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10年国产动画的铁杆粉评价:中国动画,谁来买单?(上)

举报 2015-12-24

一位10年国产动画的铁杆粉评价:中国动画,谁来买单?(上)

笔者是一个10年的动画粉,写这两篇文章,主要是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国内动画的几个发展时期,以及笔者对国产动画的一些思考以及为之做的事情。

上篇主要回顾一下1950-2012年期间国产动画的发展;下篇重点阐述2013年以后国产动画IP制作链条面对的问题和我的一些观点、做法。

来源萌画器张洋铭(微信号:menghq_ocean)
作者:张洋铭(微信号:ocean12345x)

- 上篇 -

中国动画的几个阶段

在我看来中国动画可以分为5个阶段:

1950 - 1980   黄金发展期    中国动画的高大上出身
1981 - 1990   红利压榨期    吃老红利酝酿危机
1991 - 2000   青黄不接期    作死一定会死
2000 - 2012      变革期        撞了南墙要回头
2013年以后       觉醒期        闷头憋大招

写这篇文章时已经是2015年的12月了,我大胆预言2016年将会成为国产动画井喷期元年。


1、中国动画的高大上出身

从1950年的《谢谢小花猫》开始,中国动画步入了黄金30年,在当时不称为“动画片”,而是叫“美术片”

如果80年代出生的人,对小时候的国产动画有记忆,一定不会忘了一个叫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家伙。

一个10年铁杆粉评价国产动画行业:中国动画,谁来买单?(上)

美术是一种修养,完全依靠个人的艺术修为,于是我们看到上海美影厂早年如同大师训练营一样的制作了一部又一部的艺术精品,影片的艺术形式多样化,且每一个艺术形式都有好几部优秀的代表作。

水墨有《小蝌蚪找妈妈》木偶有《阿凡提》剪纸有《渔童》甚至还有用玩具拍摄《画廊一夜》等。

一个10年铁杆粉评价国产动画行业:中国动画,谁来买单?(上)

这个时期中国动画的影响力有多大?

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第一部看的动画是在1958年,宫崎骏高中3年级的时候,日本史上第一部彩色动画长片《白蛇传》上映,他开始对动画产生兴趣。

除了大家都知道的宫崎骏,手冢治虫,也是在日本动画成人化的道路上,做了杰出的贡献。《铁臂阿童木》《怪医黑杰克》都是他的经典作品。而中国动画正是他的启蒙老师。1943年,手冢治虫看了万氏兄弟的美术长片《铁扇公主》后,才萌生了他后来对创作成人动画的想法。

当年这些优秀的作品可以说把国产动画推到了一个巅峰,在亚洲和世界范围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但是花无百日红,这波浪潮随着老一辈艺术家一起"人去楼空",之后给中国动画人留下了一笔"不与别人重复、不与自己重复"的深刻艺术烙印。


2、吃老红利酝酿危机

中国动画牛逼的出身,却并没有让其走上高帅富的发展道路。动画黄金时期留下的影响,渐渐在80年代开始形成了一些固定的文化,中国动画片逐渐产生了自己清晰的定位:

动画片是给小孩看的东西
动画片要以美术为核心,发挥艺术气息,原创,唯美

这样的定位,在后面20年,把国产动画推向了艺术情怀+低龄剧情的道路。

改革开放后国内的人口红利爆发,低成本代工模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动画制作本身是劳动密集型的工作,借着这波浪潮也走向了代工模式(比如搬砖的,两个关键帧设置好了,中间一点点画过去,不需要动脑,只要大量机械性重复劳动)。

一个10年铁杆粉评价国产动画行业:中国动画,谁来买单?(上)

在1980年-1990年期间,中国动画处于一个看似繁华的尴尬境地。虽然有一些经典的作品,如1987年的《黑猫警长》,1989年的《葫芦小金刚》,但背后代工模式的发展方式,促使人才发展极度不平衡,导致了后来动画制作产业链的人才断层,成为中国动画青黄不接时期的一座大山。

一个10年铁杆粉评价国产动画行业:中国动画,谁来买单?(上)

反观1980年-1990年同期,世界其他各国是动画蓬勃发展的黄金10年。我们错过了很多,从人才,技术到市场。想想当年的《灌篮高手》《魔神英雄坛》《圣斗士》等等伴着我们长大的动画,对比同期国产动画就可想而知这背后的差距。


3、作死一定会死

如果说1980 - 1990年的代工发展模式,导致了人才危机。那么1990年-2000年这10年期间,随着60末、70、80初前后15年的这代人,逐步走上社会主力军的岗位,中国动画产业的市场危机逐渐显现。

因为对这代人来说,已经养成了根深蒂固的概念:动画就是给小孩子看的美术片,成年人谁看这个?于是社会群体对于动画的态度就这么定了。

这10年没什么产出,也只有配个海尔兄弟的图了

一个10年铁杆粉评价国产动画行业:中国动画,谁来买单?(上)

现在从头算算从1980年-2000年这20年期间,中国动画大概做了些什么事情:

人才角度:这20年我们培养出了大量动画代工人员
剧情创意:围绕艺术情怀+低龄剧情这个组合不放,局限了很多动画应有的可能性
技术方面:缺少新技术的引入和应用,因为我们都在代工
市场方面:社会大众从小就抱有动画是给小孩看的,幼稚等观念,no one gives a shit

凡事必有因果关系,从1980年开始,这些坚持多年的跑偏行为,一下把动画产业推向了火坑。

简单的把坑总结一下:

1)行业角度:人才比例失调,动画的想象力受限走向低幼,制作工艺落后,动画代工人员过剩的局面。

虽然在这之前也有不少学府开设了动画课程,中国也有大量的动画培训教育。但是这些教育者本身,从行业内出来的几乎清一色都是之前做加工片的(代工)。这就导致这些所谓的老师虽然有着多年的从业经历,但是缺乏创作思想,他们能够传递给学生的只有简单的从业技能,他们能告诉你怎么做,却不能告诉你为什么样这样做。

2)市场角度:1980 - 2000年,是60末、70、80初这代人,现在的社会主力军们成长的年代。动画被打上了"就是给小孩子看的美术片","太幼稚"等等标签。

人都好面子,成年人被说幼稚,自然面子挂不住,索性都不为动画买单了。


4、撞了南墙要回头

中国动画的低迷,让行业从业人员们开始坐不住了。2000年起,小伙伴们都觉得不对劲,不能这么玩了。

但是鉴于前期已经把整个市场环境玩坏了,我们的国产动画只好选择从0到1的创业之旅。丢掉旧的包袱,重新探索寻找出路,从此"美术片"时代走向了"动画片"时代。

笔者觉得这也未必是坏事,因为之前的包袱太重,在经历过洗礼后再轻装上阵,会更有创造力!

事实证明,2000年中国动画开始了多方发力:

1)中国第一个动画学院是2000年成立的吉林动画学院,在当时的市场环境下,选择动画是一个传统概念中不太正经的专业,但是星星之火就此点燃了。

2)既然教育界这么给力,动画圈的同僚们自然要向动画学院致敬,出一个问答类的大型动画片吧。可能你已经猜到就是2000年的《蓝猫淘气3000问》

一个10年铁杆粉评价国产动画行业:中国动画,谁来买单?(上)

3)有了剧集之后,动画电影当然不能被抢了风头,所以同年有了《宝莲灯》。

一个10年铁杆粉评价国产动画行业:中国动画,谁来买单?(上)

千禧年是一个好的开端,在这之后人才的培养,高校、培训机构等逐步开设了动画专业,动画制作的工艺也在不断进步。

如果说千禧年是中国动画的一个新起点,那么就像创业一样,从0-1总是曲折的,很直接的问题就是做动画要花钱,谁来买单?

2000年,开门红方式放了几枪,但后续动画行业持续发展受阻,2001-2004年成了中国动画的一段空档期。

2004年之前,进口动画片几乎占领了中国动画市场,2004年后,针对原创动画片的扶持政策陆续出台,以税收优惠和补贴大力扶持国产动画。比如,动画制作公司可以向地方政府申请立项,只要动画片在电视台播出,制作公司就可以拿到补贴。其他还有三费减免、办公场地租金减免、人才奖励基金等等。

2005年《关于促进中国动画创作发展的具体措施》实施,各地奖励政策的出台,增加了动画片产量。

根据《中国动漫产业发展报告》2005年,国产动画时长达到4.27万分钟;2006年,国产动画时长达到8.23万分钟;2007年,国产动画产量达186部,时长达10万分钟;2011年中国全年动画片时长达到最高值,为26.12万分钟,成为世界第一动画生产大国

刷政府补贴这个现象,一直持续到了2013年年末,2014年起由于各地政府减少补贴力度,动画片产量急剧下跌。

在政府烧钱买单的这10年里,中国动画逐步解决了过去遗留的三大难题:人才,故事,技术。

人才就不说了,从2000年开始有了造血功能。故事创作,最开始破冰是不在坚持艺术情怀,而是走向了市场需求,可惜的是低龄剧情依然被保留下来。技术方面,自然是在生产中不断迭代。

故事走向市场,意味着一批人会靠着低幼动画赚的盆满钵满,最好的体现可能就是2005年的王炸《喜羊羊与灰太狼》。

一个10年铁杆粉评价国产动画行业:中国动画,谁来买单?(上)

任何时候,业界良心总是存在的。既然是变革期,低龄剧情这个问题自然也被当时的动画人看在眼里。杭州的玄机科技成了第一个破局者,在2007年推出了《秦时明月-百步飞剑》动画剧集,这个让国人眼前一亮的3D非低幼作品,当年带给我们太多感动。

一个10年铁杆粉评价国产动画行业:中国动画,谁来买单?(上)

有了带头大哥的榜样,国漫动画后面做的就越发的有模有样了。2011年在动画电影领域的《魁拔》让动画走向了院线,虽然当时叫好不叫座,但确实让大家看到了原来动画片还可以这样看。

遥记得2010传媒南广学院的一段日和动画,让给力这个词红遍了全中国。从此日和漫画走入了大家的视野,我国善于模仿,对新鲜事物的改造自然也不会闲着。到了2012年,第一个仿日和风的动画剧集《十万个冷笑话》走进入大家的生活。

一个10年铁杆粉评价国产动画行业:中国动画,谁来买单?(上)

虽然政府烧了钱,这段时期的市场还是灰暗的,大家只看不买单,做动画赚不到钱。究其原因,就像我之前讲的60后,70,80初这波社会主力军是不肯为动画买单的,任你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

就这样,2000-2012年这12年期间,中国动画在政府补贴和冷淡的市场中完成了凤凰涅磐,找到了新的出路。

虽然解决了历史遗留的3大难题,但市场问题还真是没有办法。市场问题着急也没用,只能静静等待下一代们成长起来。

现在我们来做一个类比,相对于60后,70,80初这代人成长时的动画环境, 80末,90,00初这代要幸福的多。算一算年龄,1985年出生的人,在2000年是15岁,90年的出生的是10岁,00年的刚出生。

不知道大家发现了没有,80末,90,00初这代人,生长的动画环境相比上一代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些人也在2012年开始,逐步走向了新一波社会主力军的位置。

这一次,80末,90,00初这一代人将为沉睡已久的中国动画买单,中国动画只欠的东风即将到来。


5、闷头憋大招

都说人在死之前会善心大发,2013年作为政府大额补贴的最后一年,着实可以被称为中国动画的良心年。

《尸兄》《死灵编码》《倒不了的塔》《纳米核心》等等一大波动画来袭,而且不一样的是,动画新番的产生已经走向改编的道路,基于已有的漫画,轻小说来进行改编。

2013年可以说是中国动画觉醒的元年,开启了2.0时代的新篇章。

那么在新征程下:

1)从单纯的原创走向改编,这意味着什么?
2)我们面对哪些新的挑战,出路在哪里?
3)如何通过互联网+的平台,提高国漫动画的产能?
4)如何降低在制作时的资金投入风险?
5)如何量化的判断动画IP的好坏?
6)如何解决现在动画制作供应链中的信息不对等问题?


点击查看下篇:http://www.digitaling.com/articles/21313.html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数英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全部评论(3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