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 原标题:下一个10年,文创行业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2015年,中国的影视、游戏市场上出现了狂热的IP热潮,IP这个词一时间成了和“互联网+”一样的大热词汇,搞文创行业的随口不提个IP,都不好意思出门,连写写微信公众号的自媒体人也忙着把自己和IP扯上关系。
IP,通俗来说就是知识产权、精神消费品,英文为“intellectual property”,我们平时接触最多的IP就是畅销书、网络小说、动漫、流行歌曲、游戏等等,其原意解释起来比较复杂,有强迫症的童鞋可以去搜一下。
在这几年,大家耳熟能详的一些IP全都被炒到了天价,然后被转化成电影、电视剧、游戏等各类文创产品或者说精神消费品,再流入市场。
2015年,在网上播放量最高的十大影视剧中有7部来自网络小说的改编,比如《花千骨》《琅邪榜》,而由《花千骨》改编的手游,月流水超过了2亿元。
还有新闻报道说百度搜索风云榜前50名的小说,改编版权都已被抢购一空,有的小说版权费最高卖出千万元以上的天价。
IP热潮和广告人有什么关系
在我之前写的文章《除了地产广告,我们还能做什么》里,我提到不少广告公司去开店或者去卖物质消费品了,这背后牵扯到的资金、人脉、风险,决定了只有广告公司的高层才能去玩,至少是总监级别的才行,当然那些潜伏在广告公司里的富二代除外。
不过你要是在朋友圈里卖卖化妆品、农产品之类的物质消费品也是OK的,但IP热潮却给了广告人另一个施展才华甚至可以以此为生、实现财务自由的机会。
广告公司里最核心的两个岗位:文案和设计,长期磨练和产出的都是文字产品和视觉产品。
文字产品除了是广告文案,还可以是什么呢?可以是网络小说、可以是纸质书、可以是流行歌词、可以是网络段子,也可以是一个电影剧本。
视觉产品除了报纸广告、户外广告,也可以是暴走漫画、搞笑视频、微电影、MV等等。
说到这里,你还能说IP热潮和广告人没有关系吗?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一些广告人涉足文创行业的尝试和探索。
广告人打造IP、跨界文创行业的8种方式
相对于创造物质消费品,对于充满创意和点子的广告人来说,创造精神消费品(文创产品)似乎是更容易也更拿手的事。
精神消费品的范畴相当广,简单来说任何能满足人类精神层面需求的物品都属于精神消费品,可以是一本书、一首歌、一部电影、一幅画、一件艺术品,也可以是杂志、视频、电视节目,甚至是一个微博或者微信公众号……
那么,广告人如何来创造自己的IP?下面我简单介绍8种打造IP的方式和相关的成功案例。
1、出书
很多知名的广告公司和广告人都有出书。
广告公司出的书通常都是梳理自身的工作方法论而结集出版的专业书。
2、搞音乐
你可能不知道,JWT的大佬劳双恩其实是和林夕一样的作词人。
他不仅为陈奕迅、郑秀文、苏永康等知名歌手填过词,至今还是香港作曲家及作词家协会的会员。劳双恩的歌词作品,可以在虾米网上搜索到。
你可能不知道,BBDO的大佬梁伟丰其实是个作曲家。
传唱率较高的张杰《明天过后》、品冠《门没锁》都是他的作品。还有阿杜、迪克牛仔、陈洁仪、赵薇都有唱过他的歌。
你更难以想象,广告公司还能搞音乐。
全球知名的创意热店W+K你应该听过,就是做Nike的那家公司。W+K的东京公司在2003年创立了一个充满创意的独立音乐厂牌W+K Tokyo Lab。
W+K Tokyo Lab为东京的各种创意人,从作家到音乐创作人到艺术家提供一个实验性质的平台,可以不受客户和市场的约束来制作出超越以设计和广告为界限的东西。
他们旗下所有的专辑都是以CD+DVD的形式发行,希望通过音乐、视觉等多种元素的结合,来创造不一样的视听体验。
W+K Tokyo Lab旗下有一支颇受欢迎的实验电音组合——HIFANA,由Keizo Machine和Juicy两位DJ组成,2012年4月的时候,曾在北京愚公移山进行演出。
(W+K Tokyo Lab为《24H》创作的打碟互动网站)
3、做杂志
广告杂志、创意杂志、时尚杂志……广告人也可以是媒体人。
这里说的杂志不是那些放在酒店、餐厅里的免费DM杂志,而是真正有人花钱买、有可读性的杂志。而广告人当中,办杂志办得最多的就是包益民和他太太胡至宜。
不过近几年,纸质杂志越来越难生存了,只有能不断提供优质内容、不断创新、立足于全球市场的杂志才活得比较滋润,例如《Monocle》和《Kinfolk》。
(广告大佬林俊明于1995年创办的《龙吟榜》)
(包益民和太太胡至宜创办的ppaper系列杂志)
4、拍电影
广告公司、广告人能不能拍电影?当然可以。
大家熟悉一点的有广告导演李蔚然拍的《决战刹马镇》,由孙红雷和林志玲主演。
还有李蔚然和作业本一起当编剧、冯绍峰和倪妮主演的《我想和你好好的》。
不太熟悉的还有广告大佬楚戈的公司春光映画,和黄太吉联合出品的中国首部创业喜剧《我要你开花》。
还有广告导演彭家煌、彭臣兄弟拍的《走路上学》。
5、电视节目/微电影
纽约创意热店Anomaly拍了美国版的《十二道锋味》
Anomaly和知名主厨、顶级餐厅Le Bernadin的合伙人Eric Ripert建立合资公司,共同制作了一个美食节目叫《AVEC ERIC》,荣获了两座美国艾美奖及英国水星音乐奖。
《AVEC ERIC》走遍全球,遇见不同的美食与美景。
他们还发行了同名的畅销书。不知道《十二道锋味》是不是从这里得到的灵感。
(中文名叫《烹饪明星埃里克》,京东有售)
华扬联众的子公司拍了《我的青春高八度》
大家应该听过互动广告公司华扬联众,服务的客户有宝马、中国人保等。它旗下有一家做娱乐内容的新媒体公司,旗帜传媒。
旗帜传媒为众多品牌客户拍摄了一系列微电影,还联合主流电视媒体、网络媒体以及专业制作机构打造了电视音乐剧《我的青春高八度》和真人秀节目《出发吧!爱情》。
旗帜传媒还和优酷共同打造了明星主题旅行纪录片《电影带你去旅行》,首站落户洛杉矶,由嘉宾李健带领网友遍游好莱坞知名文化地标。
6、玩艺术
玩艺术应该是不少设计师的人生梦想吧。
在之前的文章里,我们介绍过包益民联合知名艺术家做艺术玩偶,其实他的公司不只做艺术玩偶,还签了不少国外插画师,代理他们的作品,开设了艺廊。
(包益民和知名艺术家合作的艺术玩偶)
(包益民签约的国外插画师为周蕙创作的唱片封面)
在内地广告圈搞艺术的广告人也不少,例如上海奥美创意群总监熊超和天与空创始人杨烨炘。
(熊超的艺术装置作品《隔离的键盘》)
(杨烨炘的艺术作品《世上最遥远的距离》)
7、社交媒体大号
从广告人变身成为社交媒体大V
广告人变身大V的故事,以前有东东枪,后来有作业本,如今有胡辛束。只有你够有趣有料,你就会收获大量的粉丝,而大量的粉丝会带来什么呢?你懂的。
8、画漫画
广告公司里不少设计师都是学美术出身,画个插画、漫画什么的,应该都不在话下。
通过画画而成功转型的,最知名的应该就是几米了。(没错,几米是有12年从业经验的广告人),他的绘本作品按照如今的话来说一个个都是优质IP,《向左走向右走》早就改编成了电影,绘本《星空》也改编成电影在2014年上映。
还有在微博上从2010年开始更新一日一画的广告人Tango,2015年他出书了,书名叫《别做梦了》,还在上海静安嘉里中心举办了画展,并接受了新媒体大号<一条>的专访。
谈广告公司转型,不如谈广告人的转型
我在我的公众号<广告时间>上写了四篇“广告公司转型”的原创文章,这四篇文章写下来,我越来越觉得所谓的行业转型、公司转型其实都是虚的,因为任何一个行业和公司都由个体组成。身在其中的人,如果没有转型的压力与需求,那根本没有谈转型的必要。
广告公司转型与否,其实都在于广告公司老板、股东和合伙人,他们对行业前景的看法决定着这个公司是保持原样还是走上转型之路。而一旦踏上转型之路,他们的人脉、资本、判断、承担风险的能力又将决定这个公司往哪里转型、转型成功与否。
而至于在广告公司上班、领着工资的普通广告人,其实犯不着操心老板该操心的事,哪怕你所在的公司真转型了,跟你的关系也不大,因为一旦跨足到了另一个行业,你老板一定会雇那个行业里的专业人士,所以你还是做好自己手上的事比较实在。
如果对广告行业有热爱、有热情,那就找一个对味的公司,服务好客户,把钱挣到,练好手艺,运气好整出几个牛逼的作品,拿到一些奖项,功成名就,再将手艺传承下去……这就是一个广告人理想的生涯之路。
如果你不想一直待在广告行业、一直为别人的产品做嫁衣,那么或早或晚你都应该去找到属于你自己的转型之路。
你可能会去甲方,你可能会去互联网公司,你可能会去做电商,你可能去开店,你也可能去做自媒体……那么多的可能,你需要自己去摸索。
我在这四篇“广告公司转型”的系列文章中所提到的各种转型方向,道理都很简单易懂,对于广告公司老板,对于每一个想转型的广告人,最难的都是放弃空谈空想,Just do it!
对广告这个行业,有爱、有梦就继续爱下去、梦下去。要是在这个池子里待得倦了、腻了,那就换一个水更多、更大的池子,继续玩耍吧。
下一个10年,文创行业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微信号:adtime2015)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全部评论(1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