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狮广告上海宣布林韦焰晋升为董事合伙人,李翊达晋升为业务总监
李翊达(左)与林韦焰(右)
阳狮广告上海今天宣布两项人事晋升——任命林韦焰(Jimmy Lim)为董事合伙人,他将同时继续担任策略长;此前担任客户群总监的李翊达(Vincent Li)被晋升为业务总监。
林韦焰于2014年加入阳狮广告上海策划部,目前他作为部门领导,构建系统性的策略和营销解决方案。履新董事合伙人一职后,他将向阳狮广告上海首席执行官任妙玲(Fanny Yum)述职,策略工作部分则继续向阳狮广告大中华区首席策略官张敏(Heidi Zhang)汇报。
李翊达自2013年加入阳狮,他致力为上汽通用汽车别克客户服务多年,晋升后将直接向任妙玲述职。
“林韦焰帮助我们赢得了许多客户的信任,我非常期待与他合作共同管理阳狮广告上海。”任妙玲对此次两项晋升评论道,“李翊达也是不可多得的专业人才,我相信,他会把我们与客户的业务合作推进至全新高度。”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数英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全部评论(72条)
策略是我们公司一直比较短板的地方,清晰的战略,通用的逻辑,再加上到位的执行,方能带给客户良好的活动效果。
解决力这个词说新不新,说老不老。从我的角度来看,如何持续提解决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方面需要了解当前最潮流最新颖的营销思路,不断调整和丰富认知,锻炼战略性思维;另一方面就是要学会突破思维,改变思维惯性,全方位立足客户需求,而不是以固有的营销框架去硬框需求。
说白了就两点,一个是要懂,另一个是要求自己必须懂,挑战心理舒适区和思维盲区。提升解决力也是为了将来更好的应对更新颖,更潮流的营销需求。
太棒了!从其中很多问题的看法解答,很直观感受到非常厉害的归纳思维与成型的方法论体系,作为同龄人真的觉得很优秀,也已从文章中有学到部分,感谢~
自己也有从乙方媒介/市场、PM再到甲方品牌的历程,切实感受到工作中对资源/渠道/内容的完全重视与数据满足,到痛苦体会所有业务背后逻辑/阶段目标/产品解决的问题等等到底是什么,再从爆炸信息量中抽丝聚焦点。
个人感觉这看似是工作职能改变带来的工作方法被动改变,但其实是对个人解决问题逻辑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改变工作也改变生活。
希望新年或者未来某一年S⁺OS成功实现抬一抬!
在进入这行后,很多人说广告行业其实是吃青春饭的,某些角度上我很赞同。因为那种孜孜不倦汲取知识,对新鲜事物感到好奇,愿意折腾半天去做一些没什么用的事情等,确实是年轻时候最有冲劲。我现在在的公司完全没有人带,哪天老板心血来潮会跟你说接了一个什么竞标项目,然后一个人开始埋头苦干。平常我主要是看其他优秀的营销案例,光看公关稿没用,得挖掘到背后的方案,学习营销的逻辑。
其次,比较推荐参加一些线上分享会,比如数英之前的线下分享,代理商和品牌方会对案例做比较详细的拆解,没见过什么世面的我会觉得获益良多。
关键,还是要了解自己服务的品牌。有些品牌愿意创新,有些品牌因为各种限制,只能做保守营销,这些都是前期背调要弄清楚的。
最后就是保持思考啦,在评价每一个项目之前,想想如果换成自己了会怎么做,或许就能get到一个案例的“妙”处~反正持之以恒吧哈哈~~
很幸运在小白刚刚从事策划这一行见到这样的具有“年轻力”的厂牌公司。
如何培养解决力呢!?
持续观察是必要的,知识输入也是要持续积累的,这样我们才有机会撬动熵增定律。
但多多感受生活,多多记录以及与内部人积极沟通,思维碰撞在我看来也是关键的一点。
希望在职业生涯????的第一年可以遇到这样的机会。
1. 看清问题的本质,持续阅读,比如做品牌要“功利”些,这个观点18年左右杨飞在《流量池》中提出过。
2. 还有持续观察与思考,时间是有限的,就像在加速,所以分配好自己的时间,用来去做些思考,努力让灵感偶然乍现一下,不要总是眼睛睁不动了再去睡觉。
3. 多认识些人,多做些交流。
最后,策略这个词感觉被太多人误用了或误解了,所以用“解决力”这个词,太棒了,S+OS 这套逻辑或划分,非常有灵气了,
但拐个弯,从“解决力”这点去解读也是说得通的。人生就是不停做大决策小选择,有长线思维,能抓住底层逻辑,往往会更快更准知道自己想做成什么又如何做成。
再拐个弯,可能这就是某种意义上的人生“捷径”,更少遇到弯路,而且可以走到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