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防止大V出走,知乎对科学类创作者“下手”了

原创 收藏 评论
举报 2020-01-14


作者 | 语境

编辑 | 石灿

“人在北京,刚下看山。”

知友Havo在知乎问题“参加「致知计划之科学季」荣誉盛典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写下自己的感想。

这是他第三次参加知乎的看下活动,签到后拿到一个小袋子,上面印着Solgan“致敬知识,格物致知”,袋子里还有小惊喜——一个刘看山职人系列盲盒。

「致知计划之科学季」瞄准了极具专业价值和独特性的科研从业人员和科普爱好者,初衷是对这些“宝藏型创作者”进行更大激励,推动平台优质内容持续产出。它由知乎联合国内6家顶级专业科普机构共同发起。

活动从2019年11月1日开始,到12月31日结束。两个月里,有超过5万名科学领域专业创作者参与到活动中来。

1月11日颁奖典礼的女主持人,是知乎心理学领域优秀回答者“暗涌”,也是“致知计划之科学季”的参赛者。顺利完成下午的主持任务后,她在最后颁奖环节上,抱回了“科普征文大赛”和“圆桌奖”两个奖项。

知乎@暗涌跨界主持

 图源:知乎@暗涌

这场知乎“科学家”大聚会,吸引了近500名像“暗涌”一样在知乎热爱分享的创作者到场。他们来自航空、物理、生物、医学、心理学等专业性较强的“硬核”知识领域,在知乎的乐趣就是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去“科普”和“辟谣”。这也是颁奖典礼的两大主题。

知乎上有一个“有味道”的问题,“能不能科学的解释一下屁能传播多远”。

物理学话题的优秀回答者子乾经分析得出,“屁的分子平均初始速度跟子弹差不多,但由于在空气里会受到非常剧烈的扰动,因此我们隔一会儿才能闻到”。但他的分析可不是“闹着玩”,理论依据都来源于热力学和统计力学专业书刊和论文。

科普不仅意味着普及严肃知识,更在于用科普的思维和理论去解释问题。在知乎,除了分享硬核知识点外,创作者们也喜欢用科学解释脑洞大开的问题。

在科学领域的高品牌认可度和强内容影响力,是知乎区别于其他内容社区的一大特点。

“科普到底是什么?我这里给大家科普一下。”

“太空精酿”是知乎航空航天领域的优秀回答者,“科学季”共诞生了9期周榜的榜单,“太空精酿”因持续分享周周榜上有名,可谓是此次活动的传奇。有人说他的创作内容冲突感鲜明,好似上九天揽月饮一壶好酒。

他是知乎科学领域创作者的代表。「如何看待2020年将要发射的长征八号可回收火箭?」「中国空间站和国际空间站的区别在哪?」「2019年航天界有哪些值得被记住的事件和成就?」在这些问题下,他细致的梳理、严谨的解读和准确的表达,获得了数万网友的赞同。

知乎@太空精酿知乎主页

 

作为第一位分享嘉宾,“太空精酿”明确了科普的重要性,他认为科普拥有改变行业、甚至改变世界的力量。

“科普本质上也是被我们的需求而创造的,因为有人读科普,想知道我们的未来在哪里。科普之后,人知道的更多,反而创造了更多需求。”这是一个正循环。

对于知乎上的创作者来说,在平台输出科普内容后,获得其他知友们的反馈和更多互动提问,进而继续科普工作。这也是一个正循环。

如何让知友关注自己的回答,让大众看懂科普内容,也是创作者要思考的问题。

“太空精酿”举了一个例子——如何用简单的方式,让人们接受“西部人民还在吃草,航天有什么用”。

“比如告诉美国人,你一年在哈勃望远镜上花了1.6美元,你为卡西尼号花了0.8美元,但哈勃望远镜为你工作了30年,卡西尼号在土星工作了16年,只要你买一瓶啤酒交的税就够养活这些任务。”

圆桌环节的嘉宾阮光锋也同意科学降维的做法,“有时候科普,得把一些复杂的科学道理得转化成大家生活里面特别贴近的东西,去告诉我们的公众。”

对于许多科学工作者来说,科普过程中最不能忍的就是各种各样的谣言。现实中“被收智商税”的情况层出不穷,如何科学辟谣,也是科普工作的一个重难点。

在这场颁奖典礼上,知乎与「科学辟谣」平台,联合发布了2019年度知乎网友辟谣榜。

2019年8月30日,中国科协、卫生健康委、应急管理部和市场监管总局共同启动了「科学辟谣」平台。知乎作为具有“最高知的用户平台”称号的内容社区,一直将科学领域当作重点运营内容,也正顺应了国家对普及科学技术和辟谣工作的趋势。

辟谣榜公布了量子波动速读开发大脑、 口红用「胭脂虫」尸体做成、痛经克星「布洛芬」可能致死等十大谣言。其中“量子波动速读开发大脑”的辟谣者,就是习惯用“不正经”图文正经科普的“网红”,清华大学在读博士毕导。

知乎2019年度知友辟谣榜


圆桌环节的几位嘉宾也对榜单谣言进行了科学的解释。物理老师陈征经常在网上处理像“牛顿的棺材板按不住了”这类问题。

“遇事不决,量子力学;内容不够、平行宇宙”。他觉得量子的确是这两年被“玩坏”的名词,并预测下一个中招的可能会是“天使粒子”。“谣言钻的是缺少答案时感到恐慌的空子,永远会层出不穷,我们要做的就是用基本的科学思维去打破它。”

在知乎,科普辟谣的道路上并不孤单。不仅有优秀回答者和知友较真纠错,平台还与各种各样的院所、伙伴机构们展开合作。

本次“科学季”也设置了机构奖,颁给了混乱博物馆、星球研究所、果壳、KnowYourself、中国科普博览五个机构账号。

网络技术的兴起和发展,在互联网上、在新媒体环境下做科普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包括中国科普博览在内的许多科学院、研究所,都在推出自己的公众号新媒体平台,把知识包装起来。

“机构科普”为知乎的内容生态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也增加了平台的专业度和权威性。

“科学探索在不断地认知边界,而科普却在科学与大众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知乎联合创始人、CTO李大海告诉观众,为了搭建和维护桥梁,知乎投入了很多算法、产品和运营的资源和力量,让优质专业的内容能获得更多的曝光和流量。

在2019年,知乎对优质专业内容的发现识别量是过去八年的2.5倍,并且分发比例提升15%。

在过去的两个月期间,为全方位加速创作者的成长,知乎提供了10亿流量和80万元奖金,举办了4场「科学创作训练营」和「行业专家面对面」活动。报名总人数达到5.4万,产生优质的回答和文章共计3.7万篇,新增内容的曝光次数达3.64亿 ,获得赞同数超过400万。

知乎的「致知计划」是个长期项目。未来,知乎还将扩大范围,陆续举办「致知计划」之艺术季、文学季等主题活动,激励更多领域的内容创作。

尽管知乎在商业变现这条路上阻碍重重,平台的优质、专业的内容依然是它的核心竞争力。

「致知计划」这个能为创作者谋福利,也让知乎竞争力变强的项目,可能是在知乎9岁之际,送给自己和9年来支持自己的用户,最好的生日礼。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