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微信、支付宝到字节跳动,我从七大企业学到的商业方法论
在极客公园创新大会的前沿思考论坛上,极客公园创始人张鹏,联合得到APP总编辑李翔,为我们分析过去十年移动互联网的商业方法论。从微信、支付宝,到近年崛起的字节跳动,一场又一场的思维碰撞就此展开。
有幸参加这么一场盛会,我也做了简单的笔记。在此分享给大家。
让我们开始吧。
微信毫无疑问是中国移动互联网里,非常成功的产品。很多人都认为,微信的成功,是因为有最强产品经理之称的张小龙,以及整个腾讯体系的支持。这样的说法不能说错,但还是太笼统。
我们可以看到,微信并不是最早的移动通讯工具。移动通讯的创新,来自kik和talkbox两个创业公司,同时还有小米的米聊,都比微信更早上线。
那为什么微信能迅速赶超对手,成为移动通讯的霸主呢?是因为微信发展的初期,就获得整个腾讯的全力投入。这背后有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恐惧」。腾讯以QQ起家,在移动互联网兴起后,有一段非常焦虑的时期。当他看到微信以极高的速率增长用户时,脑子先想到的未必是抓到一个产品,而是这样的增长如果落到别人之手,腾讯在移动互联网的时代就万劫不复了。
所以说,有时候是因为你身后有别人看不见的老虎,才最终让你跑成了世界冠军。
在微信发展起来之后,张小龙构建微信平台的方式,并没有选择像阿里分配流量的「中心化」模式,而是以「去中心化」的方式来释放价值。他说:「微信不会提供一个中心化的流量入口,来给所有的公众平台方、第三方。相反,我们鼓励第三方去中心化地组织自己的客户。」
这一点很好地体现在微信公众号,以及后来的小程序。公众号的slogan是「再小的个体也应该有自己的品牌」,这就是「去中心化」的机制。
后来的小程序刚推出时,也有过一波热潮,但最后发现小程序开放的资源很有限,不能快速获取流量和用户,实现商业变现。这是张小龙特意这么设定的,在他看来,一堆人为了争夺红利杀过来,会透支掉微信的流量、资源和用户体验,动摇微信的根基。而他所有的一切都是从需求和体验出发,不能容忍一帮蝗虫去毁掉微信的体验。
所以,微信平台价值的释放,必须以「去中心化」为起点去做。这是张小龙的世界观。这种世界观塑造了微信这个平台的规则,让整个生态可以持续繁荣。
从张小龙身上,我们可以学到一句话:有时候,简单的信仰,比复杂的计算,更有持续的力量。
过去十年里,中国智能手机的大规模普及,给整个中国的移动互联网打下了基础。在智能手机发展的过程中,每个阶段都有各自的时代红利,但在阶段结束、时代红利耗尽之后,如何做出战略上的调整,以因应行业的变化,就是属于智能手机的中场战事。
智能手机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一个很经典的案例,去观察一个行业从开始到成熟的演进过程。这些企业如何适应环境,找到匹配自己目标的手段,这其中的战略布局,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阶段一:小米的模式
雷军是最早意识到移动互联网风口的创业者之一,面对这么个全新的产业,他创办了小米,以互联网模式做手机,推动中国进入移动互联网的时代。
阶段二:OV的渠道
在小米的互联网模式碰到发展的边界之后,代而起之的是OPPO和vivo这两家公司。他们以庞大的线下分销网络,直接把手机卖给用户,让智能手机行业演进到渠道致胜阶段。
阶段三:华为的技术
经过前两个阶段,智能手机市场已经接近饱和,接下来所有手机厂商要面临的,就是存量市场的竞争。此时的致胜点,就只能硬拚产品和技术。于是长期集中资源投入技术研发的华为,就此脱颖而出。
看完智能手机产业演进的三阶段,我们会发现没有哪一种战略是万金油,它们的威力是被限制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下的。因此,我们最该做的,是向整个行业学习,同时也得不断探索自我的优势。「不要骄傲到不屑于抄袭,也不要谦卑到失去自我。」这才是企业发展真正的致胜之道。
对于支付宝的便利,我们早就习以为常,自然也就难以想象,10年以前的支付宝有多么难用。而实际情况是,在2009年,支付宝已成立六年的时间,它的支付成功率也只有60%。
针对这个状况,支付宝团队在2010年,有一次深刻的反省与变革。当时,马云在支付宝团队的年会上,把支付宝的负责人邵晓锋生生给骂哭了,他的原话是:「烂!非常烂!烂到了极点!」
年会之后,彭蕾临危受命,接管支付宝团队,召开了著名的「骆驼大会」。最先要解决的是,就是提高支付成功率。从用户的角度思考,经过一系列的调整,他们很快就推出了「快捷支付」,直接将支付成功率从66%,提高到了95%以上。
从「马云批判会」到「骆驼大会」,一年的时间里,支付宝找回了「初心」,从此把「踏踏实实解决问题」,刻进了支付宝的基因里。不是多么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而是解决实在的问题。这才是支付宝十年来发展壮大的最终奥义。
如果要问一般人对拼多多的印象,大概就是团购、廉价、低端,套一句比较时髦的术语就是「下沉市场」。然而,简单地把拼多多总结成下沉市场,有失偏颇。事实上,不管是起点还是终点,拼多多都不是下沉市场。作为社交场景下的电商,它自有一套完整的商业逻辑。
拼多多的起点是拼好货,做的是垂直类的水果电商。在2015生鲜电商盛行的时候,拼好货有个出色的点是「拼团购」,用户为的是更便宜的拼团价。而团队发现在拼团这件事上,用户往往「拼着拼着就熟了」。
拼多多的崛起,还有个不能忽视的背景是微信。在拼多多上买东西,往往是家人或朋友微信给你链接,你可能点进去就买了。这让购买不再如淘宝一样是主动搜索,而是社交关系下的分享与推荐。
最后是拼多多的「基本盘」白牌厂商。在阿里和京东不断拉拢大牌、进行消费升级的同时,这些有能力、但没有品牌溢价的白牌厂商被抛弃了。而拼多多基于微信平台的社交场景,提升供给与消费之间的确定性,造就了下沉市场的成功。
在拼多多成功的案例里,重点不是「下沉市场」这个标签,而是它看到新场景、新流量,进而连接供给与需求的过程。比起用「下沉」来概括拼多多,其背后的商业逻辑,才是最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
前面提到的大企业,从微信到拼多多,都有各自专注的领域。但美团刚好相反,它的业务多而繁复,近乎没有边界。它是怎么做到如此庞杂,却还如此成功?我们可以从一家公司最常面临的四个问题,来剖析美团的商业算法。
一、启动算法
启动算法,就是怎么找到值得我们做的那件事。在创业早期,多数人都不知道具体该做什么,而王兴的办法是,不断学习与模仿,强迫自己从「看到」到「看懂」再到「看穿」。更科学地做决策,可以避开很多创业风险。
二、学习算法
学习算法,就是决定了要做的事,下一步该怎么干。对创业者来说,创业是不断学习的过程。那怎么快速学习呢?王兴的算法是:在不成熟的市场里,看市场的变化多过看对手的打法。重要的是尊重业务的本质与规律,而不是对手的动作。
三、竞争算法
接着来看看美团如何和对手竞争。王兴的竞争算法很简单:做基本功。他认为该做什么的时候就做什么,做科学的、符合规律的动作,而不是跟着大流走。先关注自身效率的提升,再考虑和别人争夺市场。
四、管理算法
无论是找到值得做的事、快速把事情做对,还是在竞争中胜出,都需要依赖组织实现。所以最后我们来看看,王兴的管理算法。他认为管理组织最重要的,是构建内部员工之间对接的思维和行为的API。而通过思维方式与行为上的对齐,就能建立组织的共识。
综观美团的四大算法,可以看出它不断「以科学和技术追求真理」的本质,这种更科学的商业理念,也许是未来十年企业都该追寻的方向。
这几年今日头条与抖音的兴起,让字节跳动这家公司迅速成为互联网巨头之一。它是如何持续推出成功产品?背后有怎样的方法论?我们可以从产品、技术和文化三个维度来思考。
一、产品
字节跳动做产品的思路,主要有三个方面:个性化推荐、地毯式孵化、低门坎工具。以个性化推荐的底层逻辑,快速在赛道上以差异化的产品做地毯式孵化,并降低工具的使用门坎。
二、技术
在技术方面,字节跳动打造最优秀的团队,来实现最先进的算法技术,并通过中台把技术能力的效用最大化。
三、文化
企业文化是员工达成共识的规则。字节跳动的文化可以被归纳为三点:鼓励体验、倡导透明、高效沟通。以体验来保持对创新产品的敏感度,以OKR制度和飞书来实现内部信息的透明化,以少层级、多共享的方式来达到高效沟通。
通过产品、技术与文化的构建,字节跳动得以快速崛起,并能不断拓展自己的业务边界。这就是独属于字节跳动的核心竞争力。
在过去的10年,我们都有过「薅羊毛」的经历,比如「用一块钱吃过外卖」「用一块钱过打车」。而恰恰是我们的「薅羊毛」,我们薅出了几个互联网巨头,也薅死了很多的创业公司。而这样一段「补贴和烧钱」的过程,就是我们接下来要聊的,关于资本与创业者的故事。
说到出行服务,最早的推动者是周航的易到,是一个网约车出行平台。当时,年轻的滴滴和快的在出租车领域开始「补贴大战」,而周航的判断是,大环境不允许在「专车领域」这样「烧钱」,也就没有跟进。然而,滴滴很快完成一笔高达7亿美金的融资,砸出巨额补贴,在网约车领域顿时有了百倍订单的增长。周航的易到就此出局。他最后总结出「如果是个正常的商业环境,易到的所有做法都没错,只不过易到是在一个非正常的商业环境下。」
滴滴崛起的例子,是近年创业公司的典型打法。传统创业公司的特点是「融资为了赚钱」,但当资本充裕时,这种「非常态」的商业模式,就成了「融资为了烧钱」。用烧钱来快速垄断市场,造成终局。
LinkedIn创始人里德‧霍夫曼在《闪电式扩张》里,就强调「当面对不确定性时,速度比效率更重要。」只有速度够快,才能制造扩张优势,在对手反应过来之前,建立牢不可破的领先地位。
不过,闪电式扩张并不代表已经打赢,更重要的关键是,要形成闪电式扩张的死循环。也就是从原先的牺牲效率、扩大市场,走向提升效率、牺牲市场。在闪电式扩张之后,逐渐回归市场理性,回到传统商业的逻辑之中。
从滴滴的例子中,我们看到它以烧钱的方式,做到了闪电式扩张,而在确立市场领导者的地位后,回归到正常状态,完成了死循环。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创业者要提升对资本的敏感度,学会与资本「共舞」。创业者要能够驾驭资本的节奏,才能在这种闪电扩张中形成最终的闭环。
看完了这些企业的发展故事,以及背后的商业思维。你对哪一个故事或方法论印象最深、最有感觉呢?请留言告诉我吧。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