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荐股广告”这么猖狂?

原创 收藏 评论
举报 2019-07-11


我们与恶的距离有多远?

一部豆瓣评分9.5的台湾电视剧抛出了这一问题,甚至让不少人改变了对台剧的看法,记忆中的台湾影视圈还是《流星花园》、《放羊的星星》等青春偶像剧的天下,未曾想也能拍出这样发人深省的作品。

对于普通人来说,如此深刻的问题并不好回答,可如果换一个角度:你愿意为了多少钱去作恶?一些人的“表演”就诚实了很多。

比如那些从事音频生意的玩家们。

皇帝的新装

如果你是经常开车的“老司机”,多半听过这样的广告:

“最近股市行情火爆,为帮住大家抓住龙头股,我组建了一个股民交流群,与大家分享擒龙秘籍,加微信……”

先是声音洪亮、一字一眼的播报广告文案,然后用微弱的声音补一句“入市需谨慎”,连“投资风险提醒”的话术都懒得说。

春节过后,类似的荐股广告已然成为大大小小地方广播台的标配,每天换着微信号在不同频段轮番“轰炸”。让人有些疑惑的是,证监会三番五次表态禁止“黑嘴荐股”,就连微信也在严打“荐股”类信息,为何广播台仍然敢接这些广告?

碰巧在宁波本地的问政平台上找到了相关提问,宁波广电集团也“诚实”作出了回复:“目前在宁波电台播出的股票咨询类广告是由北京股商投资有限公司委托发布,该公司是在中国证券业协会登记并公示的合法企业,主讲人也具有相关岗位资质证书。”


那么,被宁波广电集团举证股票咨询类广告合法的“北京股商投资有限公司”,究竟是何方神圣?

在智联招聘上找到了相关介绍:一家在业内享有盛誉的专业证券投资服务机构,首批取得中国证监会颁发的《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证书》的机构之一,同时还是中国证券业协会分析师委员会成员,具备协会私募产品报价系统业务资格。

但在天眼查上查到的工商信息却有所不同。

北京股商投资有限公司的前身是北京京放投资管理顾问有限责任公司,在1998年获得了中国证监会首批投资咨询资格认定,同时还是中国证券业协会、北京证券业协会的会员单位。2012年的时候,北京股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成为“京放投资”的控股股东,并在2014年12月份正式更名为北京股商投资有限公司。

2018年7月,“北京股商投资有限公司”再次变更为“北京股商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经营范围包括技术咨询;企业管理咨询;销售计算机、软件及辅助设备。经营范围中备注“不得公开开展证券类产品和金融衍生品交易活动。”

一家经营范围中已经不包含证券投资咨询的“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为何未被吊销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证书,未被中国证券业协会除名,进而堂而皇之地打着这样的招牌向电台兜售赤裸裸的荐股广告?答案不得而知。

在良知和利益之间,有人导演了现代版的“皇帝的新装”。

被放大的恶

让我们恐惧的,并不是电台的“不谨慎”。

根据央广网报道的一组数据:2018年广播电台的听众收听选择率中,车载收听模式同比下滑9.1%,传统便携收听模式同比下滑10.1%,而通过网络收听的选择率同比增长了9.9%,特别是智能设备收听广播的占比已经高达25.3%。

无独有偶,在喜马拉雅FM披露的数据中,2018年用户规模已突破4.8亿,市场占有率超过70%;蜻蜓FM则宣布成为国内首家生态流量MAU破亿的在线音频平台,总用户数突破4.5亿。

遗憾的是,用户规模更为庞大的在线音频市场,同样没有逃出“荐股广告”的“魔爪”。

今年3月份的时候,中国网财经就曾在一篇报道中质疑喜马拉雅FM的“黑嘴荐股广告”,记者在添加广告中的微信号以后被拉入了“高端VIP学习交流群”,在群里看到了各种与选股相关的直播课程。

不同于宁波广电集团的“诚实”,喜马拉雅FM客服给出的回答有些耐人寻味:“不确定相关广告是平台投放的,也有可能是流量劫持造成的。就算是平台投放的,建议涉及到财产问题的广告不要轻信。”


如果说广播电台还只是老司机们打发无聊时间的“调味品”,在知识付费、智能音箱、有声故事、相声评书等场景的助攻下,在线音频已然成为互联网赛道里的主菜之一。可以找到的原因有二:

一是在线音频的泛大众化。据易观千帆数据的数据显示,喜马拉雅FM上35岁以下的年轻用户占比高达78.26%,二线以上城市用户占比74.45%,中等消费水平以上用户群体有着70.87%的比例。

二是在线音频的诱人前景。2016年美国的数字音频广告首次产生了10亿美元的收入,国内喜马拉雅和蜻蜓的用户量均已接近5亿,况且在线音乐还有特殊的“独占性”,用户很难漏掉音频节目中广告。

互联网的神奇之处在于,那些逐渐夕阳化的产业有了新的土壤,以至于那些早已远离广播电台的人群,在互联网世界中成了音频的忠实拥趸。但互联网也有着另一面:将流量摆在第一位的淘金者,可能会上演任何荒诞的戏码,恶也将被进一步放大。

可以设想这样一个场景:一位用户刚刚听完一集某知名经济学家的理财投资客,耳旁就响起了15秒的“荐股广告”。要知道,为了提高广告的精准性,互联网还诞生了另一个“新名词”叫算法推荐。

遗忘的良知

自然可以为“荐股广告”找一套说辞:人家有资质、有牌照,又没有违反国家法律,我们不要恰饭啊?

先讲一个很多人熟悉的故事:

刘先生通过某渠道被拉入一个炒股微信群,群友们不时晒出“盈利数十万”的账户截图,还有一些群友不时鼓吹“感谢老师带着赚钱”之类的话。刘先生刚开始并不相信,还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听老师安排在某平台开通了“股票账户”。刚开始转入了几万块,还担心风险有着焦虑的情绪,在老师和群友们的鼓励下,逐渐转入了几十万、上百万,最后却发现平台无法登陆,钱也不知去向。报警后才发现,几十个人的股票交流群,除了自己其他人都是骗子。

只需要在搜索引擎里输入“荐股”相关的关键词,总能找到股民被骗的新闻,哪怕是非常相似的故事,也可能连续发生在张先生、李女士等不同人身上。此外还有社交网络招收会员、稳赚不赔的炒股软件、快速赚钱的炒股课程以及内幕消息、坐庄操盘等诈骗手法,可以说早已成为社会毒瘤之一。

并不难揭穿这些骗局的逻辑漏洞,倘若荐股者当真知道什么内部消息,为何要以会员费的形式间接变现,而非直接去股市中以小博大。这大概就是人性的弱点,比人性还要可怕的是一些人的“良知”。


2018年9月7日,证监会官网上发布了一篇名为《网络直播平台“非法荐股”活动风险警示》的文章,并揭示了当下常见“非法荐股”的骗术:

其一,借助微信、微博、论坛、股吧、QQ等,以大数据诊股、推荐黑马、专家一对一指导、无收益不收费等夸张性宣传术语,或者鼓吹过往炒股“业绩”,招揽会员或者客户;

其二,邀请投资者加入微信群、QQ群、网络直播室后,有自称“专家”的人通过传授炒股经验、培训炒股技巧为名,以获得打赏费、培训费或者收取收益分成等方式牟利;

其三,以“荐股”为名从事其他违法犯罪活动,比如指挥投资者同时买卖股票操纵市场,或者诱骗投资者参与现货交易(贵金属、艺术品、邮币卡等)或境外期货交易。

我想,不管是地方广播电台的销售,还是喜马拉雅FM等在线音频巨头的市场团队,大多看到过荐股被骗的新闻,也大多明白其中的门道。何况“荐股广告”的文案并不高明,几乎与证监会“风险警示”中的内容如出一辙。

之所以“知其不可而为之”,或许可以给出“合规合法”的证据,毕竟像北京股商投资有限公司那样拥有“资质”的平台就多达84家。又或许在庞大的KPI压力下,一线的销售已经习惯于“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写在最后

小孩子才分对错,成年人只看利弊。

在“爆炸声”响起之前,喜马拉雅们不会反思自己的善恶,哪怕是出事之后,也可以把责任全盘推给合作方。而最初的驱动因素,可能只是“荐股广告”所带来的蝇头小利,哪管身后会不会洪水滔天。

我们与恶的距离,就像王阳明先生的那句“知行合一”,良知被遗忘的时候,善也就无从谈起。

作者 | Alter 公众号 | Alter聊IT

作者系独立撰稿人,微信号imhefei

钛媒体2018十大作者

品途商业评论2018十佳专栏作者

百家号千分好文出彩创作者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年度作者

入驻虎嗅、创业邦、界面等50余家科技媒体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