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鞋类营销策划调研
【回力】
回力:从民工鞋到WARRIOR
回力作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运动鞋代表品牌,一度风靡全国,然而在1990年代的市场经济冲击下却日渐没落,直至2000年,破产重组。幸运的是,上海回力鞋业总厂宣告破产后,“回力”商标转至上海华谊(集团)公司保全,随后成立了上海回力鞋业有限公司。2000-2008年,回力企业增长缓慢,销售收入一直在1.2亿元人民币徘徊,处于发展的低谷期,其顾客也主要集中在40岁以上的群体,回力鞋被戏称为“民工鞋”。
终于,2008年奥运东风吹来之时,转机出现,回力的身影又出现在大街小巷。2010年是上海世博年,回力重返一线商圈,以品牌的英文名“WARRIOR”为视觉导入,开拓高端品牌线。当年,公司销售额、利润总额同比分别增长50%、30%;从2010年到2014年,回力的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平均增幅分别达到28%和33%,在全国有超过1000家回力专卖店和专柜,销售额近7亿元。
回力:数次转型 重新定位
面对新形势,回力企业立志转型创新,在新时期谋求打赢市场。
1.从生产型到品牌运营
原厂关闭后,回力深刻意识到以往陈旧的模式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是无法生存的,经过深思熟虑,回力效仿耐克等公司的虚拟化经营,改用了新的经营模式——“两头在内,一头在外”,即产品研发、品牌管理和营销总部在上海,产品生产全部外包给外地更具成本优势的生产厂家。
新回力企业的品牌运作模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体现了一定的优势,把控了技术研发和市场网络的高附加产业链阶段,而将附加值低的生产加工产业链,交由社会资源解决,提高了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从鞋厂变成公司、从生产型企业转变为品牌运营的贸易型企业,是回力的第一次转型。
回力:数次转型 重新定位
2.从大批发到授权经营
虽然有了第一次转型,但回力的经营仍然艰难。主要是因为回力的营销模式仍然以大批发为主,产品毛利遭受生产商和批发商的两头挤压,品牌价值很难真正体现。2008年时,一阵海外风及时吹来,好莱坞明星脚穿酷似回力的中国风飞跃鞋,大受欢迎,这带动回力这个老国货品牌也着实“火”了一把,同时推动了回力的第二次转型。
2008年的奥运会和2010年的世博会,给回力创造了大量曝光和宣传的机会。这家老国货有了自己的市场推广部。回力再次审视自身的运作模式,吸取国内外品牌运作公司的经验,提高自身品牌内涵和核心竞争力。
2010年9月18日,回力在上海开设了第一家旗舰店,这个面积300多平方米的旗舰店位于平凉路回力老厂旧址,第一个月便创下了近170万元的销售业绩。世博会之后,有800多家加盟商来找回力谈合作开店的事宜。
以授权经营的方式从大批发转向终端专卖模式,是回力发展中的第二次转型。
回力:产品创新
回力联合国外潮牌OFF-WHITE推出一款“回天之力”球鞋
回力: GXG×回力联名产品
回力:90周年主题营销
回力:时尚走秀
回力:logo升级
回力:广告呈现
【李宁】
李宁:聚焦国内中低端市场,定位二三线城市
李宁定位二三线城市:李宁的渠道主要分布在二三线城市,二三线城市网点数占总网点数的61%。
李宁:发展历程四个阶段
李宁复苏的原因:转型“互联网+运动生活体验提供商”
2014年底,没能逆转李宁局势的职业经理人金珍君黯然退任,创始人李宁回归,担任CEO,李宁回归后,将公司口号由“让改变发生”改回“一切皆有可能”,确立“提供李宁品牌体验价值”的目标,公司由体育装备提供商转型为“互联网+运动生活体验提供商”;开通微博,与消费和密切互动,加强了用户黏性;重启多品牌战略,获得Danskin在中国大陆和澳门地区的独家经营权,推出自营品牌李宁YOUNG,并与小米合作推出新一代智能跑鞋。
李宁回归后公司向“互联网+运动生活体验提供商”转型:以产品、渠道、零售运营能力为三大支柱,辅以多维度的营销策略,致力于提供与数字化结合的李宁体验式价值。
李宁:多元化品牌组合
李宁:品类
五大品类带动李宁收入增长:跑步、训练、篮球、运动时尚和羽毛球为李宁品牌五大品类,带动李宁零售增长。
李宁:时尚产品
李宁:男朋友装修手册
李宁: 多维营销
1.赞助体育赛事提升李宁专业化形象,聚拢消费者:李宁自主举办了“3+1”街头篮球赛,聚集热爱篮球的年轻人并传播李宁的体育精神。
2.国际时装周为李宁带来爆炸式的关注度,将“潮流”“国际化”“李宁”“国货”等标签与李宁联系起来,改变过往消费者对李宁的认识,强调了李宁国产运动品牌形象。
时尚走秀
篮球赛事
李宁: 广告呈现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