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Joy、豆子、Lea
主笔:Lea
10月20日,一个胖墩墩的小男孩突然闪现在许多人的朋友圈里。
他是谎话连篇、为难村支书的小鬼头;也是坚强懂事、一心盼父归来的好孩子。在重山之中的村庄里,他操着一口响亮的四川话,为大家上演了一出跌宕起伏的精彩好戏:
这支短片是腾讯为村围绕“科技向善”理念推出的一支公益广告。在欢笑和感动之余,“小刚强”的故事更令人动容的地方,或许在于它让我们以一种新的视角关注到留守儿童这一群体,并重新思考以互联网联接乡村的意义。
而这种新的视角源于何处?背后的团队又是如何处理这次公益项目的?带着种种好奇和期待,数英有幸采访到创意代理商舞刀弄影创始人、《盼归》导演兼编剧@马小刀,听他分享这支项目背后的感动、挑战和经验。
笑泪交织的剧情中,处处有深意
《盼归》讲述了四川留守儿童赵刚强的故事。为了给孩子挣学费,父亲赵子龙远赴福建打工。因思父心切,小刚强几次向父亲撒谎,终于把父亲“骗”了回来。
但一开始的影片名,不叫“盼归”。
导演说,最初想把小孩的名字定为片名,就叫《小刚强》。这种刚强不是临危不惧、大灾大难中的顽强,而是存在于生活常态里的、细微之处的坚强。我们在影片中看到的许多情节,就是这种“小而刚强”的写照,导演称之为“留守儿童的生活白描画”。
归功于导演叙事手法的纯熟,《盼归》虽然长达11分半,但很容易让观众一口气看到最后。在让人笑泪交织的剧情之中,每一个细微之处也各自蕴含深意。结合影片情节和导演访谈,我们将故事精炼为6个谎、5处梗和3段戏,剖析富有深意的关键细节,帮助大家更深刻和透彻地了解整个故事。
1、小刚强的6个“谎”
影片中,小刚强为使父亲回家,先后在电话里撒了6个谎,这6个谎言也承担起整部影片的剧情发展:
“我没有考好,49分”
“我被村支书打了”
“我把赵明礼打坏了”
“他把我们家的老李老王小花都抢走了”
“村支书在家中到处拍照”
“村支书要拆我们家房子”
他渴望见到爸爸,即使是大发雷霆的样子;他想让父亲牵挂,才不得不“报忧不报喜”。
事实上,观众看到的小刚强是一个坚强、懂事的好孩子:他照顾患病的奶奶,每天的日常是“打猪草,打柴、背水、做饭、喂猪、喂鸡、喂奶奶、上课、做作业、听村长广播、开会、有事打电话传达”;他不常给爸爸打电话,因为不想让他工作分心;他说不出“想你”,只能默默在作文里写下对爸爸的思念;他知错就改,跑上山头向村支书“通风报信”;他敢作敢当,主动捡起棍子准备挨罚。
我们可以想象到,曾经,小刚强一定事无巨细、如实向父亲汇报,但他逐渐明白,如果事事都让爸爸放心,他就更不着急回来、也更没有理由回来了。所以,他冒着挨揍的风险“撒谎”,只求与父亲相见。
2、片中暗藏的5处“梗”
以上的6句“谎”,是故事的主脉络,也是观众能获得的基本信息。为了增加影片的细腻和深度,导演在片中暗暗埋下了若干富有深意的细节,我们选择其中5个大家不易察觉的“梗”来重点解读。对照看看,你发现了几个?
道具图
(1)熊猫
在前期调研的时候,导演团队偶然看到农户的电视上,播放着大熊猫的直播视频。这让导演想到,取景地四川正是国宝熊猫的故乡,并逐渐确定了主角小刚强,也将朝着“熊猫”般憨憨的形象塑造。于是,我们能看到影片中小刚强身上的两件T恤印着熊猫图案;小刚强手里抱着的是竹子做的望远镜;而影片如果有英文名的话,导演说,就叫《Baby Panda》。
熊猫图案T恤
形影不离的竹子望远镜
(2)小猪
影片中,小猪是小刚强的好朋友。在村里开大会的时候,他牵着小猪;在喂奶奶之前,他先喂小猪。由此,我们能隐隐感觉到小猪对小刚强的重要性。导演设定小猪是父亲临走前,在集市上买的宠物猪,作为给孩子的陪伴。所以,后来村支书因“猪瘟”把小猪抱走,小刚强也从此和支书结下梁子。
(3)书桌
故事中,小刚强家中贫困,但仍摆了一张书桌。事实上,这张书桌是奢侈的、不合理的,但这份不合理,恰好体现出父亲赵子龙对教育的重视,也寄托了腾讯为村及创意团队对所有山区孩子的美好希冀,希望他们能够通过学习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4)父子时差
在人物设定上,父亲赵子龙是一名川菜厨子。为了给儿子挣学费,赵子龙在福建海城寻得川闽菜馆厨师一职。福建人喜爱夜生活,赵子龙需要清晨备菜、上午补觉、中午至凌晨在灶台前工作。
因此,影片中,父亲和小刚强存在“时差”,小刚强为了照顾父亲休息,每通电话也专挑下午和晚上打去。
(5)名字
细心的观众会发现,片中人物的名字,也显得朴实而充满希望。
父亲:赵子龙,望子成龙;儿子:赵刚强,刚毅坚强;同学:赵明礼;村支书:赵中华……这些名字少了份华丽意味,却多了些质朴的期待。“归燕识故巢”,连村庄的名字也带有一份团聚、归来的美好盼望——燕子沟。
3、未播出的3段“戏”
《盼归》总共实地拍摄5天,经过十几天的后期制作,零零碎碎的素材剪出来一共20多分钟,最后删到了11分钟。
成片删掉了村支书的一条故事线、删掉了母亲的角色部分,还有一些有趣的片段也未能呈现。但导演说:“现在的节奏和感觉是刚刚好的,比较符合这个项目的出发点,也符合观众观看的需求”。
从导演的讲述和剧本中,我们找到了3段未播出的精彩片段,在此和大家分享。
(1)骑猪登场
原本的故事开头,是小刚强骑着一头小猪闪亮登场。
剧本设定为小刚强和同学赵明礼一起“赛猪”,比谁跑得快。然而实际操作起来,发现猪太不可控了,没法让它听小孩的话。而且最近闹猪瘟,不得已只好作罢。但这场“赛猪”也间接说明了,留守儿童的日常确实没有太多娱乐生活,但他们却如此乐观积极,自己给自己找乐子。
(2)母亲离家
《盼归》没有对母亲的角色过多说明。我们仅从村民的口中得知,小刚强的妈妈在他3岁的时候离开了。
在原剧本中,赵子龙酒后失手误伤妻子,妻子愤而离乡,在上海找到一份保姆工作。结尾,母亲在为村平台看到儿子的村晚演出照,感动不已,准备返乡,而这位母亲的名字,也叫“燕子”……
片中的一家三口合照
(3)父子对话
在前两次的通话中,父亲总会问小刚强“想我没得?”而小刚强也总是嘴硬说“不想”。这段未播出的对话,为原本粗砺的父亲形象增加了一丝温情,也让人感受到孩子因想见却见不到父亲而故意表现的“赌气”。
故事脚本中,小刚强嘴硬说不想爸爸
微电影最终命名为《盼归》,代表着许多含义:是儿子对父亲的思念;是父亲对返乡的渴望;是支书对村里劳动力回归的、共同建设村庄的期待;也是国家层面上,“互联网+乡村”战略的推行和扶持。
源自现实的灵感,在四川落地
公益性质赋予的“创意自由”,其实也是某种无形的镣铐。尤其涉及到“留守儿童”这样敏感的话题时,如何让观众不觉得被刺痛、被“情感绑架”,导演需要把握一个尺度。既不能太凄惨、太糟心,也不会让大家笑过头。
于是,导演选择了“四川”为创意落脚。不仅在于四川方言的张口而出的幽默感;也考虑到四川是全国劳动力输出大省,农村空心化的情况确实普遍;更因为四川人与生俱来的乐观、豁达、坚强的精神力量。这种“刚强”的精神,带领四川人民挺过大地震;鼓励大家走出山村、走向全国各地;也代表我们14亿人身上共有的顽强、向上的中国力量。
四川,也是拍摄的取景地。《盼归》项目背后,“四川”贯穿了影片的故事灵感、资料考据、勘景拍摄和演员选角等方方面面。在历时半年的项目进程中,如何将创意落地、让故事得到最完美的呈现?在执行过程中,导演和团队又经历了哪些揪心的波折?不妨来继续一探究竟。
1、《盼归》故事的真实原型
从台前转向幕后,我们了解到影片中的主角“小刚强”,确实有一个真实原型。
在与为村负责人合作当中,创意团队听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湖南某个村庄,许多青壮年选择外地务工,孩子和父母经常几年也见不上一面。一天,为村负责人拍下了孩子们上学的照片,并发布在平台上,恰好被这位孩子的父母看到了,心里不知有多感动……
另一方面的契机,则和导演本人的“半留守儿童”经历有关。小时候,父亲外出务工、母亲看管较少,相似的童年经历令小刀导演有着和“小刚强”相同的情感体会。这些源自内心的感触,也让故事情节变得真实动人。比如,在影片结尾,小刚强和父亲在村口分别,他大声认错挽留父亲。
这场戏,也是导演儿时与父亲离别的写照。
对于孩子来说,一方面期待爸爸留在自己身边;另一方面,也知道为了孩子的未来,父亲不得不在外奔波。这种心情是很矛盾、很复杂的。但正是因为这样的亲身经历,才让导演能以一个孩子的视角,塑造出这样真实细腻的剧情;而《盼归》的完成,也成为导演与当年父亲的一次和解。
2、对“留守儿童”现象的资料考据
为了给故事灵感以事实支撑,导演及团队在前期考据、中期调研期间下了很大的功夫。
在项目执行前期的编剧过程中,为了尽可能深入地了解“留守儿童”现象,导演搜集了海量的资料。从网络的新闻到学术论文,甚至还买下了几十册书。
导演买下几十本书埋头苦读
在留守儿童书籍侧面,仔仔细细贴了备注标签纸
其中最让导演印象深刻的是江苏文艺出版社的《中国留守儿童日记》,孩子们亲笔写下的作文,也化作《盼归》片尾的一个催泪弹。
留守儿童日记摘取
片中小刚强的作文
“了解得越多,越觉得留守儿童值得被社会更多关注。既然时代塑造了这个群体,(时代中的)我们也可以让他们慢慢变好。”导演认为,农村留守现象的广泛性,与改革开放时期自西向东的劳动力迁移有关。在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之后,中国便将迎来“东部反哺西部”的时期。作为创意工作者,导演也希望通过这支影片,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3、千里挑一的小演员
导演称:“选对角色,片子就成功了一大半”。
这次选角经过了不小的折腾。导演要求演员一定要是四川当地人、得会说方言,最好要有类似的情感经历。为此,团队把四川、重庆的儿童演员挖了个遍,甚至去拍摄地镇上的小学寻觅,觉得合适的都请来面试。最后,导演通过戏中饰演“父亲”的演员@赵亮,间接认识到这位小男孩。
父亲演员的花絮照,有点硬核
这位孩子从来没学过表演,只受过小主持人培训,但他能记词、不怯场、敢吃苦,没有城市孩子的那股娇气。最终,他在最后三个孩子里脱颖而出,拿到了小刚强这一角色。
后来,导演感叹道:“不是去找一个演员来拍角色,而是找一个贴合角色的孩子”。
小刚强的试镜视频
在5天的拍摄过程中,小演员的理解能力、执行能力都超出了大家的期望。但没想到,最大的困难来自孩子父亲。
导演称,虽然拍摄之前已经为家长做了心理建设,但看到摄制组通宵达旦的拍摄进程,孩子爸爸刚开始有点情绪。比如片中在山间奔跑的戏,剧组为呈现跑得快的效果,只能生生让孩子在大太阳底下跑,小孩特别辛苦。孩子爸爸打起退堂鼓,但经过内心的一番思想斗争后,还是决定咬牙坚持下去,重新带娃上阵、继续拍摄。
炎炎酷暑中的拍摄团队
4、亲身入川勘景取材
从4月立项开始到10月底上线,《盼归》用了半年的时间精心打磨。为了更好的创意呈现,创意团队花费3个月的时间确定选题,中间修改了好多次方向,终于在7月份确定下来。8月中旬,团队一行亲身深入川西实地调研考察4天,进行选景勘景的工作。
为了找到理想的景象,团队遇到了很多不可控的困难。
比如,早期勘景时,团队找到了一片漂亮的稻田,色彩特别丰富,但后来他们去拍摄的时候,发现村民把这片水稻全割了,只剩下田、没有稻子了。大家不得不重新找景,就差把邛崃市翻了个遍,最后终于找到了另一处稻田,并且协调当地为团队保留一个礼拜,这才让大家终于松了口气。
如油画般美丽的四川乡村
为了在片中呈现地貌的丰富性,团队在方圆百里勘察上百个村子,每天频繁转场四五次,来回折腾着拍摄多处不同的景致,以增加村庄的美感和质感。所以,我们在影片中看到的每个场景和画面,其实都相隔很远。
勘景中的马小刀导演
不“卖惨”的公益,更动人
10月20日,《盼归》在微信朋友圈、腾讯视频、腾讯新闻等平台上一齐投放,截至发稿,此片在各平台收获超三千万次播放量。被触动的观众们,纷纷在网上留言表示支持。
部分网友评论
借由无边界的网络,创造无圈层的感动。这份突破圈层的感动,让数英有了一些新思考:
1、不教条的创意法则:“旧的矛盾,新的统一”
“创意就是制造矛盾”,而《盼归》的出现,让人重新认识到,创意不是仅仅是将旧元素进行二次组合;也不只是在制造矛盾、设置对立、产生不同后就戛然而止,而是要更进一步,将这些二元对立的要素构成新的统一体。
在《盼归》中,我们能看到一些熟悉的矛盾对立:父子、贫富、归离、亲疏、老小、哀乐、对错、公私、沉默与高喊、诚实与谎言……而创意让这些旧的对立,变成了新的统一。在故事中,谎言不再是过错、离别不再是逃避、沉默不代表不爱、小孩不再脆弱、贫困也挡不住着欢笑……
将矛盾再度统一是大胆的,因为它“不安全”。一旦打破了人们的固有认知,便将罹受非议和排挤;但正因为破格后的逻辑自洽,这种矛盾统一体将最终成为新生的创意。
2、不空想的故事落脚:试当“情感翻译官”
马小刀从不认为自己是百分百的纯广告人,他更愿称自己为“导演”、“编剧”,或者“情感翻译官”。
与入圈之前,马小刀在民航工作了8、9年。广告不是他的大学专业,导演最初也仅凭兴趣入门。但这些不纯粹的人生经历,恰巧造就了故事的不单一。在之前的工作和阅历中,他体会到源自人间的嬉笑怒骂、人情冷暖。这也解释了舞刀弄影的创作屡屡打动人心的秘诀:真实。
当“真实”呈现在公益广告的创作上,马小刀导演选择用乐观代替卖惨。他认为,打动观众不一定要靠“卖惨”。
从《盼归》中我们看到,面对亲情缺失,孩子们学会了照顾自己、照看家庭、努力学习,或者偶尔靠养小猪、捅马蜂窝、折腾村支书来找乐子。这种懂事、幽默和刚强是留守儿童真实的日常,也是他们化解孤单的方式。在洞察现实情感的基础上,导演选择向社会“翻译”一些积极、正向、充满希望的故事,希望大家看过这支微电影之后,在欢笑与感触中,多一份对留守儿童的重视和改观。
将真实故事揉入刚强灵魂,最终,《盼归》为我们展示了这样一种“笑中有泪”的平衡。
导演和团队的片场照
数英原创内容,转载请遵守规范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全部评论(3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