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亮途:做一个多面手
陈亮途 Hugo WE Marketing Group 首席创新官 威动营销执行合伙人
这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刚刚在美国出版,书名是 Range: Why Generalists Triumph in a Specialized World(中文暂译为《范围:为什么通才能在专业化的世界中取胜),作者是大卫爱泼斯坦 ( David Epstein )。
很多家长,都希望小朋友能够 “ 赢在起跑线 ”,在小朋友很小的时候,就让他们认字写字,学音乐学语言学芭蕾舞。进了学校,就希望他们能够拿到好成绩,到大学选科,就希望孩子可以读医读会计读工程,成为专业人士。这些都秉承一个概念:越早专注去学习,就比其他人更快成材,有更高的成就。一切都是用心良苦。
这本书,通过无数的实例,告诉我们大部分这些想法都是错的。就算是从小就通过刻意练习 ( deliberate practise ) 然后真正能成材,小孩长大了也不一定会快乐。相反,一个人在很小的时候,什么东西(包括兴趣、运动、职业甚至是居住地)都涉猎,反而更能培养成为一个 “ 多面手 ”,长大了之后才自我培养兴趣,成就可能更高,维持在高点的时间也可能更长久。
老虎伍兹 ( Tiger Woods )
老虎的父亲从小就训练他成为高尔夫球员。2 岁就赢得 10 岁以下组别冠军,每天专注练习最少 8 小时,更有专业教练指导,10 岁已经击败父亲,18 岁成为全美业余冠军,21 岁已经是世界级运动员,并获得美国大师赛冠军。他是历史上称霸高尔夫球坛最长时间的明星。他曾经因为私生活问题带来多年的事业低潮,但今年伍兹再次攀登顶峰,夺得美国大师赛锦标。
罗杰费德勒 ( Roger Federer )
费德勒是历来夺得网球大满贯冠军次数最多的球员,妈妈是网球教练,但是从来没有指导他。从小,他喜欢打壁球、滑雪、摔跤、游泳,有时喜欢跟朋友打篮球、手球、网球、乒乓球、羽毛球、足球。因为兴趣广泛,所以练就了出色的运动员精神和手眼协调能力。一直到 12 岁,他开始认真学习网球和足球,但是他的认真,只因为觉得好玩,而不是因为要比赛。16 岁赢得第一次网球比赛的冠军,才激发他专注打网球,并且充满争胜心的热情。22 岁,费德勒第一次赢得温网锦标,多年来都是世界头三位网球运动员。至今,他已经夺得超过 20 次大满贯赛事锦标,是网球界传奇人物。
伍兹和费德勒,分别代表了 “ 一直是专才 ” 和 “ 通才转专才 ” 的经典成功例子。伍兹是天才,可我们大部分人都不是天才,也不一定有好的运气。这位天才,曾经因为婚外情和吸毒丑闻缠身。有些专家认为,这是因为他除了高尔夫球外,就什么都不会,对于待人处事、生活琐事,他都不太懂处理,其实很多时候,正正因为不开心,所以要用极端手段去麻醉自己。费德勒也是天才,但是网球却是他在众多运动中的选择,是初次的成功激发了热情,而不是热情激发了成功。他虽然算是慢热的专才,但是除了伤病,他长期都在巅峰状态。
跟费德勒一样,早年是多面手,之后才专注而且取得成功的,还包括了画家梵高 ( Vincent van Gogh )。他在 1853 年出生于荷兰一个牧师家庭,年轻时学画画,被老师批评他一定不能成为杰出画家。少年时代开始,他做过珠宝店职员、经纪人、传教士。33 岁他移居法国,开始结识印象派和日本浮世绘作品,扩阔了视野的他画风巨变。36 岁他移居法国南部,自创了反印象派的独有画风,但也得到了精神病,让他经常处于半精神崩溃状态。终于在一年后开枪自杀。他曾经经历过的,都是他创作的灵感,到了死之前3 年,他才成为画画的专才。更是他死了之后,他才被认为是旷世奇才。梵高的画,在死后才有人欣赏,并曾经刷新拍卖行的世界纪录。他的人生,历尽沧桑,十分多样化,最后修成正果,虽然已经太迟。
有类似的多面人生,到最后才发现适合自己应该专注之处的,包括了爱因斯坦 ( Albert Einstein )、爱迪生 ( Thomas Edison )、乔布斯 ( Steve Jobs )、马斯克( Elon Musk )和历史上无数的伟大人物。
通过不同大学的科学调研,加上非常多的案例,作者还提出了以下的观点:
如果不是天生的天才,小时候就应该多参加团队运动,学习合作和社交;长大了才专注喜欢的个人运动和兴趣,对事业和生活会更有贡献。
年轻时多增长见闻,让自己视野扩阔,长大了就能吸收更多学问,更能跟社会融合。
通才比专才一般财富更多,活得更快乐。
越有经验的人,越不懂解决专业以外的难题。所以,我们要学习如何在经验之外学习。
学习过程越慢,获得的学问越多。
教育制度只能产出平凡的大多数,只有自学自己喜欢的,才能得到杰出的大成就。
人类的强项本来就是适应能力和多样化,偏偏长辈们却希望小孩很早就成为专才,让他们的创造力、适应力从小就被限制,这其实是反智的。
有创意的人,大都对广泛的事物都充满兴趣。
很多时候,超难题都不是专才能解决的。利用类比思考 ( analogy thinking ),让局外人去解决这些难题,反而变得轻而易举。
标准答案、正确方法和程序,很多时候都扼杀了学习能力和创造力,偏偏这些都是教育制度提倡的。
每个人都应该学习跨学科思考,用一个科目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另一个科目中。这就是通识教育 ( Liberal studies )了。
越标准和机械化的程序和工作,越容易被机器和人工智能取代。面对未来,我们要学习的是关爱别人、慈悲心和善待世界。
学校一直教导学生避免犯错才能得到成功,却没有教我们要通过不断犯错去获得成功。其实,犯错才是未来成功的保证,成功的人都会告诉你,错误要犯得快,而且要早点犯。
学习要学会 “ 留白 ”,就是给一点空间去思考,去理解。只知道不断吃,就只会吃撑,而且毫无乐趣。
学习 “ 连接 ”。把不同的学问连接起来,才能够有融会贯通的效果。
解决问题不是要想以前怎么做,而是今次怎么做。经验是包袱,不是灵丹。
生命中越多意料之外,才越能适应接下来的更多意外。早年失败的人,之后成功的机率越高。
我们看未来总是以今天作为标准。其实未来根本不能预知,只能准备。想一想,今天就是过去的未来,过去你能想象到今天的生活是这样的吗?
“ 规划 -- 执行 ” 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今天我们要懂得 “ 试错 -- 学习 ”。
不要低估团队合作能产生的效果,一群非专业的通才,比一群专才,可能更能高效解决难题。
世界上主流的教育制度,都是希望孩子从小能成为通才,先对各种学问有所认知,到了大学阶段或以后,才让他们选择成为通才还是专才,继续学习。但是大部分的家长,都希望小孩从小能成为学业上的专才,长大成为事业上的专才。这样就扼杀了小孩发展其他潜能的可能。家长甚至认为读书、成绩好才是最重要的,音乐和运动虽然不能忽视,但是都是其次。这样的教育方式,是否真的能让小孩成材呢?是否真的能带给他们快乐呢?这是值得我们反思的。
完。
作者介绍:
陈亮途博士是瑞士商学院工商管理学博士, 现为 WE Marketing Group 首席创新官、威动营销执行合伙人、香港大学SPACE中国商业学院客席副教授,畅销书《社会化营销》、《全民营销》及《营销长尾》作者,中国商务广告协会数字营销研究中心研究员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