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渗透=猛砸钱吗?为何砸钱也没效果?

举报 2019-07-30

本文是麦青Mandy计划当中一本书新营销书籍的部分章节,从品牌操盘手的实战角度,拨开花式营销迷雾,还原品牌增长真相。

核心导读

1、为什么很多品牌“猛砸钱”,却做不到大渗透?

2、预算如何触达消费者,实现品牌逆势增长?

3、多少人追求“品牌独特性”,又有多少人因此白白浪费掉预算?

4、“一招鲜”的时代早已远去,面对“新时代”品牌又将何去何从?


作者|麦青Mandy


如之前章节所说,品牌增长,本质上是来源于“大渗透”,而非其他。

大渗透有两种路径:营销大渗透、渠道大渗透。只有通过不断地营销与渠道大渗透,才能刺激品牌销量与市场份额的持续增长。

那么,很自然就会有营销同仁推导出如下结论——“有钱就能大渗透、有钱就万事大吉”。

其实,这是对品牌大渗透增长理论的“误区”。

且不说在理论上根本无法明确界定“有钱”,在现实当中每年投资公司巨额投资的品牌上千万,但快速且持续增长的品牌依然寥寥无几。

要知道,大渗透品牌增长的核心,并非是“猛砸钱”,而是要做到最大限度的渗透率!

无论方式是通过“猛砸钱”、或“巧砸钱”,或是压根不砸钱,方式不重要,重要的是结果——只要能促进渗透率的提升。

所以,为什么很多“猛砸钱”的品牌,依然做不到大渗透?


▲长按图片分享给需要的人

预算浪费


大笔资金,其实投放在非真实触达消费者的营销媒介与销售渠道上,真实的消费者压根看不到或者买不到。

譬如早些年,宝洁等外企习惯于用GPR数据去衡量电视广告的效果,结果导致媒介代理公司将大量广告投放在几乎无人观看的深夜,看起来数据可以追踪、且成本数据很好看,但真实效果堪忧。

近两年宝洁调整了营销策略,转移大量预算到数字化渠道、网络口碑渠道,从而增加了触达真实消费者的规模与效率——因为渗透率增加,所以让品牌实现逆势增长。

又譬如当年也有诸多高端外资品牌尝试建立自己的官方电商渠道,而并未进入主流电商平台,结果大笔的渠道建设与运营费用被浪费。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高端品牌甚至奢侈品也在天猫开设了旗舰店,利用天猫渠道的“高渗透”势能,触达更多真实消费者,成为新的生意增长点。

当然,更常见的一种预算浪费情况是,预算被消耗在公司内部,或者与外部供应商“寻租”上。最近刚发生的小米总监贪污受贿700万、之前闹的沸沸扬扬的比亚迪贿赂案,都是行业里比比皆是的案例。


▲长按图片分享给需要的人

缺乏品牌独特性


无论是营销大渗透,还是渠道大渗透,前提之一都是品牌独特性,导致消费者心智当中无法“记住”品牌,会很容易和竞争对手品牌混淆。

譬如早些年的OLAY广告,经常被消费者误认为是欧莱雅的广告。

再来复习一下,什么叫“品牌独特性”?

按照HBG第一册《非传统营销》的原文,独特性资产是指“Distinctiveness assets are non-brand name elements, such as colors, logos, characters and fonts that can trigger the brand for category buyers.”

翻译成中文,独特性资产,是指除了品牌名字之外,能够辅助顾客分辨和记忆的其他品牌标识性资产 。

请注意,“分辨”和“记忆”是品牌独特性的2大终极功能。脱离了这2大功能,空谈创意和逼格,都是浪费预算。

许多品牌都习惯于纠结在差异化定位,投入大量资金和精力在苦思冥想一个品牌价值主张,创造一大堆复杂的品牌营销素材,拼命想要感动消费者,但却忽略了最基础的品牌营销目标——先让消费者辨识出你、记住你,比让消费者感动更重要。

所以,独特性与差异化的区别是什么?

【差异化】更强求“有意义”的不同,而【独特性】则不强求“意义” 。

【差异化】 是基于古典经济学理论假设——【理性人假设】,它认为顾客都是理性的,购买行为也是理性思维的选择。所以品牌必须要为自己苦思冥想出一个“非你不买”的顾客购买理由。然而现实中,花心才是顾客的天性

所以独特性最核心的,并非一个复杂的购买理由,而是能够帮助分辨和记忆的,就行。与其耗费精力琢磨“有意义”的差异化 ,不如放下执念,做好“无意义”的独特性。

哪怕丑,只要足够独特,也是本事。比如,前段时间被无数创意人诟病的椰树牌椰汁、以及长年累月被品牌同仁们嘲笑的脑白金、恒源祥。


▲长按图片分享给需要的人


缺乏持续性


很多品牌极为追求大事件曝光,投放大量预算去爆发性事件,或者只在双11/618重点节日档期做巨额投入,而忽略了平时持续的营销渗透与渠道渗透。

这其实是违反消费者心智和记忆特点的,消费者不是根据一次性印象去选择品牌,而是需要不断被提醒、不断在渠道看到,才会记得并且购买。

诸如盒马,虽然在开张时,容易引起全城轰动,但如果缺乏持续性的曝光与渗透,消费者马上就会忘掉,还是会自然而然的去自己家旁边天天都能看到的华润万家、人人乐购买产品,或者直接上天猫京东去网购。

即便是可口可乐这样的全球大品牌,虽然已经算是家喻户晓,但依然在全球范围内,常年不间断的营销大渗透和渠道大渗透。

请注意,这里提到的“持续性”强调的,并非是营销或者渠道方式,而是终极结果——必须要持续不断地渗透到消费者心智当中,以及让消费者触手可及的购买到。

所以,无论营销方式是采用Campaign大事件形式、或是Retainer日常曝光形式,无论渠道方式是采用线上,或是线下,或是新零售,最终结果只要有助于渗透率的提升,就是有价值的。


▲长按图片分享给需要的人


产品品质硬伤


产品是国内品牌届比较容易忽略的一点。

因为许多品牌确实可以靠传统的大分销、大广告的大渗透模式,同时借助中国巨大的人口红利与市场差异性,从而迅速增长到上亿。能靠抄袭模仿、压低产品成本,不用自己搞研发,就能增长,为什么还非要迎难而上的做好产品呢?

但当下时代,随着互联网口碑越发透明化,以及竞争白热化,品牌再也无法忽略产品品质。譬如之前的格力与奥克斯之战,一下惊醒了诸多同行,品质不够硬,就是在给竞争对手的生意增长做公益。

一个品牌的快速增长,靠“大渗透”;但要持续增长,必须要靠出色的产品品质与持续创新。



总之,“一招鲜”的时代早已过去,消费者是花心的,新时代的消费者更是挑剔的,想要靠“糊弄”忽悠普罗大众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即便是拼多多这个号称是假货充斥的平台,不也在很努力地寻找优质供应链,拼命想要提升产品品质吗?

所以,如今时代逼着同仁们不得不回归“初心”,牢记“使命”了。


▲长按图片分享给需要的人

23232323232.png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