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充电宝最高涨至8元/小时,共享经济是否变了味?
不少人都曾遇到过外出时手机没电、借用共享充电宝的经历,而共享充电宝也越来越和谐的融入到日常的生活当中。近日,关于“共享充电宝涨价”的消息引起不少网友的关注与讨论。
据CCTV-财经频道播出的相关新闻介绍,目前各品牌共享充电宝的最高收费标准为8元/小时,主要集中在景区、口岸等人流量大、地段好,但相对难进驻或难维护的区域;大部分场景中,各品牌的平均租金为2-4元/小时,而在去年下半年,大多数品牌定价还是1元/小时。
从“唱衰”到“真香”,共享充电宝终于逆风翻盘?
早在共享充电宝出现之时,大众并不认为自己有这样的需求:有个插座/USB接口即可充电的事儿为什么要花钱去租充电宝?然而9102 年了,共享充电宝非但没有在一片唱衰声中“凉凉”,反而迎来大型“真香”现场。
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监测平台Trustdat发布《2019年中国共享充电行业发展分析简报》显示,2019年共享充电市场总体实现了稳步增长,全年用户规模达到1.5亿人次。甚至在不久的将来,乘着5G的东风,移动设备耗电量增加,共享充电宝需求将进一步爆发。
租用充电宝充电1个小时足够用来应急了,1元/小时的价格没有超出用户的心里预期,甚至在后来的2元/小时也能接受。但上调至5元、8元的标准,用户还会继续租借吗?
@新浪手机 发起的相关问题投票中,截至27日10时,41.5万人参与投票,而其中44.8%的用户表示:应急才用;还有38.3%的用户表示太贵了、不会再用。而深圳街电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何顺也表示,涨价后,暂未对客单量造成影响。
新浪舆情通对全网相关信息进行统计,以及对相关微博评论分析得出,用户显然对“共享充电宝涨价”并不认可。“太贵”“再也不用”“出门前充满电”“自己买充电宝”......原本的“共享”型便利经过价格上调似乎变了味,甚至有8%的评论认为共享充电宝行业不能扩大。
充电宝和单车集体涨价,共享经济是否变了味?
万物互联互通时代,一股“共享经济”风潮也吹遍了互联网,逐渐改变着大众的观念和行为。共享单车、共享汽车之后,共享充电宝、共享雨伞、甚至共享化妆间等更多的共享经济形态不断涌现。其中,盈利模式简单清晰、更符合用户刚需的两个载体便是充电宝和单车。
今年以来,摩拜单车、哈罗单车等先后上调计费标准,虽然涨幅金额并不高,但总会触动部分用户的神经。新浪舆情通大数据平台对近三个月“共享单车涨价”的全网相关信息进行统计,“涨价”直接关系到“用户”的“骑行”需求,也让公众将视野再次聚焦共享单车“企业”及整个共享“行业”。
共享单车与共享充电宝的涨价并不是突如其来,而是“早有预谋”。在完成前期的资本和用户积累后,市场上的竞争格局初步形成,比如共享单车界的摩拜、小蓝、哈啰、青桔“四足鼎立”;共享充电宝里“三电一兽”——街电、小电、来电、怪兽充电相爱相杀,除个别企业实现初步盈利外,亏损似乎更是常态。
同时设备管理、运营维护成本增加等问题依旧存在,在没有触碰用户消费“天花板”的前提下,企业需要通过涨价来实现资金“收割回血”。但涨价会不会带来用户的流失和供需平衡问题,目前仍需观望。
是“共享经济”还是“租赁经济”?
放眼“共享经济”行业整体现状,《中国共享经济发展年度报告(2019)》中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共享经济市场交易额约为29420亿元,比上年增长41.6%。
形势似乎一片利好,但从行业资本市场的融资情况来看,2018年我国共享经济融资规模首次出现负增长。
企业?融资?谈到这里,对于“共享经济”还是“租赁经济”的问题难免又要被拉出来探讨一波。
共享经济一般是基于用户与用户之间的、物品使用权暂时转移并为供给双方谋取价值的经济模式。而共享单车和共享充电宝的出现,巧用“共享”之名,实则由企业/商家提供服务或出让物品的使用权给用户。
在一定程度上,商家提供服务对用户来说更为便利,但这种本质上的商业行为实在跟“共享经济”扯不上关系。因而这种商业化的本质自然会回归到商业化行为,不管是利用闲置资源还是制造资源、解决用户需求还是人为制造需求,共享充电宝和共享单车的涨价是必然的,毕竟盈利才是最终目的。
(文章来源:新浪舆情通;免责申明:部分文字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