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choco.tao@dmunion.com
美编:Yishi@DIGITALING(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自 数英网DIGITALING)
得知采访 KBS 前,两位编辑的心情经历了一些小起伏。原来,此 KBS 非韩国广播公司 KBS,而是来自美国的广告公司 kbs+,成立超过 25 年。从简约且具潮流感的官方网站(www.kbsp.com)中,我们发现了不少品牌佳作,BMW、Nike、Harman...在你好奇 kbs+ 是个怎样的广告公司之前,不妨先通过 2 分钟不到的时间观看由 kbs+ 全球为 BMW 所做的线下装置活动,让感官先入为主。
BMW i - A Window into the Near Future
一、写在采访前的话
技术+创意,也许是描绘 kbs+ 最为贴切的两个词汇。如今,国外营销正蔓延着强势的技术风潮,品牌热衷于线下数字互动,确实,这些创意既 cool 又好玩,更有一种以“技术”为傲的发展势头。除此之外,在未来营销的趋势前瞻中,数字技术的重要性无可厚非。我们期待着技术改变生活,我们同样期待着那些科幻电影下所描绘的“Future”。“未来”的神秘力量,将对数字时代下的广告营销行业有着怎样的变革?
除了极富技术含量的作品以及鲜明的网站风格,还有 2 点特别之处,让我们对 kbs+ 的采访充满期待:
其一,在公司内部,kbs+实行的客户股票指数机制(Clients’ Stocks Index),即kbs+会为每一位员工购买公司所服务的客户股票,员工的财富与所有客户的成功紧密相连。这一做法,值得细细揣摩。
其二,kbs+在公司内成立的专业培训体系,包括“Fellows”(伙伴)项目,所有公司的关键员工都需参加;以及,公司内部团队组织“kbs+ University”(kbs+大学),每位员工都是大学一份子,并且都可参与学习。在工作之余还能感受到浓厚的校园气氛,相信是每一位职场人的美好期盼,而 kbs+ 实现了它。
以上两个针对员工而特设的项目,让我们十分好奇,究竟 kbs+ 有着怎样的公司文化,从而造就了他们对员工以及员工发展有着如此极大的重视?
长达 6000 多字的采访实录,记录了 kbs+ 的发展和文化。同时,它信心满满,向市场宣告,kbs+ 已正式进驻中国。(《美国广告公司 kbs+ 事话 在上海开业》)
二、kbs+中国及全球管理层采访实录
注:
kirshenbaum bond senecal + partners= kbs+(缩写)
Douglas Lin=Lin
Bill Grogan= Bill
Guy Hayward=Guy
全球创意热店之一:kbs+
“Do things that matter”,可以说,这是我们的使命。这意味着我们在为客户做有意义有价值的事。在过去,广告公司很擅长“说”事情和“讲故事”。然而,对我们而言,我们更关心的是实际地去“做”事。
数英网:kbs+ 全称为“kirshenbaum bond senecal + partners”,其中 kirshenbaum + senecal 是创始人的名字吗?公司的 Logo 感觉很有潮流感,它在设计上有什么意义?其中的“19”和“87”这两个数字是有特别的含义吗?
Guy:kbs+的名字来源创始人名字的首字母。我们在 1987 年成立,所以 Logo 上的 “1987” 是 kbs+ 在纽约的创立年份。当时有两位创始人,一位是 Richard Kirshenbaum,另一位是 Jon Bond。在六年前,第三位合作伙伴 Lori Senecal 加入其中,因此,组成了 “Kirshenbaum Bond Senecal”,即为“kbs+”。
kbs+ 的 slogan 是“Do things that matter”,可以说,这是我们的使命,对我们来说很重要,因为这意味着我们在为客户做有意义有价值的事,并不只是单纯去说。在过去,广告公司很擅长“说”事情和“讲故事”,然而,对我们而言,我们更关心的是实际地去“做”事。
Bill:如今,数字渠道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变得愈发重要。不管从中国或是全球来看,消费者的日常生活越来越多的通过数字应用去完成。和以前不同的是,他们通过社交和数字渠道参与到媒体传播中。对我们而言,我们仍然会讲故事,但现在我们需要让消费者去创造和参与,这是“Do things that matter”背后的意义所在。
Guy:Logo 的设计其实像是一个印章的概念——是对我们所做的事情的一种证明和认可。
Bill:这个印章,象征着一种信誉。你们一直听我们说“Do things that matter”,这个印章,相当于是 kbs+ 的宣言,十分重要。
Lin:从中文的含义来看,我们对使命和 Logo 都进行了延展,并不只是简单的直接翻译,而是将其中的理涵义用恰当的中文予以传达,同时设计上沿用印章的概念。关于 kbs+ 的中文,我们一直想要一个有趣的名字。最终选定的“事话”是从“Do things that matter”中提炼出来的,做广告不仅是在口头上说,而是在具体的事情上与消费者沟通,把品牌跟消费者连在一起,这是我们努力的目标,所以我们定位我们的名字叫“事话”。对我们而言,不是我们说了算,而是以后我们做了才算。
数英网:人们会习惯将 kbs+ 和 72andSunny、Anomaly 等广告公司相提并论,和这些创意热店相比较,您觉得 kbs+ 最独一无二的优势和竞争力是什么?
Guy:有一点我想说的是,72andSunny 还有 Anomaly 是我们的姊妹公司,我们都隶属于一家控股公司 MDC Partners。MDC Partners 旗下有 72andSunny,Anomaly,CP+B(Crispin Porter + Bogusky) 和 kbs+ 四家创意广告公司,都是很优秀的广告公司,而且都是通过设立核心办事处来进行全球扩张,而不是每个国家设立一个办公室,这是一种现代的全球化方式。kbs+ 的独特之处在于,我们的企业文化是以科技和内容为主导的,我们有着强有力的技术和创作能力。
Bill:我想补充一点,MDC Partners 的宗旨是“Where great talent lives”。传统广告公司的扩张模式是不断进军新的国家,每次做着同样的东西,整个流程是可复制的。我们在中国要做的,就是找到优秀的人才,帮助他们成长、完善、发展,在这一点上 Jonathan(事话首席创意官) 以及 Douglas 任重道远。
蓄势待发,进驻中国
kbs+进驻中国绝非偶然,这是全球扩张的机遇和结果。现在对 kbs+ 中国来说,最重要的是用作品说话以及挖掘更多数字人才。同时,我们面临着“知名度”的挑战。
数英网:近年来中国社会化媒体蓬勃发展,不知不觉中微信时代已经全面到来,如何看待这一背景下的中国广告市场?
Lin:在上海开设办公室后,我们向纽约的同事介绍了微信。我保证腾讯在纽约瓦里克街8号(kbs+全球总部)已经有了一大群用户。(笑)其实,中国的每一天都在改变,不单单在广告业。3 年前,广告业似乎遵循着一种可预知的模式,相继模仿海外市场。而现在,中国的技术发展非常迅猛,像微信这样的平台,不仅改变了市场,更改变了人们间的互动方式,我们如何去交易,如何去叫出租车。我认为,品牌还未完全跟上现在的脚步,他们想要拓展微信渠道,但很多品牌并没有十分明确的目标,或是应该做些什么。在中国,一些具有革新精神的品牌已开始着手去做,这和 kbs+ 的理念是相符的。
Guy:有很多理由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会进驻中国,其中也包含客户的需求。但我们特别选择上海的原因是,这里是全球人才的中心。对于 kbs+ 而言,人才发展是全球项目,不仅在中国,在世界各地的办事处同样如此。
数英网:Mr. Lin 近五年来一直在新加坡和上海,之前在 TBWA Digital Arts Network 担任 Managing Director,那么您选择加入kbs+,以 CEO 的身份来开拓中国市场,是经过怎样的思考?
Lin: 我曾经在 BBDO 的新加坡、新西兰和美国办公室工作过,这些公司都有很大的全球网络。在中国,大的广告公司间并没有实质性的区别,因此,吸引和留住人才变得非常困难。他们从一家跳到另一家,因为他们觉得,广告公司给他们的许诺和现实并不吻合。很多客户也是如此,这就导致了广告公司的关系变得边缘化,比稿也大同小异。
我选择加入 kbs+,是被那种“技术为首(technology first)”的企业文化和理念所打动。从我和 Jonathan(事话首席创意官) 的工作背景来看,我们做的一直是数字营销,因此是绝佳的搭档。另一方面,kbs+ 想做的不仅仅是在中国开一个分支,我们非常希望中国能把事业做大从而拉动全球的业务。立足于全球非常重要,所以 kbs+ 的中国办公室要有这个能力,做能够走出中国的作品。这也是我们接下来要和 Bill 和 Guy 共同完成的首要任务之一。
数英网:10 多年前,国际 4A 纷纷来中国抢占广告市场,他们增强自身发展的同时,收购了很多本土的广告公司,kbs+ 为什么会选择这个时间点进驻中国呢?
Guy:选择这个时机进驻中国是 kbs+ 全球扩张的战略部署。我们来自纽约,2010 年,我们开设了加拿大办事处。去年,我们在伦敦收购了一家 100人左右的代理商。进驻中国市场是我们全球拓展的下一步计划。这一方面来自于公司的理想,而另一方面则来自于客户的需求。我们与一些客户探讨了关于进驻中国的合作事宜,他们对此都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因此,这会是一个好时机。
Bill:世界在变化,技术在变化。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更精准,更灵活,真正贴合数字化时代的代理商。这些代理商需要懂得如何在当下的市场环境进行真正成功有效的传播,而这正是 kbs+ 在做的。我们进驻中国,我们寻找创意人才,以及擅于解决问题的人,我们为品牌带来不同方案。因此, kbs+ 的进驻绝非偶然,我们的扩张与市场本身紧密相连。
数英网:谈到中国市场,您认为对 kbs+来说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Lin:在中国有许多风格各异的代理商,我们也会带来与众不同的理念。我们不会简单的照搬其他国家的操作方法,在这里不一定行得通。所以,要说 kbs+ 在中国面临的最大挑战,应该是需要在中国市场找到贯彻落实“do things that matter ”理念的方法。
Bill:另外,我们现在需要考虑的还有“知名度”。所以像这样的访谈对我们来说很重要。对于客户来说,他们有比 kbs+ 更保险,更简单的选择。我们希望客户是愿意冒险,乐于新的尝试,并不只是说说而已。每个人可能都会说我们要做新的事情,但并不付诸行动。因此,我们希望客户可以成为合作伙伴,拥有相同的理念。现在是个很好的时机,所以我们来了。
Guy:kbs+ 现在正开启全球之旅,我们在南美已经有了很强的根基,但作为一个全球代理商,我们还不是那么有名,所以我们面临的挑战之一就是提升我们的知名度,kbs+ 会通过作品去打造品牌知名度。
Bill:没错,现在对 kbs+ 最重要的是作品,人才,形成一个体系。
数英网:我们知道,kbs+ 在美国、加拿大、英国都有分支,各地办公室也各有文化特色。此次进军中国,你们将会如何为 kbs+ 打造大中华区的子公司,它在中国的广告行业竞争中具有什么特殊优势?
Lin:Guy 刚才已经提到,我们入驻中国上海是看到了这里的人才,我们希望吸引他们一起打造 kbs+ 中国的企业文化。很多公司会从客户服务人员着手,但我们的招聘会不太一样,会以技术、社交媒体和内容等方面的人才为核心。传统的招聘模式是为了迎合传统的 TVC、平面广告的业务需求,而我们的团队更了解微信、微博这类的平台,他们懂得如何让什么样的内容可以在这些新媒体渠道发挥作用。基于中西方新媒体渠道的差异性,我们会招聘中国本土的数字和内容方面的专家,而从这些本土同事身上,我也很好的学习和理解本土文化中的创意概念,以及如何发挥不同渠道的作用。
Bill:渠道的区别是一方面,我认为在消费者需求和参与度上各国市场具有一定的相通性。真正的区别在于文化差异,是技术从根本上统一了各个广告公司的角色。
Lin:你也可以说有一种“技术洞察”,其实也是“中国洞察”,因此在中国很重要的那些东西,和西方国家的很不一样,而这正是我们期待在中国培养和发展的。
数英网:kbs+ 进军中国后将为中国的广告市场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Lin: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作品,可以让客户和消费者期待更多 kbs+ 的作品。我们希望我们的作品能够给人们带来一些影响,并推动整个行业向前发展。
Bill:对广告行业的变化,我们还是持非常乐观的态度的。十多年前许多广告公司进入中国,我们相信十年后的今天是让中国走向世界的好时机,我们在这个时机来到中国,旨在和那些亟需好作品的本土品牌一起,帮他们发展成为国际品牌。我们还可以从中国市场和中国消费者的潜力中汲取经验。能够参与到这一变革中,我们都感到非常激动。这将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与客户的相处之道
客户是否会与我们成为工作伙伴?客户是否和我们一样充满野心?他们是否准备好去发现,去改变,去创造新的事物?最后一点,客户希望我们创造什么样的传播?
数英网:在 kbs+ 的官网上,我们看到一些知名品牌客户(宝马,Nike,Harman),在客户的选择上,会遵循什么样的标准?
Guy:我认为,第一是客户愿意让我们“do things that matter”,以上这些品牌是最好的例子。除此之外,还有 3 个关键:
客户是否会与我们成为工作伙伴。在 kbs+,当我们与客户达成了一种伙伴关系后,我们所呈现的作品才是最有意义的。
客户是否和我们一样充满野心。他们是否准备好去发现,去改变,去创造新的事物。如果说客户告诉我们,他们希望品牌保持原样,那我们可能不感兴趣。
最后一点,客户希望我们创造什么样的传播。如果他们要求的只是平面广告,或是他们已设定好的方式,那我们也可能不感兴趣。因为我们可以做到更好,我们可以为品牌创造出更为流畅、无缝的体验。
因此,以上三点对无缝创意的产生至关重要。很多时候,我们的乐趣在于通过我们所做的事情让原本不那么 “cool” 的品牌变得很 “cool”。
数英网:可以为我们分享一些 kbs+与客户之间遵循的生意哲学吗?
Bill:我认为,刚刚 Guy 聊到的是目前在发生的一个变化。对于代理商而言,客户是需要被挑战的。在英语中有一句谚语是“Front feet going forward”,意思是人们要一直不断地前进。我们需要带动大家前行,我们需要有预见性,我们需要去挑战。对于那些愿意接受挑战,乐于尝试新事物的客户,我们十分愿意与他们促膝长谈。
对于伙伴关系,我们需要去引导。一直以来创造和创意是最重要的,同时我认为,代理商的职责需要帮助展望未来,并发现更广阔的世界。就我经验来看,不论何时,优秀的作品、周到的服务、敏锐的洞察,这些是所有代理商必须能给予的标准。如今不同的是,代理商需要向客户展现在新时代下一个品牌如何生存,如何应用新技术,了解消费者新的行为习惯,去发现新的途径,从而实现这一切。人们生活在社交媒体的世界中,但品牌并不一定真正明白如何去实践。那么,代理商需要做的就是运用社交媒体去获取消费者的拥护和对品牌的信任。同时,这也是客户希望我们去做的。
Lin:当我们聊到传播者,并不只是说那些 “KOL” 或是名人。KOL 是可以付费合作的,我们这里说的“传播者”是真正关心品牌的人。我们希望获得他们真实的声音,这是我们想要在中国为品牌去做的。
数英网:是的,消费者真实的反馈对品牌来说十分重要。
Bill:我们过去常说“讲故事”,我们也知道故事很重要。但在 2015 年,我们了解到对品牌而言,不仅是讲故事,更重要的是让消费者参与到故事中去,这也是客户关系的关键。因为客户并不确定如何去做,而许多大的代理商也不一定真的清楚,他们仍然坚持着守旧,保险的方式。但对 kbs+ 而言,我们承诺在互动时代下,创造出全新的传播方式。
下一步:人才愿景
中国的广告营销人才非常有竞争力,我们对于人才的首要考虑是他们的个人哲学,或者说加入我们的目的是否与 kbs+ 中国的愿景符合。可能听起来有些感性,不过,他们要相信自己能做一些不一样的事。
数英网:中国的广告行业与国际差距还有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几年本土广告作品在国际奖项上获奖也越来越多,你们是怎么看待中国本土创意人的?
Lin:我认为在创意领域,中国是非常强大的,与国际的差距已经微乎其微,甚至可以说已经没有了。有待发展和提高的是客户服务方面。因为大部分国际品牌都位于美国或欧洲,这些国际客户也都在外国。国内的客户服务人员更像是传送信息的前哨,而不是领导者。随着中国逐渐变成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经济体,本土品牌会踏上国际化大舞台,那么广告公司里的客户服务人员的现状也会随之改变。
数英网:我们了解到,kbs+有一个客户股票指数机制,即给员工配置一定额度客户的股票。可以为我们介绍一下吗?是什么让 kbs+ 决心去做?
Bill:这个项目其实就回到了“Do things that matter”,因为如果我们一天工作结束后不会对客户的业务有任何驱动的话,那就是没有意义了。
这样来说,当你加入到 kbs+ 后,我们会为你购买一个我们所创立的股票基金,然后你会获得我们每位客户的股份。因此,这种经济获益与我们客户的业务表现直接关联,并不仅限于你服务的客户。你服务 BMW,你获得 BMW 的股票之外,还有我们服务的 20 个左右的客户的股票,我们的财富与所有客户的成功紧密相连。kbs+ 创造的这个指数可以让每一位员工都能获得真正财务上的奖励。这并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这对我们业务的成功可以说是一种情感奖励。这就是我们的想法,十分激励人心。我们的团队非常支持,除此之外你能想象吗,我们的客户也非常支持和赞同,They love it!因为这是对他们的的信任,也是对我们所坚信的象征。
数英网:除此之外,公司内部有一套自身的培训体系。我们想更多了解你们是如何去激励员工,并通过什么方法能地吸引员工长久留在公司?
Bill:“Fellows ”(伙伴)项目是从另外一个项目演变而来,叫 “kbs+ ventures” ,这个项目是 kbs+ 与 MDC,我们的母公司共同投资的,着眼于发现研究当下最新技术、市场创意以及策略,促使我们不断向前,保持前瞻。从这里,很明显能感受到我们需要学习更多以适应发展的业务,因此,kbs+的“Fellows”(伙伴)项目就成为了一个内部的培训项目。从字面上来说,如果我去学习写代码,但并不是需要为客户网站编程,而是让我有机会了解代码团队正在做什么。“Fellows ”(伙伴)项目是一个正式的项目,所有关键员工都会参加,从媒体,创意,到策略背景,让你完全了解我们所做的一切。我们还特地为此创立了一个团队组织,叫“kbs+ University”(kbs+大学),我们称之为“kbs+ U”,在这里,员工就是大学的一份子,这完全是一个内部组织,每个人都会参与。
数英网:那这样的话,我们可以从“kbs+ University”获取证书吗?
Bill:当然可以,这个问题很好(笑)。在项目的最后,我们会发布证书。在完成整个项目后,我们会给到相应的奖励,可能是假期时间,外部全额教育项目...如果员工想继续在大学项目中学习课程,公司也会承担费用。所以对于参加到”“Fellows ”(伙伴)和 “kbs+ U” 项目的员工来说,这些是有形且实实在在的激励方式。
数英网:若要参加这些项目的话,对员工是否有一定标准呢?
Bill:这些项目对公司里的每一位员工敞开,不过既然是自我选择的项目,所以我们希望参与员工更具抱负,更有趣。应该说,我们希望公司的所有员工都是这样。
数英网:那谁会来教授这些项目呢?
Bill:这是相结合的,我们会在内部行业中挑选出领导者,同样也会邀请外部专家一同进行咨询,教育咨询机构与我们一同设计了这些课程。大部分课程由公司的高层领导教授,他们会主导这些项目。不过,我们也会邀请外部的业内专家与我们一同答疑解惑。总的说来,就是由外部进行课程设计,由公司领导层进行监督和管理,同时由外部业内人士进行支持。
数英网:那么这些项目会同样运用到中国分公司吗?
Lin:我们的期望是 kbs+ 纽约总公司所做的都可以适用到中国,不过前提是我们需要了解如何结合中国体制环境。比如说股票指数,其实这个会有些困难,不过我们会尽可能研究如何实现。“Fellows”(伙伴)项目,我们也希望能够送中国员工去纽约学习课程。
Guy:是的,我们需要研究掌握全球 HR 策略,在上海办事处成立之后,我们会开始考虑如何更好地培训员工,派遣员工。同时,我非常确定我们现在需要做的是摸透中国的环境模式,尤其是微信。因此,全球 HR 策略的研究和实践将会列入我们的下一步。
Bill:考虑到“Fellows”(伙伴)项目可能会关乎全球员工的参与,在这里我们聊一下如何留住员工。对于全球员工而言,能在上海工作和生活十分难得,就好像我们把来自加拿大的员工派遣到纽约和伦敦。Guy 刚刚说将来会将全球性的个人派遣变为一种常态,不过我认为,现在 kbs+ 全球的各个办事处几乎已经开始实现。因此,借由 kbs+ 的全球扩张,相信全球员工派遣也将成为一个势在必行的项目。
数英网:我们了解到公司在入驻中国后有扩大团队的计划,你们招募团队的标准是什么?
Lin:中国的人才市场非常有竞争力。如我在前面所说的,广告行业跳槽频繁,对于我们而言,我们招人首要考虑的是他们的个人哲学,或者说加入我们的目的是否和我们 kbs+ 中国的愿景符合。
我和 Jon 刚开始组建这支团队的时候,我们列了一张清单,上面写了我们未来希望共事的搭档。他们都是各方面都很出众的人,手握好几张 Offer,但在我们告诉他们 kbs+ “Do things that matter” 背后的故事之后,很明显已经不是我们在选择他们了,而是他们选择了 kbs+。按照单子上找的每一个人后来都加入了我们团队,也就是说,我们有 100% 的入职比例,这一点我感到非常骄傲。
当你走到 kbs+ 这群人当中,一定会感受到与其他团队的区别。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种气氛一直保持下去,无论团队是现在的 8 个人,还是 20 个人或是 60 个人。维持和创造那种企业文化对我们而言至关重要。
Bill:我非常赞同。比起其他规模更大的广告公司,kbs+ 在其他国家的办公室都更能吸引住人才。因为 kbs+ 员工既有在大型广告公司带队的经验,又目睹了行业的巨变,希望做些不一样的事。在大公司,工作中的一部分是管理这家公司,正如我现在所做的,管理客户的业务而且我也感到很满意。同时我们有新鲜血液注入,他们懂数字营销,于是来到了这里。所以我们的团队是二者的结合,既有资深经验,又在数字领域如鱼得水。
数英网: 对于新员工,他们需要具备哪些素质?
Lin:我的回答可能听起来比较感性,我认为他们要相信自己能做出一些不一样的事。
Guy:说得很对。从一个很小的起点出发,首先你要有信念。
Lin:我们不是在说理想化的状态,公司中的每一个人都有话语权,都相信可以在这里改变广告公司的工作模式,改变中国走出世界的方式。这种心态中包含了乐观与野心,不仅仅是追求规模上的壮大。我们希望做一些了不起的事,这就是我们的价值。
Bill:这种感觉不仅体现在 kbs+ 的中国办公室。五年前的 kbs+ 纽约办公室只有 250 人,而现在我们有 750 人。我们相信中国办公室也有这种潜力,改变正在发生。这种信念在 kbs+ 的全球办公室是相通的。
数英网:kbs+ 在中国会招收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呢?
Lin:目前我们团队全是中国人,每一个人都是国际性人才,完全可以媲美你在美国或欧洲找到的人才。我们并不认为最好的人才来自国外,团队构成中如果外国人占太高比例,往往不利于理解本土市场并错失这块市场。
Bill:作为全球总裁,我的角色是运营 kbs+ 全球的业务,所以我所追求的一部分就是 kbs+ 有机的增长。从 Douglas、Jon 以及其他同事的工作中我们看到了中国本土商业中蕴藏的巨大机会。除了运营业务,我的角色更多的是帮助协调。客户期待和有才能和事业心的人合作,我们的同事懂中国市场,这正是客户想要的。他们不希望由外国人介入,告诉他们在中国市场该怎么做。
*******(采访实录完)*******
三、采访有感
对于注入市场的新鲜血液,我们还有太多好奇和疑问。每个活跃在市场的广告公司,个性鲜明,优势各异,接受着挑战,同样经历着优胜劣汰。
回观中国目前的营销趋势,微信已成主要战场,各种炫目的 H5 占据眼球,精心策划的文案,风格强烈的画风、创意的互动形式...成为微信技术营销的大比拼。kbs+在全球技术创意领域的优势如何在中国市场突显?他们是否能用国际级的技术创意影响中国的广告营销环境?他们如何在中国强势的 4A 广告市场,挖掘属于自己的宝地?如何在中国找寻彼此信任的客户群体?当然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如何真正扎根中国寻找专业的本土数字人才?
用三位管理层的一句鸡汤:
你要相信自己能做些不一样的事,要有信念。
又见鸡汤,但却让我们有了很真实的触动。在 kbs+ 中国,目前的 8 位员工,每一位都身兼要职,CEO、首席创意官、首席财务官、创意总监、内容营销总监、创意技术工程师以及秘书与办公室经理,在采访过程中,我们用 “Big Hero 8” 去形容他们,Lin 开玩笑说,“那是不是还要去掉 2 个,组成 Big Hero 6(超能陆战队)?”
“Big Hero 8” 在中国的这片新市场中开拓着属于他们的中土世界,前方的未知究竟是挑战还是机遇? 故事还在继续,我们拭目以待。
四、kbs+ 全球作品分享
Puma - Say Hello to Joy —— 技术创意下的复古产物
kbs+ 为 Puma 零售店设计的这个线下装置活动,带着浓浓的复古氛围。其中运用到的创意元素包括,西洋镜(Peep Show),老式电话(Unsmart Phone) 以及技术平板(Joy Pad)。
将“西洋镜(Peep show)”互动装置放置在更衣室,打开装置上红色的小窗会播放视频,向顾客展示不一样的画面,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去吸引他们。
“Unsmart Phone”则告诉顾客,Puma 并不是个严肃的品牌。在店内,只要顾客一靠近这种红色的电话它就会响铃,还会讲笑话或发出千奇百怪的声音。而“Joy Pad”,是由 32 台联机的 iPad 组成的超大触控屏,可玩游戏可互动。这些在购物体验上做出的改变,都让顾客感受到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 Puma。
Snapple - Now Available in Snapple —— 细节创意的点睛之笔
有时候,技术不一定是改变世界的新奇产物,也可能是代表创意的“技术含量”。
Snapple,是美国一种以水果为原料加工而成的健康饮料,也是第一个威胁到可口可乐和百事的饮料品牌。在 kbs+ 为 Snapple 所做的这个活动中,其实,并未使用到烧脑的科技,而只是运用逆向思维,玩转了一次生活小创意。kbs+设计了一个标签贴在超市的新鲜的水果上,上面写着,“新鲜纯天然,现在你就可以从 Snapple 中品尝到(Now Available in Snapple)”。 Well...see?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全部评论(2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