封闭的体系,在体系内,产品和服务将拥有更大的竞争力,对体系外,有更高的壁垒。
在新的设备上,改变了人们处理信息、交互操作的模式,而且受限于使用场景,所以真正常用的软件和功能不可能非常多,最方便的方式是从一个入口进去,提供多样的服务。这样,操作系统本身,或者某些“超级应用”(例如微信),就必然成为“超级入口”。
就如马太效应,已经拥有很多的,还要给他更多;本就贫瘠的,所有会变的更少。就像pc时代的wintel 体系一样,苹果也需要“超级应用”作为合作伙伴。所以,微信作为国产软件,第一次在发布会上那么晃眼的突显出来。
苹果构建的这种类似一种“体验的标准”,在这个框架内,按照它的规则游戏,否则,只能站在墙外。
在PC时代,大企业争相制定硬件的标准,以此来统领行业,排除异己;在互联网时代,大佬们通过制定技术标准来达到目的;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先见卓识的企业,通过打造体验的标准来制定自己的围墙。
看安卓阵营,google自身对安卓的追求,本就不在建立一个自己完全控制的体系。那就只剩下比较大的有影响力的厂商,可以按照这个模式玩,但是无论三星、moto,都在体系的构件和玩法上与苹果差距很大,这就是它们很早发布了智能手表,市场反应却不声不响的原因吧。
不成体系的单独产品,竞争力将会大打折扣,并且非常容易被边缘化。
不是说苹果的手表本身有多好,而是它自信满满的展示了它对未来的洞察与完整的解决方案。
Moto们展示了一个硬件,苹果展示的是一个未来。
还有一个未解的问题,这个问题在智能家居领域也一直没有答案。究竟是中心网络还是去中心化?如果是中心网络,哪个设备才是中心?目前阶段来看,随身设备中无疑手机是当仁不让。但是当有更多类似手表的设备接入体系,并且要适应各种不同环境场景的时候,它能否承担可能是个问题。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很可能有助于理解上面“体验的标准”的难题。
服务
基于上面“超级入口”的考虑,做单独的软件可能获取用户的成本会越来越高,越来越受制于人。不仅受制于硬件和操作系统的审核、准入、盘剥,甚至还会被超级应用们排挤、复制;
做单独的硬件,很容易陷入零和竞争的游戏,并且一次性销售行为难以获得用户产生的持续价值。
大多数互联网产品可以看成一种服务,但是很快,刚刚流行起来的“服务说”,如果不落地到软硬件基础上,很快将越来越难做。运营成本增加,市场被边缘化。
软件、硬件、云计算的组合是打造新体系的基础。在手表上,即使有了软、硬、云这些很牛逼的基础,如果想发挥出它的价值,例如获得周边消费资源等,包裹在这之外的服务将会是必须的竞争力。例如,Siri,但是在手表等设备上,目前的Siri还是显得有些单薄。
如何整合线上线下资源、技术和体验优势,围绕系列产品和特定使用场景来打造服务体系,将是非常关键的事情。
有个很棒的例子,GoPro是如何从硬件生产走向社区的。
从一个运动摄像机硬件厂商开始,为一小拨精准人群打造出众的产品,在这一小拨受众中运营自己的品牌,产出UGC内容,聚合内容和人,成为社区。根据之前的报道,YouTube上的GoPro内容就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一种社会现象。GoPro塑造了自己的品牌精神内涵,从一个硬件设备生产商走向了一个具有综合影响力的品牌。
所以我们看到,在这个趋势下,大家要么抱团抱大腿,要么就自己努力覆盖。
腾讯和京东、点评的结合,可以想像在未来的体系竞争中将有很大的互补优势。而小米自己除了打造软件、硬件加云服务(内容等)的体系,还跨界与家电、房地产行业合作项目。
消费领域/商业
如果看远一点,也许“电子产品”时代,可能就要过去了。在认知上,苹果一脚揣开大门,电子产品同时也可以是日常生活用品、工艺品、奢侈品,任何东西都可能变智能,不存在什么“电子产品”,所有产品都是电子产品!在技术上,摩尔定律的存在将加速这一进程。而市场将把逐利者带到每个有机会改进的细分领域。
这个浪潮也许不会有边界,将席卷整个生活。
技术的积累、成本的降低、运算和传感设备的体积、能耗与电池续航力、传感器和新材料的发展,这些方面的改变将推动消费领域的转变。商品不再是仅仅限于物质层面的一次性买卖,商品将可能带有网络(虚拟)世界的属性和服务,时间轴上可能的附加值将会被体现出来。
另一方面,能不能连,谁连的多,谁连的好,越来越可能成为消费决策时需要考虑的问题,即不再是售卖产品,而是在售卖体系,竞争也不是产品与产品的竞争,而是体系与体系的竞争。
生产商不再仅仅是制造,需要深刻理解自己所在的领域,横向跨行业的整合资源。附加值,而不是成本,将越来越多的影响商品价值。
机会
审视现今的移动应用,有多少“超级应用”能在这个体系内如鱼得水,有多少目前风升水起的将会面临挑战,有多少将会被替代或整合?
超级俱乐部的成员应该是很有限的,目前手机上很多的应用按目前的模式可能都很难获得机会。也许有些会选择抱“超级应用”的大腿,但毕竟受制于人,有没有其他的机会?
之前说到,将来的竞争可能是体系与体系的竞争。而单个产品,是竞争不过体系的。要想突破口,可能还是要从打造自己的体系考虑。
手表是苹果整个体系中的一环,就目前来看,它的适用性还是比较有限的。在非常多的场景中并不能满足需求。在大而泛的需求(入口)很可能已经很难获得的情况下,在细分领域,因为场景和需求的特点差异,对软件、硬件、服务的需求一定是个性和有巨大差异的。如何琢磨这些场景,并且通过合适的方案构架组合自己的软件、硬件、云,加上服务的体系,再接入到整个大生态中,可能是一条途径。
用户体验设计
说到体系竞争,如何打造一个有竞争力的服务体系呢?首先,需要专业的用户洞察,这个特定的场景和需求到底是如何的,什么样的服务体系能最贴切;然后,围绕用户需求的各方面细节,以体验为目标,整合必要的产品和服务,设计合适的架构和流程,以提供优质的体验;所以,优秀的服务体系,是建立在专业洞察和创造性的整合设计上的。这正是优秀的设计师所擅长的部分。最近会看到越来越多人会肯定设计师在将来的商业竞争中的价值,可能原因恰恰在此。
在设计方法上,我们有一些工具,也面临挑战。例如基本的用户研究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贴近用户进行洞察,用户体验地图可能有助于帮助我们分析整理跨平台的复杂接触点和需求关系。但是如何对这类体系进行整体的用户体验评估可能将会是一件头疼的事情。但是无论如何,当时机到来的时候,为这些新的设计模式准备好了的设计师们就可以大展拳脚了。
End
回到主题,对于Apple Watch来说,可能它的影响意义远大于它目前的实际使用价值。
它带来了更简化更美好的生活?未必。但是将来呢?sure。
科技走出了第一步,
改变正在发生。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