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时代的增长焦虑vs.品牌焦虑:背后都是对人的焦虑
核心导读
1、 增长焦虑
2 、品牌焦虑
3 、人才焦虑
作者|麦青Mandy
当下行业里特别喜欢一个词“颠覆性增长”,我也曾参加过一次号称是颠覆性增长的年度峰会。
从媒体角度而言,“颠覆”这个词确实挺有噱头,但到底是不是“颠覆性增长”?实话说,迄今为止,下结论还早。
但可以肯定的是,当下的品牌崛起速度,确实比以往时代更为迅猛。10年前的品牌增长,往往要经历3-5年的酝酿打磨期,才能到达10亿左右。但当下,1-2年内,可能一个10亿+超级品牌就诞生了。
这些迅猛增长的品牌们,无论是诞生于微商渠道、或是传统渠道、或是线上渠道,无论是消费品或是非消费品,他们本质上还有同一套模式——大渗透。
区别在于,当下时代的大渗透方式,与上一代品牌不一样。这些所谓“颠覆性的大渗透方式”,让新时代的新品牌们比以往更容易更快速的迎风而起、但也更快的随风而去。
换成专业行话就是——当下“快增长”时代中,品牌增长的速度,和品牌生命周期的更迭速度,都变快了。
关于“大渗透”,我们在之前章节当中,已经阐释了一部分概论,之后也会一一详细拆分解读,到底如何执行大渗透。
点击查看大渗透相关文章:
但这里,我们关注的点在于——这些“快增长”的品牌们,难道就不焦虑吗?
为什么这么问?因为“慢增长”的品牌们自然更焦虑,都不用问。
“焦虑”是当下品牌操盘手们的共同特征。无论增长快慢,都是相当焦虑,如果按照焦虑的层次来分,大概分为2大类焦虑,欢迎同仁们也可以对号入座——往往越是老板,越焦虑。
▲长按图片分享给需要的人
增长焦虑
“增长”这个词最近几年因为互联网界、以及流量经济蓬勃发展,而被行业内奉上神坛。但其实并非新鲜的词语,一个企业的发展,一个品牌的成长,在现实当中,自然是要做销量和市场份额的双重增长。
1.对于新品牌而言,如何从0开始快速增长?
2. 对于半熟&成熟品牌而言,如何系统化的持续增长?
3. 对于老品牌而言,如何逆势增长?
这些问题其实是困扰企业的终极问题。其实,大多数有责任感的企业家焦虑的,并非是一波增长,而是如何能够持续的增长?如何能够跑通一条高增长的道路?
这才是最难的。因为短暂成功靠运气,长期成功靠本事。
谁不想找到可复制的增长能力?但就算知道了道理,也招不来靠谱团队去执行,就算有了团队,也随时面临团队流失的问题。说到底,最后还是团队。
▲长按图片分享给需要的人
品牌焦虑
1. 如何能卖出更高的品牌溢价?
2. 如何体系化打造出“品牌力”?
3. 在不同阶段如何做品牌建设?
同行们经常一起开玩笑,国货品牌都是靠“快速模仿、人海战术、价格屠夫”这3点起家的。
虽然有点让我们这些爱国者有一点不愉悦,但现实中,确实比比皆是号称要下沉、要做性价比、要996的国货品牌们。
对于习惯了打价格战、用折扣去吸引流量、或者靠低价分销的品牌而言,其实都在梦想,如何才能卖出更高的品牌溢价?
“溢价”大概是最能够刺激到老板们头脑的一个品牌建设理由了,除了“溢价”之外,其他对于老板而言,可能都非常抽象的词语,比如“品牌力”。
但其实,“品牌力”才是所有企业最应该重视的基本功。
没有夯实的“品牌力”,不仅很难有溢价,最重要是很难抵御外界风险——动辄有一点小负面,可能一夜之间就燎原,烧的寸草不生,毫无还价之力。
请参考最近频频出现的“大品牌亲子下场撕公关战”的案例,比如格力、奥克斯、伊利、蒙牛、联想、华为等等。
你会发现,越有“品牌力”的企业,越有抗风险的能力。
但如何打造“品牌力”?尤其是在不同阶段如何体系化的打造品牌?——又成为让企业焦虑的问题。
尤其是快速增长到一半的企业,最为焦虑。
因为这类品牌的快速增长,并非是来自于一开始就规划好品牌,往往是来自于“流量猛砸”或者“渠道压货”,当增长到一半时,已经有了一点规模,但是想要突破增长天花板,往往就会回想起自己一开始没有做完的“品牌课”。
这时就开始焦虑——要翻新品牌吧,少不了伤筋动骨从头换起,担心丢了品牌原有顾客怎么办;不翻新品牌吧,害怕影响下一步增长。总之,怎么做都纠结。
人才焦虑
1. 如何系统化培养自己的人才团队?
2. 如何对组织进行系统性“成长管理”?
3. 如何累积企业的“知识与人才资产”?
无论是增长焦虑,或是品牌焦虑,在理论上都可以解决。
但为什么懂得那么多道理,缺落不了地?背后根源还是——人才问题。
每一个企业家都会担心人才,因为其他都还可以用钱搞定,但人心是最难把握的。最关键,老板自己懂道理不行,还是必须依靠团队才能落地。
困扰企业家的,不仅仅是如何招聘到合适的人?而且是如何系统化培养自己的人才团队?因为即便是能力最强的人,也不一定拿来即用,还是一样要培养。
而当你培养团队时,也同样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才挑战——比如,认知障碍、学习障碍、认知偏差、认知歧视、认知断层。同时,培养再好,也还是有人流失。
而且还有一种常见情况——有的老员工有“认知天花板”,怎么都无法培养,但他的能力知识又在企业某个阶段又无法替代,又在企业当中积累了大量人情资产,这才是真正的Big Trouble——企业真正害怕的,不是无贡献的人,而是贡献和破坏一样大的,或者破坏比贡献未来还要大的人。
所以,最终,所有的企业都不得不将目光投向这个终极问题——如何对组织进行系统性的成长管理?如何为组织留存人才和知识资产?就变成了重中之重。
什么叫“系统性成长管理”?这个非常复杂,以后有空再详细解释。
这里简单讲,系统性成长管理,就是对每一个岗位、或者每一位人才的成长进行系统性规划、系统性知识留存、以及系统性转化。
这里,让我想起十几年前在香港大学读的一门神奇的课程,叫做Knowledge Management。坦诚讲,直到期末考试,我也没学明白这门课,不是因为听不懂那位韩国教授的英语,而是因为当年的我,确实对“企业知识管理”没有一点点Sense。
人生很多道理,都是要亲自经历过才会有基本Sense。
为什么先哲们一直孜孜不倦研究知识管理?为什么知识管理竟然成为一门学术研究领域?因为现实需要。
所有学术研究,都是源于实战、最终也要益于实践。就是因为现实当中,太多企业受到的并非是外部挑战,而更多是内部人才挑战,人才挑战背后其实是认知挑战、知识管理的挑战。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最近两年,许多企业都开始建立自己的“内部大学”的根源——不仅仅是为了培养管培生,而且是为了培养和统一各个层级、各个部门、也包括老板在内的“认知”与“执行力”,更是为了给自己的企业留存宝贵的知识资产和人才资产。
所以,归根结底,所有焦虑还是人的问题。人的问题有两类——认知问题、执行问题。所有品牌增长,都离不开一群“认知统一、执行力强”的团队,只有步调一致、配合默契、且同频成长的团队,才能支撑一个品牌持续稳定的增长。
▲长按图片分享给需要的人
麦青Mandy
北大经济学硕士
实战派品牌营销与文化IP专家
“大渗透品牌增长模型”首倡者
前宝洁,现HBG品牌增长研究院院长
美妆博物馆创始人,高校客座讲师
著有《非传统营销》《活色主义》等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