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马7系全新广告,用3D打点亮中国西部的新疆天山!
宝马近期在中国发布了7系广告片, 该片大胆地采用了视效技术,用3D打造了中国西部的新疆天山。
北京Serviceplan广告公司的广告概述:要展示出这款车是一个开拓者,广告中真实且有比喻意义地点亮了周围的世界。
车子飞驰在山峰间,
点亮了树木,
点亮了山坡,
亮度逐渐提升。
广告要融合商业元素和电影制作艺术,夺人眼球,借以反映出这款车的创新特征。广告概述还要求,要在片子中尽可能晚一点展示出车子的整体。
法国新生代导演Xavier Chassaing被选中执导广告片,他此前为香奈儿等奢侈品牌打造的商业广告曾为他赚得了不少人气,其中实验性短片Dry Lights尤为突出,它所采用的灯光特效正是Serviceplan和宝马所要捕捉的。对于导演Chassaing来说,这也是他执导汽车广告的处女秀。此外,电影摄影师Paul Meyers担任该广告的摄影指导,这也是对导演的有力补充。Paul Meyers平日在美国工作,但是会说中文,有着丰富的在中国进行的汽车拍摄经验。
要想将成功将广告创意落到实处,关键在于打造既有吸引力同时又真实可信的灯光特效。大多数灯光特效都是由3D创作的,也就意味着只是把山脉景色拍下来是不够的 – 制作中需要采用3D数字技术搭建整个环境。广告由P.I.G中国制作,监制Nick Dodet向我们解释了采用这种方式进行制作的必要性以及优势,“通过扫描真实的外景进行3D渲染,我们能够将灯光特效融入其中,让外景同时既能适应汽车,同时又适应故事。整个场景用3D打造,再用真实贴图,这样我们就可以随意调整外景。”
这样,我们看到汽车驶过的所有外景其实都是实拍和3D的结合。实拍包括在新疆拍摄三天,在上海摄影棚拍摄一天。另外四天,还用无人机在天山上空进行扫描。
用3D打造了翠绿的新疆景观,之后的任务就交到了Mathematic(位于巴黎的视效、动画、动态影像设计工作室)手里,加上壮观的灯光特效,让整个场景栩栩如生。选择Mathematic是理所应当的,此前Chassaing导演的Dry Lights短片就是这家公司做的,他们具备新的广告制作所需的全套工具、软件和插件。
一一点亮几千个植物、树木还有岩石表面,涉及了大量的数据处理,Mathematic使用了Clarisse软件,这是一款集动画模块、合成软件和3D渲染引擎于一身的软件。这样的程序能够使项目制作人员看到最终的效果,而不是一层一层的去处理。
Clarisse软件自从面世以后,在视效行业就已经赢得了举足轻重的认可。比如说,伦敦很棒的特效工作室Double Negative的首席技术官Graham Jack这样评价道,“Clarisse不仅仅是一个能够快速进行渲染的软件,同时也让艺术家在场景设置时有着充分的灵活性。也可以应对非常复杂的设置,让它们看起来非常简单、直观、好用。”
80%需要视觉特效的部分都是由制作团队和尖端的软件完成的,但是最大的挑战还是时间的紧迫性,30秒的视频,剪辑和后期制作的时间只有31天。
Nick Dodet, EP, P.I.G
最终的成片得益于中国和法国创意和技术团队的成功合作。这么复杂的任务之所以能够这么成功地执行,Dodet将部分原因归功于宝马的决断性和支持,“宝马的广告概述非常清晰,而且在整个制作和后期中没怎么变,这一点非常重要,客户信任广告公司、也信任导演和制作公司,整个过程我们都可以感受到宝马的支持。”
他也希望可以特别致意Serviceplan公司,“与Serviceplan一起共事是一次非常水平的合作关系。广告公司、导演、制作、后期制作团队相互合作,这对于我们解决一些不可预见的问题非常重要,”他还说道“Serviceplan所展现出的投入、专注和热情是推动项目前进的主要动力,让所有人都能集中精力,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不会将任何时间和精力浪费在那些无关紧要的问题上。”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全部评论(64条)
真好。
最喜欢的亮点是叙事主角是产品本身,以及深处的场景角色,非常饱满的塑造了一种空间感,娓娓道来的经历。
个人对胜加近年来的出品进行了仔细研究与体会,也许在洞察与思考上,是时候跳出“情怀塑造”这个池子了,在内卷和躺平的情绪浮现下,keypoint并不是内心的慌乱,而是因为“不快乐”。在这个csse上我大概是审美疲劳了,maybe Timberland有属于自己的长期品牌策略,但不断延续的广告片假使一直在重复内核,对于新世代的群体来说,是没有再被打动的波澜的。所以仍然期望可以看到更多赋有活力的创意与传递,而非说教式的自我打气与精神传达。
——来自Z世代的个人拙见。
在我看来,这是一支十分顺势,又不油腻的广告。有些东西似乎在打通,期待更多此类广告。
仅凭脚下的一双鞋去推进情节,短片竟能在过去经典广告的基础上,通过「破而后立」让产品属性、品牌价值观、用户情感一气呵成。
从一开始通过反向解构跳脱出过往“锚定”在产品认知上的“踢不烂”,到在“没有穿不烂的鞋”的抑后,通过对当代年轻人生活的洞察一步步推升,最后到“只有踢不烂的你”的精神宣扬上。短短2分23秒,让Timberland过去在产品、品牌角度的认知在分解、再造中,转换成了用户角度的情感新共识。
片中没露出一张清晰人脸,没出现一个完整的人,但观众都知道发生了什么。一双踢不烂,走过草原,走过山川,走过都市,走过人海,展现的是产品的过硬品质,感受到的却是这双鞋承载的斑驳青春。
短片角度很独特,却又情理之中。没有用说教、鸡汤方式,告诉你人生该怎样。只是说你经历过什么、错过了什么、放肆了什么、抓住了什么,我都知道,我懂你,我都陪着你。当你发现一双大黄靴怎么都穿不烂时,突然就会明白,踢不烂的其实是自己。
作为从业者,有时候我在想怎么把产品当道具,将用户往品牌传达的理念上引导。这条片子给了解答:何须引导,不如穿上它,一起去寻找,答案都在路上。
事与愿违,在所难免。穿上踢不烂,一起X翻世界。
#没有穿不坏的鞋#也是为了促进用户复购,视频中多款产品都有露脸;品牌还是寄希望大众不要盯着一双大黄靴死磕,它家其他产品也很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