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国际局势,意味着国货春天来了吗?

原创 1 收藏 评论
举报 2019-06-21

本文是麦青Mandy计划当中一本书新营销书籍的部分章节,从品牌操盘手的实战角度,拨开花式营销迷雾,还原品牌增长真相。

核心导读:

 1 渠道“倾向”


 2 影响“社会舆论”与“营销内容”


 3 对“出海品牌”是重要预警


 4 惊醒用户对国货品牌的“品质意识”


作者|麦青Mandy


前两天被一位营销学教授问道这个问题——贸易摩擦对中国品牌营销有何影响?


果然是学术界,关注的都是宏观领域变化。而处在实战领域的我们,可能每天埋头忙碌于微观的营销执行,却容易忽略宏观大局对品牌的长期影响。


譬如,贸易摩擦。


但这个话题太大,无法一篇文章说清楚,这里仅针对目前网络舆论所说“贸易摩擦后,国货春天来了!”这个观点,来分享一些实战领域的感触。


讨论品牌的增长,显然不能仅仅基于政治态势、或者舆论情绪,还是要回归到增长的本质逻辑。


如之前很多篇“大渗透品牌增长理论”的文章所说,品牌增长来源于2个大渗透:


1.通过营销大渗透,渗透到更多顾客的心智


2. 通过渠道大渗透,让更多顾客能够购买到


从这个公式而言,确实贸易摩擦对国货品牌有一定的机遇,但也不能太过于自信,因为品牌还是有它的内在增长逻辑,外在影响力只是一个促进剂而已。



贸易摩擦影响渠道“倾向”


从阿里京东等线上渠道的举措来看,贸易摩擦之后,立即响应国家大势,开始推崇国货。


渠道的流量倾斜当然会有助于国货品牌的渠道曝光,进而带动顾客购买。


各个媒介平台虽然没有像渠道这样大张旗鼓的支持国货,但也逐步开始像国货倾斜,毕竟这符合国家政策。


最关键的是,国家亲自下场,也在各个领域当中去扶持国货,进行民族品牌提升工程。譬如上一周,我在北京参加了类似闭门会议。


官方政策支持和渠道支持,当然会对国货品牌有一定正面影响力。



 贸易摩擦影响

“社会舆论”与“营销内容”


贸易摩擦其实是一场心理战。


贸易摩擦结合当下的文化自信,让更多的顾客开始注意到国货品牌,从心智上比以往更接受国货品牌,这也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购买决策。


为什么仅仅是一定程度上呢?为什么国货品牌不可过于依赖所谓爱国主义情怀?


因为情怀是来的快、去得快,而且顾客购买时的心态其实是非理性的,即便是理性的觉得要支持国货,在做出购买决策时,还是会遵循“用脚投票”的法则。


其实,目前国货品牌纷纷在掉头宣传“国风”“爱国”,普遍开始打情怀牌,某种程度上,让顾客产生一定审美疲劳——过高的国家大义道德绑架,反而也会影响顾客对品牌的好感度。


▲长按图片分享给需要的人


贸易摩擦对“出海品牌”是重要预警


当前不少国货品牌其实也在出海。贸易摩擦对这类国货品牌而言,也是个重要预警。


只有当我们的“品牌势能”足够强大、拥有一定市场份额的全球消费者时,才能降低贸易摩擦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我们长期以来比较擅长国内市场的接地气营销方式,但对于如何出海、如何做全球营销、如何应对全球消费者的心,还是比较稚嫩。


所以,贸易摩擦对于想要做大全球市场的国货品牌而言,确实是一个重要预警,从现在开始就要重视在全球市场的品牌建设。


▲长按图片分享给需要的人


贸易摩擦惊醒用户

对国货品牌的“品质意识”


其实,我们已经享受了太长时间的全球化时代“红利”了。


从上世纪80年代起,大量外资品牌涌入中国,一方面为中国消费者提供了优质的产品与服务,教育了消费者对品类的基础认知,间接也影响了中国消费者对品牌的审美和“好坏认知”。


长久以来,中国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就是——国外品质好,国内品质差。


而现在贸易摩擦,让部分中国消费者开始选择国货品牌,而选择后的“品质落差感”也让消费者不得不失望。毕竟中国近现代的国货品牌,大部分都是“模仿式创新”,模仿国际大品牌的外形,但模仿不到精髓和本质。


品质的差距感,依然非常明显。


即便是打着“严选、优选”的标志,依然和国际大品牌的品质有明显差距——最关键的是,国际大品牌的价格也不见得贵。曾经国货引以为傲是“价格屠夫”,其实现在价格优势越来越不明显了。


有时让顾客非常不理解的是,日韩美国同样一款平价产品,为什么比号称是高端国货品牌的品质还要优良?这当然不能解释为“穷”,只能解释为匠心精神与成熟的质量管理体系。


这背后当然是国人普遍的功利心——不是在做品牌,而是做生意;不是追求百年伟大品牌,而是在追求快速增长后的上市或倒卖。


所以,顾客的“品质意识”也在反推国货品牌开始重视品质。


▲长按图片分享给需要的人


另一方面,从竞争角度而言,国货们都以为春天来了,国货创业的人也就更多了,竞争压力也自然增加。


以前大家还可以利用一下本土信息差、价格屠夫优势、以及本土化品牌操盘模式,和国际大品牌竞争;但现在,大家都拥有差不多的本土化营销和渠道能力。于是,如果想要竞争出头,不得不开始拼大家都比较薄弱的“产品品质”了。

 


总之,理论上,确实国货的春天来了,但春风到底能吹多久,还是考验“品牌能力”。


未来能胜出的国货品牌,应该不只是收智商税的、割韭菜的、赚快钱的品牌,而更应该是高品质的、有自身独特性的、有一定品牌文化内涵的、能够带给国人愉悦、自信、价值感的国货品牌。


任重而道远,同仁们一起加油!


▲长按图片分享给需要的人


欢迎转发分享,也欢迎转载,如需白名单,可后台联系,或发邮件至mandy.li@seedunited.com ,或进入公众号点击最右侧栏目【找我】微信号。


历史文章:



End

麦青Mandy

北大经济学硕士

实战派品牌营销与文化IP专家

“大渗透品牌增长模型”首倡者

前宝洁,现HBG品牌增长研究院院长

美妆博物馆创始人,高校客座讲师

著有《非传统营销》《活色主义》等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