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cret 为何宣布死亡?告诫我们"创业公司的四种死法"
作者: 杨琳桦 / 硅发布的创始人
2015年4月30日,Secret 宣布死亡,我们曾剖析过匿名社交行业《Yik Yak (陈一舟已投资)是个什么公司?以及 Secret 为何陨落了》,没想到仅仅 3 个月时间,Secret 宣布“自杀”。
这多少让我有点儿意外,觉得即使用户数下降,至少也可以坚持再抗争下。我想起 Elad Gil 的一篇博客叫 4 Ways Startups Fail,讲到创业公司的四种死法。
排名第一是,资金流断裂
在硅谷,不少被谷歌和 Facebook 收购的创业团队,很多时候实际上是因为缺钱,被购买时,也不是作为“人才”价被买,而是以一个标准标价格被买。这种情况发生,多数因为很多初创公司种子轮融了 100 万美金后,就在产品被市场验证前,雇用 6 到 7 人,一年内烧光所有钱,然后设法卖公司,而一旦找不到买家,关门倒闭。
Elad 提过解决方案,他鼓励:创业团队在有十足把握做出收入,或再融资前,不要去规模化团队,并反复提及,尽可能在公司诞生第一天,就让公司在资金方面能自力更生。
当然,做收入这件事很难。我不止一次问过身边几位做 To C 创业者:你觉得融资难还是做收入难?他们回答:“做收入难”。即使像我们发过一篇文章《论创业者的成熟度》,前几天,我和一个创业者朋友在 Fremont 吃饭,他也和我感叹:你知道 Snapchat 创始人是什么家庭背景吗?周围都是些什么圈子的人?这很大程度,会决定他 View 和普通人不一样。
第二个死法:团队内讧
这包括:总是没明确决策方案;合伙人争论不休;雇佣一堆蠢人;及丑陋的办公室政治。他建议:合伙人首先要对公司规划一致,不要有的想短平快赚钱,有的想长久经营。
他还强调,最重要沟通方式是 Focus on 在提“建设性意见”上。也就是说,提解决方案。任何真正创过业的人都知道,指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很 Easy,难的是:Build。Elad 还认为:文化匹配度问题上,早期团队要设置“高门槛”,不能什么人都要,同时 Correct hiring mistakes quickly。
第三个死法:“活死人”状态
这是指:风投进入的钱,已经达到不小规模,但公司还没一个成功突围迹象,而由于只有少得可怜的收入,新风投也不肯进。Elad 说,比起痛快失败开始新事业,毫无进展的公司,反而会限制企业家发展,而风投们坚守董事席位,也占用他们大量时间,因此这种情况下,企业家应将重心转移出这种“一般性产业”。
第四种死法,则涉及不良董事会/投资人
他们可能鼓励,或诱导创始人做蠢事,比如接受一些没必要的资金,烧大量没必要烧的钱,最后导致公司估值过高难“退出”,创始人股权稀释过多,难有战斗力;
还比如:把创始人解雇,转而聘用一个把公司和产品往错误方向引的职业经理人做 CEO;再比如:公司该退出时不让退出。
Elad 建议:创业公司接受投资前,要尽可能对投资者做尽职调查;不要让那些还没完全了解的人进董事会;自己赚钱自力更生,或融天使轮时不出让董事会席位(harder to do with a venture round)。
现在回过头看看,Secret 是死在了哪点上。表面看,似乎是第三种,不过,TechCrunch 发布于几小时前的一篇文章 The Secret About Rich Founder And Ferraris 指出:Secret 作为创业公司死掉,较特殊的一个因素,涉及创业大话题最敏感的一个子话题,即“富人游戏”。
Secret 创始人 David Byttow 和 Chrys Bader-Wechseler 被曝:他们曾在去年 7 月公司获 B 轮 2500 万美金时,套现 300 万美金。其中,Byttow 尤其用这笔钱,买了辆红色法拉利。
这扯到一个复杂问题,即创始人何时套现,及套现多少比较合理。这里的“合理”是指:平衡投资人的愿望。
还有个背景是:Secret 联合创始人的套现行为,在高增长创业公司肯定不多见,但过去几年,这种方式在硅谷开始发生,并受到欢迎。比如 Snapchat 几位创始人,每个都拿过 1000 万美金;Foursquare 几个创始人共拿过 460 万美金;Groupon 和 Zynga 也有类似事。当然这种套现,都在较晚期融资时发生。
通常,投资人对此理解,也愿意,一种说法是:因为他们信,这样可以让创始人工作更努力,不用为生活上的事分心;另一种说法:创始人能在公司较早时就尝到“有钱”和“成功”的味道,以此可以联想如果把公司带到更大倍数增长,会得到什么。
然后 TechCrunch 记者 Danny Crichton 认为,最好的公司,一般创始人对套现需求,会要比投资人来得晚,因为如果真相信公司成长,他套现的数额,肯定越往后越值钱,好比 Snapchat 创始人,两年前套现 1000 万美金,如果现在套现同样比例,他拿到是 2 个亿美金。
具体 Secret 案例,外人或许不好做评论,但从更广泛的创业角度,我一个朋友,下午和我谈到他的观点:
硅谷流行已久的 Fail Fast 文化是好事,VC 包括创始人都能因此少损失点,包括时间成本,但一个人,愿意 Fail Fast 的程度肯定和外界因素有关,而提前套现,会对此产生影响(创始人缺钱,可以多发点工资),很多公司没搞成,就差在多坚持一会上。
或者坚持不坚持这件事,也和 Founder 的自信度及热爱度有关。他还提到了 Twitter 的 Biz Stone 说过的一句话,大概意思是:钱不能改变一个人,但是能放大他的特点。
我由此想起来一件事。这两天,我看完《富爸爸,穷爸爸》,发现个人理财方面,我基本和作者说得一模一样了,没什么现金储蓄;固定资产,也不处贷款状态,而是租给别人。所以,从我外在行为模式讲,我和他说得一模一样。但如果你读过这本书,作者常提及的一句话是:我真不明白,为什么世上有那么多人喜欢拼命工作?为何不把事倒过来,多学点理财知识结构,让钱生钱,这样就可以不用工作了。
也就是说,我很清楚我们不是一类人,奇怪的是,我们的外在表现,却好像差不多。联想起这两天火热的“窦唯事件”,我以前一直整不明白一个事儿,有次我在杭州,和一个搞艺术的人聊到窦唯。他说,他是个 Loser 啊。这让我大吃一惊,我突然意识到:原来都在做同样行为的人,其实内心和思维方式,经常很不一样。
这可能也是人间挺奇怪也挺有趣的一件事儿。创业,其实也差不多。我想,Biz Stone 那句话“钱不能改变一个人,但是能放大他的特点”,大概也是做早期投资,最难的一件事吧。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