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年运营工作中常常使用的 3大思维
前言
从2017年大学毕业到现在,做运营差不多2年了,也曾多次被问及“运营到底是什么”毕竟互联网才火多少年,这个岗位就更是了。
在我看来,凡是能延长一个产品或者项目生命周期的一切手段都是运营。
接下来,本文会从 3 个方面,讲述下我 2 年来自己学习以及接触到的“运营”相关感受,希望能帮助一些想做运营但还有些迷茫的同学:
1.运营的三大核心思维
2.当运营思路被限制该如何打开
3.“多维归因”找到那个阻碍自己的坑
运营的三大核心思维
1.迭代思维--主要指:明确量化大目标---匹配资源拆解量化小目标---可调整的执行
举个例子:比如你们公司的app需要现阶段的主任务是 “拉新“那么,
明确量化大目标:x个月达成x用户拉新
拆解量化小目标:目前公司已有的外部+内部渠道哪些可以去做拉新? 并且制定该渠道应该达成x个月拉新x用户小目标
可调整的执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如果发现A渠道的用户在相同时间和相同投入资源下比B渠道用户增长快,那是不是应该及时加大对A渠道的资源投入,同时优化B渠道的文案和资源位或者放弃B渠道呢?
迭代思维是运营三大思维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凡事有逻辑的拆解、精细化去做,会让领导或者客户觉得你是一个很有逻辑和方向的人。
2.成本ROI思维
在具备迭代化思维之后,如果还能时刻把控各个环节的ROI(投入产出比),就是一位具备成本ROI思维的更好的运营了,一般如下:
量化大目标后,根据以往数据和经验,计算本次x个月达成x用户拉新,需要投入多少成本;比如3个月达成150W新用户增长,总预算在15W,那么拉新成本在 10元/人次
拆解小目标后,将总成成本的ROI随之拆解到对应的渠道;比如同3个月,A渠道2W预算,增长20W人,B渠道2W预算,增长20W人
保证,执行阶段,虽然各个渠道可能会有调整,但是总ROI不变;比如A渠道增加2W预算,B渠道减少2W预算,但A+B总渠道仍然是 4W预算,40W用户增长目标
成本ROI思维可以说是一个想成为优秀运营必备的,尤其在实际工作中,所有公司都希望0成本获得无限用户,但一位科学专业的具备ROI思维的运营可以一句话告诉他:sb
3.流程化思维
流程化思维是指:不论项目是否达到最终预期,都应该以实际数据结果驱动进行复盘,知道自己成功在哪,失败在哪,哪些渠道完成对应的kpi,哪些没有;同时使用流程和表格进行记忆操作,让实际执行变得有逻辑,有条理。
一个优秀的具备流程化思维的人,总能把一件不论简单还是复杂的事情放到每一个流程和表格当中去。
比如:我最近要做一部分产品售后用户反馈和处理工作;那我就将整个环节拆分到3个表中:
用户反馈问题总表---每周高频次&重点问题反馈表---退换货处理进度表
保证每一个用户反馈的声音,都能时刻被关注,时刻主动跟进用户反馈的问题,让用户觉得这家公司靠谱。
如何打开被阻塞的思维
有时候,我们在做一个具体的事,很容易陷入死胡同,导致想问题角度单一,怎么办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个我在“高三零班”互联网终身学习群中一个同学分享的非常有用的方法---HMW思维法则(我们 可以 怎样 )----用于不局限思维,想出更多Idea
比如:大众点评非常想提升“用户点评“这个数据,如果让你想想有啥办法,你能想到怎么做?
可能很多同学第一反应“奖励点评的行为”,的确这也是目前大众点评正在使用的方法,但只能用这个方法么?你还有更好的么?是不是突然一时不知道说啥,来,我们用HMW思维法则来解决这个问题:
HMW的5个角度
否定:如何想办法让用户放弃这个想法?
积极:如何让用户提升自己来解决问题?
转移:如何让其他人解决问题,继而解决这个用户的问题?
脑洞大开:不敢想的一些方案
分解:把大的问题拆解为2-3步
是不是突然感觉好像有方向可以去想了!来,我们再回到提升大众点评用户评论数据这个指标上,比如:
“否定”方向——如何让用户不要点评?如何让取消点评也能评判服务质量?如何让用户不得不点评?
“积极”方向——如何让用户非常乐于提交点评?如何让用户点评速度更快?如何让用户在服务结束后立即就点评?如何让用户知道点评后能得到好处?等等,这也是大家最容易想到的方向
最后,我们可以针“提升对大众点评用户评论数据“这个事情得到一张非常多角度的图,完全打开思维局限:
ps:感谢 高三零班 互联网终身学习群 周同学的分享,让我又专业了一些
多维归因--找到问题的最优解
有时候,我们需要对一场活动,或者电商销量进行复盘,去寻找哪个环节出的问题并下次优化,可往往我们优化的方式,似乎使用时,并不是问题的最优解;下面举例介绍“多维归因法--如何找到问题的最优解”
为了好理解,先举个例子:
请问,华为手机为什么能打造出2018年市场份额超过苹果?
可能很多人第一反应 “因为华为产品研发牛逼,华为渠道厉害,提升产品研发和渠道量就好了“ 可当年诺基亚的产品研发和渠道一样很牛逼,结果呢?
看来,第一反应的答案往往不是问题的最优解
那么,如何找到问题最优解---多维归因:从“可操作性”和“本质性”上取得平衡
举个例子:小张前几天牙痛,想到的第一个解决方案是:吃止痛药。
这个解决方案可操作性很高(自己可以改变),但感觉没有解决本质问题,有点“出现火灾后,不去灭火但把火灾报警器砸掉”的感觉。
小张去了药店,被告知疼痛的本质是发炎了,所以止痛没有用,得吃消炎药。
所以有了解决方案二:吃消炎药。
吃了消炎药没几天结果又痛了,他觉得肯定有本质问题没解决,所以去牙医诊所。
被告知,重复发炎的真正原因是:牙齿里面塞了食物残渣没有出来。
所以有了解决方案三:用牙线剔除食物残渣。
那是不是这样就行了呢?这是“最后想要的原因”吗?
当然不是,大夫说:之所以这颗牙容易进食物残渣,是因为上面有个洞。
所以有了解决方案四:补牙。
这个时候我还担心“这不是他想要的原因”,所以又问了问题:为什么这颗牙上有洞,别人的没有?是生活习惯造成的?
大夫说:看着不像,这是因为小时候牙齿发育问题造成的。
所以还可以有解决方案五:发明时光机。
嗯,发明时光机,穿越回婴儿,重新发育,也能解决。
那他应该选择什么为最优解呢?
我想所有人都知道:应该补牙。
一层层归因下来,你会发现:补牙之前的方案,虽然都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但都没有接近问题本质。补牙之后的方案(发明时光机),虽然更接近问题本质(发育问题),但是可操作性太差。
所以,当一个问题出现时,不是选择第一反应,而是一层层往下问为什么?然后在“可操作性”和“本质性”之间,取得平衡。
而这,就是“你想要的那个最优解”。
PS:以上归因法源于2016年学习的“李叫兽”的大神思路,李叫兽是我做互联网的领路人,年仅26岁,就成为百度的副总裁,如果不知道的运营小伙伴,非常建议你们去了解下他,对你们的运营之路会有极大帮助
THE END
以上就是我做运营2年来时间,想和大家分享的非常重要的运营思维
还是那句话:如果把产品比作生娃的
那么运营就是:带娃的;想把娃带好,提倡科学养娃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