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35岁的日子:关于“剩女”那些事

原创 1 收藏 评论
举报 2015-07-19


内容统筹:读了么
文章梗概:读了么专题
本文引用内容可移步“读了么”微信公众号(duleme123),回复数字 6 查看。


有位朋友给我讲了这样一个段子。某天去静安寺的7号线上,一位妈妈端着手机对着女儿大声朗读朋友圈里的散文:“坚强果断独立、经济自主又乐观、不依靠男人、不耍小脾气………这样你就不会找不到男朋友”。

朋 友把这条发到了朋友圈,一片哭笑不得的表情很快出现在回复中。大家一边挑着合适的emoji表情,一边敲出“然并卵”,心满意足的发送了。对于单身男女而 言,这样的段子不论从哪个角度都甚有喜感。沉醉于朋友圈鸡汤文的妈妈,在公共场合大声朗读的举动,以及这鸡汤文内容本身。仔细研究它的论调,你会发现,现 在身边的剩女,似乎很多正如其描述的那样,坚强果断独立、经济自主又乐观、不依靠男人、不耍小脾气………尤其在上海这种超级一线城市中。然而确实并没有什 么卵用。如今,独立的女人越来越多,人民公园里“推销”儿女的大爷大妈也越来越多。



God says, "Let there be leftovers..."


2007年中国教育部将“剩女”列为年度171个新词之一。剩女是指已经过了社 会一般所认为的适婚年龄,但是仍然未结婚的女性,广义上是指27岁或以上的单身女性,很多拥有高学历、高收入和出众的长相,但也有自身条件较差的。多数择 偶要求比较高,导致在婚姻上得不到理想归宿,而变成“剩女”的大龄女青年。

数据表明,剩女状态大多不是长期的,只是某个年龄阶段的“问题”。统计表明,35岁之后,超过90%的女性都结婚了。换句话说,剩女只是一个阶段性状态(27岁-35岁)。

生活在北京的Roseann Lake提到,“在中国,女性的平均头婚年龄处在一个增长的趋势中。2013年的时候,在上海,这个年龄是27.3岁。2007年是26.4岁。不过到了35岁,超过90%的中国女人基本都结婚了。”

换句话说,不到27还处在适婚年龄,超过35大部分人也都成双成对。只有处在中间阶段的女人,即不在所谓适婚年龄,又确实没有结婚对象(有男朋友没结婚的可不是剩女)。自然而然成为社会舆论和父母亲朋的“炮击”对象。



为什么会在这个时期“被剩下”?


1、高学历居多,选男要求高

从 进化学的角度来说,女性对配偶的挑剔是无可厚非的:在人类初期进化时期,由于食物不足,生存环境恶劣,需要她们的配偶有足够的能力对她们以及后代进行照 顾。女性的孕育周期,孕育过程等生理现实决定了她一定要尽可能找到强壮的配偶来结合。而男性则采用广撒网策略,一个,十个,一百个。这就好比长线投资和短 线投资。对于早期人类而言,从选定男性配偶之时起,赌注就已经全盘押上。

《疯狂原始人》剧照

进入现代,选择配偶已经不再需要那么谨慎了。对于现代人而言,多次恋爱甚至多次婚姻经历都非常常见,作为文化的一部分而被广泛接受。文章开篇提到剩女的定义,其中强调了高学历女性在“剩女”大军中的主力地位。

在去年的一篇针对女人选男标准的分析文章中,我粗浅地把中国女性分成了三类:女穷人;优质女;女强人

所 谓“女穷人”,是指在物质或者精神层面“贫穷”的女人。她们对男人往往以物质要求为主,人格不够独立,相对而言更依赖男人,对于个人人生和事业的追求不 高。女穷人往往是最不容易成为剩女的,因为她们在择偶问题上没有后两类女生那么挑剔,而且更重要的是,她们更倾向于依赖男人而非独立自主,因此也就更早开 始考虑结婚这个事情。

“女穷人”

相比之下,优质女和女强人则变成了如今“剩女”大军的主力。他们共有的标签是人 格独立和有学识。这二者的合体会显著提升一个人的视野和审美标准,不论男女。如果具体到女性择偶这件事上,人格独立有学识的女生必然在精神层面对男人有更 高的要求。对于女人的独立,柴静的看法很有代表性——


你们说要争自由,自由是针对外面束缚而言的,独立是你们自己的事,给你们自由而不独立,仍是奴隶。独立要不盲从,不受欺骗,不依赖门户,不依赖别人,这就是独立的精神。——《看见》


2、大男子主义 → 自卑的本质 → 避开女强人

美 国女孩Roseann Lake是一位生活在中国的自由学者。她曾经在文章中提到这样一个中国人相亲的例子。亲戚给单身的电视台女制片人丽奈特(英文名)介绍了一个男生,见面发 现对方是一个月薪只有3000元的普通员工,双方完全不在一个层级上。原来亲戚不了解丽奈特,以为她是在电视机生产厂工作......相亲过程中男方很不 自在,本来要吃饭的时间安排,两人只喝了饮料就匆匆结束。

这个例子向我们说明了 两件事,其一,中国传统所谓的“门当户对”,有一定合理性,因为它要求双方在经济和能力上相当。试想这两个人如果真的在一起,也绝对不可能维系多久;其 二,在中国,高学历,高能力的女强人,对于男人“自尊心”的打击非常之大,但男人如此脆弱,可能有点过激了。本来,遇到比自己强的人,自尊心受到挑战是正 常的人类心理,正是这种心理的存在,让竞争,进步成为可能。然而,这种激化程度在中国男人和女人之间似乎格外强烈。遇到比自己强的女人,中国男人大多会采 取pass的心态——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不是一个层次上,也不可能做朋友。处在这个状态下的男人,往往把女强人视做“威胁”,而不是可以 学习,可以借力提升自己的榜样,朋友。


在偏见的中国男人意识里,把女人当做自己的榜样,也许不至于错,但至少是不合常理的。


这是大男子主义和自卑心理的集中体现。就此,年轻的“中国通”加藤嘉一也表达过类似观点。


男生的自我认知与行为之间存在鸿沟
男生的自我认知与行为之间存在者巨大的鸿沟,即一方面,盲目认为追求审美是女人的事情,男人的任务是等待,被追随,而不努力改善综合形象上的缺失和不足, 另一方面,始终贯彻在女人面前拍马屁,动不动就听女生的,单方面妥协,让步,缺乏自信。既然你意识到自己的魅力和言行不足以把女生拉住,很有可能导致她抛 弃你,那为什么不好好努力完善自己呢?换个角度说,既然觉得自己形象和内涵已经是足够的,女生追男生是天经地义的事情,那么,为什么在女生面前如此被动, 没有魄力呢?——《中国男人有多“不是男人”》


3、中国没有“约会文化”

Roseann Lake在参加网易女人频道的访谈时提到过一个很有趣的观点——中国人缺少“约会文化(Dating culture)”,并且,这并非人的原因,而是传统文化习惯使然。在美国,认识一个人最好的机会就是和朋友们一起出去玩,酒吧,舞会,等等。而在中国, 一群人出去玩,常见的场景是饭店吃饭围着一个桌子,去KTV在一个包厢——相对封闭的环境下,其实很难接触并结识到其他人。


“以前在美国也是父母控制结婚,1900的时候,就是因为没有车,如果一个男的想认识一个女的,他来她家,跟她和她的父母一起喝可乐——这时不是"约 会",因为还有父母在。1905年的时候,突然有车了,所以有的男孩用他爸爸的车来接女孩,然后去饭馆喝可乐,他们自己可以决定做什么,去哪里。这时我们 开始了dating culture。”—— Roseann Lake


约会


有 关求爱过程,我们最早,可能也是最重要的发现,发生在1920年代的西方社会:男女求爱行为从私人空间里的公开行为(比如在家门前走廊处),向公共空间里 的私密行为转变。这一转变最早出现在娱乐圈,正如Beth Bailey在她的《From Porch to Back Seat: Courship in Twentieth Century America》里提到的。Bailey观察到,在1930-40年代,随着约会文化的兴起,电影院、舞厅等场所越来越多的成为情侣聚会的地方;以前的那 些有所限制,甚至有些被监控感觉的约会环境(比如家里)也就被取代了。人们不再愿意在谁的起居室里相聚,而更倾向于到饭馆里,舞厅里,电影院,以及车上约 会。——《A brief history of courtship and dating in America》Part 1




为什么“剩女问题”在中国如此被重视?


男人的原因,女人的原因,社会的原因。错综复杂的国情决定了“剩女”的存在,但这并不是“中国特色”。全世界那么多国家,每个国家都有单身人口。为什么在中国,这个问题被这么看重,一群单身男女被放在放大镜下举国观察?

根据由表及里的逻辑顺序,可以从五个角度解释国人的行为。

1、男性择偶“以貌取人”的审美习惯:现在不嫁,过几年老了更嫁不出去。

漂 亮,年轻,这些女性标签对大部分男人来说永远具有诱惑力。对于一个三四十岁的企业中高层,他更倾向于找年轻的女性,而非同龄的单身女性作为未来的伴侣。这 里当然不否认姐弟恋的存在,但其比例确实低于“男大女小”的搭配——导致这一现实的原因和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也有不可剥离的联系。

2、最佳生育年龄


从女性与下一代健康的角度考虑,在最佳生育年龄要孩子确实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这也是剩女和她们身边的亲朋们最关注的问题之一。即使是事业心很重的女强人,也会对生儿育女有所憧憬,对可能错过优生年龄这件事有所担忧。这是作为女性的必然感受。

同 样有这种担忧的,可能还有政府。致力于研究中国性别不平等现象的洪理达(Leta Hong Fincher)女士在她的新书 《剩女:中国性别不平等死灰复燃(Leftover Women: the Resurgence of Gender Inequality in China)》中提到了这样的观点——


...优生学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政府非常希望那些高学历,生活在都市的女性能够更多的养育后代,提高中国人的基因水平。恰恰是这一类女性,在邻近的日本,台湾,新加坡,韩国和香港也同样是单身族的主力军。——《剩女:中国性别不平等死灰复燃》- China's Leftover Women


《剩女:中国性别不平等死灰复燃(Leftover Women: the Resurgence of Gender Inequality in China)》

3、迷茫中的剩女

想结婚,但没有找到合适的。问题的重点在于,这类迷茫的女性没有明确的个人未来规划,认为结婚后才算完满的人生,到那时才会去考虑未来规划。


最近,我认识了一位在UCLA攻读博士学位的年轻中国女孩。她的整个家族为了资助她来美国读书可谓一掷千金。她克服了比她美国博士同学不知多几倍的困难, 才走到今天这一步。她或许比他们中大部分的人更聪明、学得更好。她的英文很棒。作为一名猎头,我认为她前途一片光明。
我问她毕业后有什么打算她又犹豫。最后,她小声说,她说不知道。我问她是想回国还是想留下,她不知道会怎样,因为自己还没有男朋友。她想等结婚后看丈夫想 去哪儿生活。她想找份本专业的实验室工作,这样将来才有充裕时间带孩子。她的原话是:“我真想马上就结婚,那才算真正的生活。我觉得眼下自己只能算是半个 人。”——《30岁前别结婚》- 剩女的耻辱


4、传统价值观:家庭是中国社会最基本最重要的单元

家 庭(家族)自古以来都是中国社会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与西方社会不同,中国没有统一的宗教信仰,也就没有以基督教教区为单位的community。走出家 门,就是社会。这样的价值观念,虽然在如今的中国慢慢有所变化,但从官方到民间约定俗成的习惯,仍然对“家庭”有极深的依赖。


在中国的社会结构里,家庭一直是最基本的社会单元。从一个人出生以来,他就不是一个单独的个体,而是作为一个家庭成员存在的。个人隶属于家族或者部族。个 人首先需要要为家庭的存在和家庭利益考虑,而不能撇除家庭独享一切权利。换句话说,家庭(家族)的权益位于个人权益之上。——《人权:中国道路 (Human Rights: China's Road)》


5、家政与政治的关系:男主外政,女主家政

现 代意义上,家政(Home Economics)是对家庭关系及其事物的统称。家政涉及家业、家法、家风、收支、教育、人与人的关系,家庭与亲戚、朋友、邻里的关系等等。它和我们现 在我们所说的家政服务不同,家政侧重管理和规则的制定,家政服务则只是对其中涉及居室环境的规则进行执行。

清 朝覆灭以来,政治家,学者,政党领导人开始更多的思考女性与家庭的关系,以及这一关系对于社会与国家的影响。他们认为,女人作为家庭事务的中心,对于家庭 秩序的维护,下一代的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这种作用则会直接对未来国家的“栋梁”产生影响。从民国到新中国建立之后,这样的立场得以延续,其表现形 式包括开设女校,提高女性管理家庭事务的水平(家政学),以及让女性更多地参与社会事务。不同时期的政策各有偏重,但有一个观点始终不变——即男女分工——女主家政,男主外政。

《持家之道:近代中国的内务管理》


抛 开理论上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的关系,在社会传统中仍占有重要位置的是男人和女人的不同社会空间与职责。在这个问题上,最通用的观点是,女主“内”:在家的 范围内活动,发挥她的作用;而男人则应将目光锁定在家以外的空间,男主“外”。Susan Mann(曼素恩)教授曾指出;“妻子和母亲代表了家庭范围内的道德自主和权威。而丈夫或者儿子则必须通过在外部世界获得成功来证明自己。”政治思想家, 如清代的章学诚,将女性在“内”的环境中的责任视作王朝安稳与否的核心。不论是过去的封建王朝,抑或现代国家,政府机构的建立也依照男女内外之分而分工。 ——《持家之道:近代中国的内务管理》




“剩女问题”本质上是什么?


1、男权社会的偏见 → 剩女根本就不是问题

既 然大部分女生在35岁之前都会结婚,这个所谓的“剩女”问题就真不成其为问题了。更何况,中国向来有着低于西方的单身比例。正如北卡罗莱纳大学的社会学家 蔡勇所言,“西方世界大多数社会中,总是至少10-15%的人口仍然单身,但在中国,直到20世纪80年代,这一比例一直低于1%。”首先不结婚只是那几 年的状态,其次单身在世界各国都普遍存在,从来不是什么问题。那么,在如今的中国,剩女怎么变成了一个“问题”呢?

偏见之一:女人的第一份工作:相夫教子。不嫁人如何做?

在 很多国家和文化中,女性一直被赋予了家庭内务的主管角色。作为身在社会打拼的丈夫的后盾,妻子,尤其是全职主妇,其最重要的“职责”就是相夫教子。这在 100年前的传统社会似乎没什么问题——因为新的选择还没有出现。当女人们受到了更好的教育,走出了家门的一亩三分地,见到了更广阔的世界,她们的选择就 多起来了。如同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中发生的故事一样,当一个女人试图冲破学校,社会,父母强加给她的家庭主妇角色时,来自各方的阻力是巨大而恐怖的。


对于秉持如此传统价值观的社会阶层而言,相夫教子,是女人必须完成的工作;如果不结婚,这个工作就无从谈起。


《蒙娜丽莎的微笑》剧照

偏见之二:女人是男人的附属,是被挑选的一方,所以称为“剩女”

我们会发现,剩女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性别偏见的体现。回到最基本的概念,“剩女”这两个字就存在几个主观设定——这些女人尽管学历高,条件好,但她们仍然是被“剩”下的,就像书市中被挑剩下的书。“被挑选”的内涵是,女人是被男人挑选的,是男人的附庸之物。


2、为什么会有这个阶段 → 优质女和女强人在寻找“灵魂伴侣”而不是人生伴侣

对于大部分中国女人而言,所有的“选男”标准都可以归结为两个字:可靠。在词典中,可靠的意思是“可以信赖依靠”。信赖源自情感,依靠则更多关乎物质。具体而言,能够被称为“可靠”的男人,具有三个特点——


经济条件好
人品好(诚实,不抠门,情感专一,尊重女性)
外在形象好(整洁卫生,待人礼貌。很特别的是,中国女人对于男人的长相和身材并没有很强烈的要求)


“优质女”,“女强人”


你有没有发现,这三点没有涉及到优质女和女强人所关注的精神层面要求。

我 曾经和朋友探讨过这个问题。对于一部分社会精英而言(不论男女),在关注经济条件,人品和形象的同时,他们往往更多寻求精神共鸣——有共同话题,尤其在家 庭以外的事业层面和社会层面。然而,伴侣和soulmate(灵魂伴侣)是不同的。当一个人过多强调她对于精神层面的要求时,在让对方感受到其高文化素养 的同时,某种程度上也让对方偏离了对这个人本身的认识——天生的,潜意识里的那个她的样子。


我知道你喜欢什么,擅长什么,格调有多高,追求有多宏大。但我不知道你的为人。我不知道你是谁。


一个巴掌拍不响


女 穷人和渣男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如果女人在物质条件上过于依赖男人——情侣关系或者婚姻关系建立在金钱而非感情上,必然会导致渣男的产生:找小三,对 家庭缺乏责任心。反过来,当男人对于婚姻产生了错误的定位,也必然会导致更多优质女性对找到好男人感到无望,因为在她们看来,十男九渣,还有一个gay。 换句话说,剩女和光棍的阶段,是男人错误而且偏见的价值观,以及女人不够独立的人格共同造成的。若要改变,需要双管齐下。


提起女人的独立;
放下男人的自大。


女 人是天生的弱势群体,而且在生理角度可能会永远弱势下去。在潜意识深处,不论男人还是女人,大家都已经默认了男性优于女性的预设判断,很难改变。关于这一 点,Facebook首席运营官桑德伯格多次在公开场合表达她的观点。她举过两个在Facebook办公室里的例子。一次中高层会议,随意入座。在主桌位 仍有一些空座的情况下,参会的很多女性高管下意识地选择坐在旁边的附座上。还有一个是桑德伯格亲身经历的事情。一次面向众多员工的会议中,员工向她自由提 问。如同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一样,桑德伯格随意选择了一些举手示意的人进行交谈。而直到交谈结束,一个女性员工私下和她交流时,桑德伯格才发现,刚刚自己 大部分选择的都是男性员工。她下意识的,将更多机会给了男性。

sheryl sandberg 雪莉·桑德伯格
如果一个意识到男女不平等事实的人,都难以克服内心的主观倾向,表现出了偏向男性的行为;那么在一个本就有着严重的“男尊女卑”思想的社会环境中,大部分人自然流露出来的是怎样的态度,恐怕不难想象了。剩女之所以为众人所关注,其本质上仍然与男女平等相关。


如 果男女相对平等(绝对平等是永远不可能实现的),人们就不会那么担心女人会嫁不出去了——嫁不出去最本质的潜台词是什么?生活没有保障呗。如果男人和女人 在社会上有相对平等的地位,工作机会,人生可能性,嫁人与否就不会在“保障女人生活的选项”这张清单上占据那么大的位置——


“我可以选择结婚来获得更稳定的未来,也可以选择其他渠道。条条大路通罗马。”


男女平等的唯一出路就是不断把女性权利提起来。女权,就像不很好吃但又营养丰富的蔬菜。对“食肉成性”的男人而言,永远不吃这样的菜,也许身体会出问题,也许不会。但养成习惯,常吃,一定会对健康有好处。



P.S. 最后,分享给大家桑德伯格女士的TED演讲视频。

桑德伯格:为什么女性领导那么少?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