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湾,「审美教育」是学生的必修课程

举报 2019-06-11

作者:阿Sum, 来源:知中

美感,即人类的审美意识。美感的培育,从来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需要长时间以艺术为核心,从文化、生活以及我们生存的土地中普及和感受。

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学校唯二的艺术课:美术和音乐课,常常会被用来补课或考试,美术课的学习也只是进行简单临摹,剥夺了学生发挥想象的机会。

许多学生都在埋头苦学对考试有利的学科,似乎都习惯遵循老师口中的统一答案,失去了展现独特性的机会,以至于最后很多人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于美的辨别也变得单一,出现更多美感文盲,为「中国式审美」的倒退提供了「机会」。

为了改变「低美感」的大众氛围,让下一代接触「美感」的多样形式,更重要的是令他们开始「相信自己」眼中的生活之美,台湾地区的教育部门从2016年开始,推出了5年为一期的「美感教育课程推广计划」。联合了各界教师、本土艺术家、艺术机构,在台湾地区不同城市的初中及高中,开设视觉艺术课程。

在台湾,「审美教育」是学生的必修课程

或许很多人会有这样的误解:美感是艺术家或是高阶层人士才要接触和钻研的。但事实绝非如此,当你拥有透过感官、直觉,去感知外在美好事物的能力,那便是一种美感。

因此,台湾的「美感教育课程推广计划」,就以「美感并非仅存于艺术作品中,而是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里」为理念,透过不同类型生活观察与动手实践课程,让生长在台湾不同地域、风土、文化脉络下的孩子们,学会思考美感在他们的生活会,构建他们对世界的各种想象。

在台湾,「审美教育」是学生的必修课程给台湾各区美感老师所使用的教科书

美感教育课程选择的主题素材,都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并倾向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

例如会设置「零食课」,会从「薯片」「薯条」「饼干」入手,准备各式形状不同的零食,让学生了解这些零食的形状,并用不同的零食组成各种意象,从而进一步了解美学跟形状的奥秘。

在台湾,「审美教育」是学生的必修课程

为了让孩子们重视自身生活的可能性,结合食物与生活的「野餐课」就此诞生,鼓励学生「自己吃的食物自己制作」。

「野餐课」对于学生最大的挑战是,得把「点,线,面」等构成概念与食物色彩搭配得宜。

为此,美感课程老师和家政课程老师跨科合作,两人研究把结构设计中的「点、线、面」,转译成食物刀法中的「块、丝、片」,让学生自由搭配食物。

「野餐课」的意义在于,让学生们在制作野餐美食的时候,能够通过食物摆盘设计,去亲身体验「点、线、面」的美学运用。

同时,也能让他们在实践过程中,获得更多的自信:原来自己也可以制作与餐厅一样精美的食物。


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走出教室探索窗外的世界,尝试静下心观察窗外的生活。

制作好美食之后,老师会带领学生一起去野餐

「美感教育课程推广计划」还会鼓励老师根据不同地域的人文、地理,设置更贴近当地学生日常生活的美感课程。

例如在花莲,仍然保留着拥有传统木窗花结构的老房子,但是许多的窗花工艺已经消失。

花莲老房子上的窗花

于是花莲当地的美感课程老师,就带着学生开始一趟寻找梦想之窗的旅程,让学生门根据日常对生活细节的观察,制作出兼具美感与结构的窗花纸模。

学生自己设计的窗花形状

同样是在花莲,另一所学校的美感课程老师,就设置了「海岸茶席」课程。

课程内容的设计是混搭「色彩」、「质感」、「构成」、「结构」、「构造」等五项视觉形式,从茶屋构建、茶具的制作和花席的摆放,都由学生一手规划与设计。让他们体验到花莲自然美景与茶席文化相结合的美妙。

花莲七星潭边的海岸茶席,餐具是由学生亲自用漂流木制作而成

在台湾东部的玉里镇,学校的同学都是生活在当地的部落家庭,大多过着与土地共生的务农生活,孩子的生活方式也与食物、节气有深远关系。

因此,在进行色彩课程时,老师把能将颜色立体化的蔬果带入教学,透过色彩的配置让学生们日常餐桌上的食物展现出新的样貌,同时也让学生透过食物的触感、观感、口感,重新理解家乡食物的象征意义。

学生根据自己画的草图,制作时令食材拼盘

同时,学生们可以在制作过程,不断的尝试和探索新的色彩,并逐渐找出色彩对于自身的意义,展现自己内心真正的想望。

而在台湾的离岛——澎湖,这里的初中过去没有专业的美术老师任教。

开启美感教育计划之后,来这里任教的美感老师,发现这群海岛的孩子拥有丰富的海洋知识,对于家乡景色的颜色判断非常敏锐。

于是,就以「你觉得记忆有没有颜色?」为主题,鼓励学生通过记忆描绘家乡的色彩,将颜色的调合过程与自身对生活的抽象记忆做连结。

孩子们根据自己对澎湖自然景色的记忆,进行色块填充和搭配

负责授课的老师在美感课程中,不仅带着学生练习从生活中找题目、从提问中培养思考力、再从实做中建立美感,她还深切的感受到,这种教育真的可以帮助学生找回学习的意义感、唤起自身周边人、事、物的感觉。

而这种感觉是一生受用的。

除了「美感教育课程推广计划」,近年来台湾的教科书设计也正在进行美感革命。

由陈慕天、林宗谚、张柏韦创办的「美感细胞协会」从2015年就开始执行「教科书再造计划」,希望透过新的设计和排版、插画风格、配色、互动设计等方式,把美术馆的美感带进课本里,让教科书可以兼具美学与教学实用性。


「美感细胞协会」推出的教科书

2017年,「美感细胞协会」的美感教科书,更与多名台湾知名设计师合作,当中包括第55届金马奖主视觉设计师方序中。成功让台湾200多所中小学的学生使用。

语文和社会学课本的封面和内页设计

「美感细胞协会」创始人之一陈慕天曾说:「美感是很主观的,美感是没有标准答案的」。

不是把教科书变美这么简单而已,他们所要做的就是给予孩子更多想像和创造的空间,让他们能够接触美感的更多可能性。

初一的自然科学课本

初一的语文课本

「美感教育是眼、手、心、脑并用的整合型跨领域学习,同时强调在问题解决方案中以手思考(Thinking through Making)的做中学。」

美感教育不是技术的学习,而是希望让人们开始关注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进而愿意发现美、探索美、体验美、思考美、运用美的历程。

蔡元培曾经说过:「美育是自由的、进步的与普及的,由此决定了美育可以积极地推动社会文明进程。」

希望可以有更多的教育措施,培育后一代的美感,让美的问题意识能成为人们思考问题、观察世界的方式之一。


参考资料:

刘悦笛《美在生活,走向文明中国的“生活美学”》,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3.21
章芷瑗《美感教育许一个更好的台湾》,FLIPER,2018.12.24


经授权转载至数英,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作者公众号:知中(ID: ZHICHINA2017)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数英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全部评论(14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