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地小交通的又一种玩法:蜗牛邦想造海外巴士网络
目的地小交通肯定是刚需。
只是哪种方式能最大地满足1.2亿人次的出境游人群,并能在海外快速规模化扩展,会是创业公司要面临的考量。继租车、包车两种模式之后,蜗牛邦认为,仍有大部分人(diao)群(si)是不会选择租车或包车的,而面对日渐增长的散客群体,蜗牛邦想打造串联起目的地POI的巴士网络。
就像现在我们乘坐的公交车,按照时间表发车,在城市内来回穿梭,只是蜗牛邦的每个站点是当地的热门景点,路线没那么多、系统也不过于复杂。用户购票后,可以在规定的时间段内(比如3天)任意乘坐,从一个景点到下一个景点,一路上的景点站都可以上下。而且在用户这端,用户还能看到巴士到站的时间表,更好地掌控行程。
不光交通问题,蜗牛邦还能帮用户解决行程规划的痛点。创始人戚维懿表示,绝大多数出境游用户会去的地方是有共性的,蜗牛邦的站点就是这些大部分人都会去的地方。当这些目的地POI用交通串联,并且可视化地呈献给用户,那么在行前不用耗费大量时间做地点标注、时间规划,用户只要买张车票,就能跟随路线玩到该玩的东西。未来如果可以,他们也会新造个性化的主题路线。
在满足用户需求这边,蜗牛邦确实具有吸引力。但是整个项目落地,似乎也并不容易。
由点到线、线多了才能交织成网,而蜗牛邦尚处初期,目前只在泰国清迈、芭提雅、普吉岛等地开设了1-2条城内巴士路线。这些巴士来源,戚维懿表示,第一辆中巴车是来由自己采购,接下来的几辆巴士和司机是从在当地(按月)租赁来的。这样一来,蜗牛邦不仅投入成本较高,路线怎么安排、车停在那儿、几个小时发一班等,也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产品和服务都比较重,而且难以快速规模化。不过换个角度看,前期蜗牛邦只有参与到每一个环节的把控,在之后才能进行路线的迭代和调整,并且更好地复制到别的地区和国家。但有一点,巴士网络在东南亚等公共交通不发达的地方或许受用,但在欧美等地或将面临更大的阻碍。
关于商业模式,戚维懿目前是没想通过车票来挣钱,而是将服务做扎实之后,通过目的地产品来盈利。即,巴士作为一个空间载体,链接到了这么多游客,在车内做景点周围、或者城市内吃喝玩乐的推荐(广告),蜗牛邦能赚取商家的返佣。
目前蜗牛邦在线上的流量主要来自穷游,它是穷游商家,接下来也将上线自己的移动端应用。团队创始人戚维懿曾创建过本土服务设计公司,也曾是IBM高级顾问、SAP研究院高级工程师,联合创始人朱伟华拥有16年旅游行业经验,曾创办过多家旅游公司。
原创文章,作者:lxy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