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的节奏:为什么“小苹果”比“我的滑板鞋”要火?
来源: 文案有翅膀 (ID:wenanchibang)
作者:章九龄
即如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说的一样,“一切艺术问题都是节奏问题。”
但节奏这东西,听上去太深奥太玄妙了。那就浅显点。
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为什么“你是我的小呀小苹果”比“摩擦,摩擦,在这光滑的地上摩擦”更火更流行?
好像都有道理。但如果从节奏的角度来看,最后一个回答才算合格。为什么呢?因为“你是我的小呀小苹果”更像大秧歌嘛,节奏更好呀。
所以我们总是听到动次打次,而不是动次动次或者打次打次。
音乐有节奏,张弛要有度,这样会让人觉得动听,忍不住就开始脑循环。同理,我们在写文案时,如果能写出节奏感,一样可以“优美动听”。
那么,什么是文案的节奏呢?
万变不离栗子。
王小波在《我的师承》里,举过栗子。
普希金的《青铜骑士》,查良铮先生的译本如下:
“我爱你,彼得兴建的大城,
我爱你严肃整齐的面容,
涅瓦河的水流多么庄严,
大理石铺在它的两岸。”
另一位先生的译文则是:
“我爱你彼得的营造,
我爱你庄严的外貌。”
两者一相比较,结果很明显了。
维基百科上,对于“节奏”的标准解释是这样的:
节奏是一种以一定速度的快慢的节拍,主要是运用速度上的快慢和音调上的高低把它们组合到一起。例如,2/2拍就是强/弱,也就是我们常听到的“嘭恰”,那么3/4拍是强/弱/弱,也就是“嘭恰恰”,我们常听到的圆舞曲大部分就都是3/4拍的了,4/4拍是强/弱/渐强/渐弱。
由这个解释我们可以看到,“节奏”的本初是音乐名词,而决定节奏的主要是两个因素:快慢和高低。在这两个因素的变动和调节之下,让杂乱的声音规律化,从而进化成音乐。
音乐有“快慢和高低”,那么在文案上,就有“长短和平仄”。
1、文案的长短句结合
明明私下
开小灶
何必表面
做文章
实实在在不必矫饰
明明白白何须添加
上面的文案长短句搭配,错落有致,富有变化,语气气促中又有舒缓,读起来琅琅上口。
2、文案的平仄,动次过后要打次
今年过节不收礼
收礼只收脑白金
(收礼还收脑白金)
这个烂大街的广告语之所以如此流行,跟它的节奏有一定关系。它用到了格律诗的平仄与对仗。不是动次动次,而是动次打次。
格律诗对于用字平仄的要求很高,其平仄换算到音乐中也就是音调的“高低”。而且,格律诗对仗的格式比较工整,这其实是某种意义上对语言的“速度”,读的时候或多或少都会有所停顿,也就形成了音乐中的“快慢”。所以,“快慢”和“高低”都有了,节奏自然就好。
类似的还有:
那么,怎样培养节奏感呢?
“一个好的节奏永远是第一时间从心里发出来”,节奏感这东西,天赋很重要。就像有的人无论怎么训练唱歌,依然会跑调,而且自己完全不自知。当然,大部分人的节奏意识是可以培养的。1、边写边朗读,找节奏
写完以后,多读几遍,文案不厌百回改,读和听的感觉是最直接的。
举我自己的例子。
例如上面那句文案,最初的版本是:
“佛争一柱香人争一口气,一口清新的空气。”
前面那一句,多读几遍就觉拖沓,于是干脆缩减为:
“不争馒头争口气,一口清新的空气。”
节奏加快了,更有连贯性和紧迫感。
最初的版本是:
“来斯奥装饰了你的房子,装饰了家人的梦。”
而修改后节奏放慢,更具抒情性,符合我想表达的意境。
多读几遍,注意平仄和长短句结合,该删的删,留下筋骨,把每一个字都摆放妥当。因此,节奏在修改中更加和谐,韵律在推敲中更加流畅。
2、多读多看多写
这是经验之谈,方法不多,多读而已。这里的多读是指读经典。把经典作品熟读于心,“读到最后,内容可能都忘记了,节奏倒留在潜意识里。写文案写到某处,多一字必删,少一字则必补”。这些经典不局限于广告文案,小说、散文、诗歌皆可。一篇文案的好坏与否,有很多衡量标准,节奏感只是其中一个部分,它所能体现的是文案的耐读性。当文案的节奏好了,简洁丰满了,琅琅上口了,读者就会“你是我的小呀小苹果,怎么爱你都不嫌多”!
个人微信号:459803324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数英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全部评论(1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