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环保小镇“零垃圾”,独特的生活方式背后是对自然的敬畏
来源:睿途旅创
原标题:日本环保小镇“零垃圾”,变态分类让垃圾战中的上海人“笑晕”!
近日,新《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发布,《条例》指出,7月1日开始“垃圾分类”就将在上海被纳入法制框架,如果个人混合投放垃圾,最高可罚200元,如果单位混装混运,最高可罚5万元。
《条例》发布之后,朋友圈瞬间炸开锅,各种惆怅、各种茫然、各种吐槽、各种抗拒,面对垃圾分类,大家一致呈现懵圈状态,表示“扔垃圾”也成了一项烧脑活动。
然而,“垃圾分类”作为垃圾回收处理的第一步,其重要性也许很多人还不能理解,但当你知道一个易拉罐降解时间需要200年,一个塑料瓶降解时需要1000年,一个玻璃瓶降解时间需要200万年的时候;当你知道杭州西湖3到4年就可被杭州市目前垃圾年产量填满的时候,难道你还没有执行垃圾分类的欲望吗?
没人能阻挡城市扩张脚步,也没人能阻止垃圾产生,但邻国日本作为一个人口密度极高、生活水平也极高的发达国家,却没有人口大国和工业国家的通病——垃圾围城。目前日本每年每人的垃圾生产量只有410公斤,为世界最低,比一些贫穷的农业国家还要低。而举世闻名的上胜町更是以15年“零垃圾”,可以凭优质环境产出的树叶致富成为全世界的典范。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个偏远小村是如何做到的!
上胜町位于日本西南部德岛县,十分偏僻,距离最近的便利店来回开车都要40分钟,因此,这里和许多偏远的山村一样,人口外流,严重老龄化。全镇人口只有1500左右,有一半以上都是65岁的老人,20%以上的老人已有80高龄。
原本上胜町以林木业和种植桔子为主,随着六七十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木材进口量急剧上涨影响本地销量,再加上1981年一场罕见寒流,给小村带来毁灭打击。失去的经济支柱和劳动力让上胜町充满衰败的气息,于是町公所和居民做出了一项决定:共同开设了株式会社彩,出售一种神奇的商品,叶子。
上胜町最有名的地貌风景就是“樫原棚田”也就是梯田,它保持了200年前原有风貌,也被称为「日本的原风景」,并入选日本最美的14座村庄之一。这里风景优美,四季分明,每个季节都有其代表性的植物。日料店很喜欢用树叶装饰餐品,而上胜町产出的树叶正合餐厅需求,于是,村里的居民便开始依靠卖树叶赚钱。
那时的上胜町,并无垃圾回收概念,和大多数农村一样,居民处理垃圾方式不是烧掉,就是直接扔进山里。
然而,垃圾焚烧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有害气体使原本自然秀丽小镇青山不再、河水污浊,这引起了居民们的注意。
于是,在2000年时,小镇将仅有的两个焚化炉关闭,从此彻底杜绝污染的垃圾焚。2003年,小镇正式发表「零垃圾」宣言,致力于在2020年前不产生垃圾,所有东西废弃时都必须可回收。
得知垃圾分类系统后,居民的反应和我们一样,就是「懵」。对于上胜町居民们来说,垃圾分类不仅耗时费力还得考验他们的记忆力,已不仅仅是操作不便了,简直是痛苦和头大。但为了美好的环境,村民民都选择了坚持。这一坚持,就是15年。
垃圾分类从最初的负担变成了上胜町人独特的生活方式,居民们也对「垃圾」有不同看待,连外地来的厨师也被慢慢同化了。
除了堆肥之外,小镇连垃圾桶都没有,只有唯一一个回收站,将各种塑料瓶、铝罐之类的产品送去循环利用。
当然,在垃圾分类回收实施的过程中,上胜町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由于这里地广人稀,如果让垃圾车走遍每个地方,成本会相当高昂,找出一个适合这个地方的垃圾回收方案迫在眉睫。
经过一番调研,他们发现这个地方的垃圾有30%都是湿垃圾,也就是厨余剩饭,与其带出去处理,不如直接在当地解决。于是政府出台了资金补助,这里的人只需要用一万日元的价格(以当时的汇率换算,相当于700多元人民币)就能买到垃圾处理机器,把自家厨余转换为田间肥料,到如今普及率已经达到了97%,他们几乎不需要扔掉任何“湿垃圾”。
解决了湿垃圾的处理问题,剩下的相对来说就比较轻松了。镇里建立了垃圾回收中心,每天早上七点半到下午两点钟都会运营,村里的人都会带着自家的纸皮等干垃圾来到这里。
一开始,垃圾分类只有九种,通过村民们慢慢地研究和学习,现在达到了45种。他们分类垃圾的细致程度令人叹服:
矿泉水瓶盖、贴纸、瓶身分开归类,玻璃也得分有色玻璃和无色玻璃;口红膏体属于「可燃物」,口红管则是「小金属物」;一只袜子算是「可燃物」,两只袜子就属于「旧衣料」了;就连牛奶盒也必须折平、洗净、晾干……
除了严苛的垃圾分类,小镇还鼓励重复多次使用物品,比如小镇开设 Kuru - kuru 店铺,居民们可以免费交换闲置的旧物。Kuru - kuru 工厂雇佣了不少工人,利用废弃物制作袋子、衣服和玩具,不仅解决了部分就业同时让资源能充分利用。每年依靠废品回收售卖就能够带来250万到300万日元地收入。
镇上还有一个零废弃学院,是一个专业培训和宣传垃圾分类的学校,会举行许多宣传零浪费、零垃圾的活动。
最值得一提的是小镇标志性建筑,涵盖仓库、啤酒厂、酒吧、BBQ 功能的零垃圾啤酒厂。
酿酒厂所使用的建筑材料几乎都是来自回收的废料,其中一面高达八米的墙壁由村民家废弃的窗户制成;餐厅中庭悬挂着五彩缤纷的吊灯,来自回收的瓶子;建筑外立面的木材用的是小镇木材工厂加工边角料,地砖是从废弃房屋里收集来的。
环保是一种良性的循环,也能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上胜町当地有许多温泉,宾馆使用生物燃料取暖,每年可节省 7.6 万美元。同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环境及温泉吸引游客纷至沓来,大大提升了上胜町的经济效益。
另一方面,随着日本料理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点缀的花叶颇受追捧。日本料理讲究「五感五色」眼鼻耳触舌,黑白赤黄青,特别地注重视觉上的美感,尤其是堪称艺术的怀石料理,会应四季时序不同的花和叶。
上胜町凭借其干净的水源和空气,孕育出没有杂色和污染的树叶。这里全年共有320种可食用的叶子,被采摘的树叶就在当地清澈的溪水中清洗干净,然后根据大小、形状一一筛选。筛选后的树叶被售卖至日本各地料理亭,甚至还出口到北美和欧洲的酒店和餐厅,采摘树叶企业年营业额可达130万英镑。
日本80%的点缀花叶来自这里。要知道,高级料理亭对花叶选择有严苛要求,诸如形状、大小、色泽、季节感等,这样高品质的树叶也只有得天独厚的上胜町才能产出。而这也顺利解决了老年人的就业。
因为,采摘并非耗费体力的活儿,只需要采摘、洗净、筛选就好。给退休老人们来做再合适不过,而老人们对采摘树叶这项新工作也抱有极大热情,他们还建立了专门的树叶档案,深知什么季节该摘哪一种树叶。甚至主动学习IT技能,通过计算机简化业务,还学会在网上卖树叶。
可观的收入加上纯净的环境,他们每天都对生活充满期待,令老人们在这充实的工作中,重新找到了自己的社会价值。
最令人称道的是文化输出,一个垃圾回收分类的改变,解决的不仅仅是环境问题,连带解决老龄化社会担忧。上胜町老人们的故事,甚至被改编成了电影——《多彩人生》,2012年在院线上映。
「回收」、「再利用」、「垃圾分类」,这些我们时常挂在嘴边的概念已经完全融入了上胜町人的血液之中,而他们能坚持下来,除了政府的帮助,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们对自然的敬畏和爱慕。
除了上胜町之外,日本古川町的环保致富经验也值得被称赞。1968年,日本古川町的濑户川地区,居民们为了让河流边的清澈,做出了把3000多条“国鱼”锦鲤投入臭气熏天的河流之中,以表他们改造环境的决心。
村民们一有时间就到河流里捡垃圾,从家门口开始,往周边蔓延。捡出来的垃圾则按照当地的垃圾分类规则进行处理再丢弃。
逐渐的河里的垃圾得到了正确的处理,河水恢复了以前的清澈,成为了当地景点级别的清澈小河,连养锦鲤这件事情,也成为了当地所有居民的共同事业,甚至在入冬的时候还会自发把锦鲤送到更深的水塘里过冬,春天再放回来,如此往复。
其实,不仅仅是日本,世界各地的城市都在努力零垃圾:2015年,圣地亚哥宣布计划到2030年将垃圾处理量减少75%;纽约希望在15年内「零垃圾」,还有很多城市耗费了比上胜町更长的时间与垃圾做着不懈抗争。
不像纽约、伦敦这种国际化的大都市,上胜町不过是一个人口稀少的小镇子,教育水平不怎么高,交通也不方便,但它却做到了大城市难以实现的事情。曾经的上胜町居民也经历过垃圾分类的惶然失措和各种不习惯,但如今,他们都成了垃圾分类熟练工,当你也像上胜町的居民们一样,从改变思维模式努力实践开始,当参与垃圾分类的人越来越多,这也就变成了一场革新的运动。
而对于乡村振兴、乡村改造来说,上胜町无疑又给我们上了一课:只有环境宜居,可持续发展的村子,才能吸引人们走入农村,重现乡村的繁华和热闹景象。
素材来源网络,文章由睿途旅创重新整理编辑,未经允许请勿私自转载
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经授权转载至数英,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作者公众号:睿途旅创(ID:Retourism)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全部评论(2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