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小哥的空城逆行

原创 收藏 评论
举报 2020-02-20


这是半佛仙人的第195篇原创


1


那个走回武汉的人,名字叫李丰杰,是一名普通的美团外卖小哥。


他是孝感人,已经在武汉送了几年外卖了,因为工作认真负责,还当上了组长,小组里有二十几个人。


李丰杰第一次听说肺炎的事情,是在去年12月底,那个时候还只有几个似真似假的本地传闻。


但是李丰杰很重视,他的原话是“作为外卖小哥,我们送餐要对顾客负责,对商家负责,对外卖负责”,外卖小哥的健康确实是很要命的问题。


从那个时候起,他就要求组里的每一个人都必须佩戴口罩上班。


当时口罩还没有那么难买到。


到了临近春节的时候,口罩已经需要排队买了,还不一定能买到。还好他的领导出面,安排了他们这些基层外卖小哥去指定地方领口罩,基本的防护设备才没有出现问题。


那段时间事情的重要性在提高——李丰杰路过药店的时候,几次看到很多人堵在药店门口,有些小区也逐渐不让进人了。


意识到事情不对以后,开始有人提前回家,从1月12日到1月19日,李丰杰他们组里的人走掉了大半。


李丰杰是96年的,17年前的时候他才7岁,给他留下的印象其实不深。


但肺炎从传闻到对生活造成影响,他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2003年。


这可能是属于一代人的共同记忆。


李丰杰是在腊月二十九那天回孝感的,他先去了长途客运站,但是客车已经停运了,他就搭了表哥的便车。


他计划得很紧凑,陪父母过完年三十,初一就赶回武汉上班。没想到他刚到孝感,当天晚上武汉的高速路口和国道就都被封了。


他回不去了。


知道李丰杰回不了武汉以后,他父母反倒松了一口气,劝他在家安心呆着,工作有别人做,不缺他一个人。


后来李丰杰回想起来,其实是有预兆的,先是长途客车停运,再是下高速的时候有工作人员给量体温,只是那个时候没有留意这些细节。


在家里的时候,李丰杰抱着手机到处看和武汉有关的新闻,疫情变成了数字,第一次具体地展现在了他的脑海里。


新闻上说,全国各地都来了支援队,这让被困在家里的李丰杰心里又感动又着急。


他着急的是两件事情。


第一是医院里的医生护士肯定都忙得不可开交,他作为一个外卖小哥,应该及时给他们送上热餐。


第二是疫情这么紧急,他组里还有十多个队员在武汉上班,他作为组长,应该和他们一起抵御疫情。


归根结底,他觉得自己必须得回武汉,就算客车停了,高速封了,他也得回去。


没有车,他还有两只脚。


说服了父母以后,李丰杰就踏上了走回武汉的路。


正月初一,他早早起床,吃过早餐就出发了,身上只带了手机和一瓶水,路上没有任何吃的。


从孝感走到武汉要走十小时,五十公里,如果一切顺利,他还能在武汉吃到晚饭。


启程的时候刚刚早上七点,天还蒙蒙亮着,他一个人走在国道上。


刚开始的时候道路两旁都是空空的稻田,极远处才能看到村庄。再往前走,就连村庄也看不到了,目光所及之处,没有任何人造的建筑。


有一长段路完全看不到一个人,因为封路的原因,也没有过往的车辆。


李丰杰心里想,怎么这段路一个人都没有,想着想着,忽然发现自己的两条腿其实已经麻木得不行了,但他也不愿意停下来休息,一方面是要赶在天黑前进武汉,一方面是他怕自己一停下来,就没力气再往前走了。


他在路上遇到过几个人,都戴着口罩,行色匆匆,有离开武汉方向的,也有往武汉去的方向的,李丰杰不知道他们是什么人,但也没有兴趣叫住他们攀谈。


走到后面,有些路被土堆隔断了,他就从土堆上爬过去。


前半段路李丰杰一直顺着国道走,后面为了节约时间,他开始在田间穿梭。其实他对步行去武汉的路也不熟悉,只知道一个方向,他就朝着那个方向,哪里能走就走哪里,绕了不少冤枉路。


但他一次都没停下来过。



走到武汉边上的时候,他找到了一座桥,过了桥就是武汉。但桥也被土堆堵住了,而且还设了卡,有个大叔戴着口罩,坐在一个小板凳上,在桥边守着,身旁还有一架很大的推土机。


过卡的时候,大叔让他量体温,登记身份证,李丰杰都一一照办了,离开的时候那个大叔和他说,你现在能进去,但进去了武汉可就不能出来了。


李丰杰说没事。


最后到洪山区南湖的时候,已经是下午六点半了,他给自己煮了一碗面条,算是对十几个小时辛苦的犒劳。


回到武汉后的第三天,李丰杰就开始继续接单了,此时他的小组里只剩下了七个人。


他给小区送,也给医院送,一切好像和平时没什么区别,只有空空荡荡的大街让他很不习惯。


李丰杰很想念那个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的武汉。


他在大年初一走了五十公里,也不过是为了能够陪在武汉身边,等待那个平常的,但又充满人间烟火的武汉城。


早日回家。


2


2003年,大家也是不出门,一天中的绝大部分时间,藏在“家”这个与世隔绝的碉堡里。


家里虽然安全,但每个人也都成为了一座座无法与外界交换物资的“孤岛”。


很多人因此尝试起了便利的网购,电商时代自此而始。


而在十七年后,时代的主角已经换成了移动互联网,但技术仍然是抵御疫情,解决我们生活需求的重要途径。


同样是大家待在家里,这一次连结孤岛的,是外卖小哥们。


很多像李丰杰一样的外卖小哥,选择了留在疫区,甚至是主动返回疫区。


他们的努力,同样是守护无数普通人正常生活的力量之一。


从大年初一开始,很多人就在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起初还好,然而到了快过完年的那段时间里,在家坚守的日子变得难熬起来。


在家里储备的生活用品逐渐见底,味蕾开始想念奶茶和火锅的时候,很多人才清晰地意识到,现在自己所处的已经不再是往日平常的生活之中。


这段时间里,美团的外卖小哥黄立志一直在为武汉万松园周边片区配送,他代买的感冒药,咳嗽水,口罩和医用酒精,是很多存货不足的家庭安心感的来源。


而他送来的水果和蔬菜,乃至超市里的各种吃食,则让那些暂时无法出门的人,在异样的生活方式里,感受到了熟悉的生活的气息。


黄立志所在的片区还有20多名外卖小哥,只有平时的三分之一,现在这个片区每天的订单量是140单左右,来自各种小区,买的大多是水果。


万松园是汉口最繁华的片区之一,但黄立志每天在街道上送餐,看到的仍然只有同事们的身影。大家一身明黄色的制服,隔得老远就能看见。


黄立志是94年出生的,土生土长的武汉人,但仍然留在他那个美团外卖站点的外卖小哥们,其实还有很多来自五湖四海。


他的两个队友是河南人,一个来自山东,春节期间四个人一起值班,一起给片区的居民配送,此时此刻他们都是武汉人。


还有黄立志的站长,高速封了以后,他是从黄陂骑电瓶车骑回来的。本来都已经在家歇着了,不放心他们在疫情下的安危,非要回来陪他们,在寒风里骑了五个小时才回到武汉。


黄立志不光是给居民们带来了和外界的联系,也在为外界的人带去和医护人员们的联系。


大年初二那天,黄立志接到一个特殊的订单,是一个果篮,要送给协和的护士。



不是送给具体的某个人,实际上派单的用户很可能也不认识协和的哪位护士,他是要送给整个护士站。


按照美团的无接触配送的要求,黄立志把果篮送到了医院门口,医护们会来自取。


而从那天以后,这样的订单每天都会有,绝大部分时候,这些都是来自其他城市的某个陌生人的善意,这些城市或许在武汉的千里之外,但黄立志负责把他们的心情传递到医护们手中。


42岁的曹新志也是一名美团的外卖小哥,和偶尔给医院送单的黄立志不同,他几乎每天都在往各家医院跑,因为他参加了美团免费给医护人员送餐的队伍。


曹新志是河南信阳人,他亲哥是村干部,和新闻上河南的那些硬核村干部一样,他哥也很注重防控工作。


曹新志觉得自己给医护人员送餐,不只是工作,更像是战士,也是防控工作的一部分,他哥应该会支持他。但是思来想去,曹新志还是没敢让家里人知道他在给医院送餐。


就算美团给每个队员都配备了防护服,他每天都穿着严严实实的防护服送餐,曹新志也知道,亲人们还是会担心他的安危。


其实他自己心里说完全不害怕,也是假的。


但有的事情,怕也要去做。


这些天来,他给江西援汉医疗队,河南援汉医疗队,还有广东援汉医疗队都送了水果,来来回回送了两吨多。


还有饭菜,点心,茶,曹新志什么都送,每次看到来取餐的医生护士们疲惫的样子,他都觉得又心疼又感动。


所以除了工作分内的事情,曹新志总想着多帮他们做些什么。


有一次他给一个医院的护士长送馄饨,当时天气特别冷,护士长身上的衣服却被汗打得湿透了,脸上还在冒出汗来,整个人看起来非常憔悴。


曹新志就和她说,要是还下班不方便可以给他打电话,他免费接送。


还有一次他帮一家医院送饮品,两个品种,每种150份,那就是三百份。本来一般都是一次送完,但曹新志觉得等店家把三百份做完,前面做的肯定都凉透了,就分了几趟送。


他说自己多跑点路没什么,主要是想让医生们有口热的。


送到以后,有个医生非要给他鞠躬,曹新志连忙躲开,说千万别这样,我受不住。


医生觉得曹新志辛苦,曹新志觉得医生更辛苦,互相心疼。


温暖这种东西,说起来很玄,其实到最后,也就是“互相心疼”这四个字。


3


这些给医疗队送餐的美团外卖小哥,也会顺便送一下医院附近的普通单子。


这些单子其实风险并不大,因为一般都是送到门口,或者送到规定的消毒区,然后用户会来自取,全程都没有面对面的接触。


有个叫彭子龙的外卖小哥就经常送医院的单,他是水果湖片区的站长,现在送的也大多是水果。


有一天,他接到一个送到医院的水果订单,但是送到医院门口以后,他才发现这个订单很特殊,因为顾客出不来。


电话沟通的时候,顾客问彭子龙能不能送进病房,因为她出不来。


彭子龙猜测她可能是一位住院的病人,被医院隔离起来了。


他很无奈地给顾客解释,按规定他们是不能进去医院的,更别说病房了,而且这样做风险也很大。


顾客沉默了很久,很遗憾地说,不行的话,那只能退掉了。


彭子龙挂掉电话以后难过了很久,他觉得那位顾客一定很想吃水果,但是他一点也帮不上忙。


自从他开始给医院送餐以后,这样的事情就经常发生。彭子龙本来不是那么敏感的人,但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就连他也有些多愁善感起来。


美团的外卖小哥们在疫情下充当了连结人们与外界的作用,但这种连结也并不是万能的。


某些时候,他们只能远远遥望着孤岛,感同身受那份在汪洋中的孤独。



4


在陕西人陈静看来,这些美团的外卖小哥们都很通情达理。


陈静今年32岁,是真功夫汉口火车站店的副经理,她今年春节没有回家,一直在为武汉封城以后,在家的外地务工者提供饮食。


还有医院的医护人员,从1月26号开始,她和店里的同事,外卖小哥们合作,每天要免费给医院的医护人员供应1000份午餐和晚餐。


疫情期间,卫生安全问题再小心也不为过,陈静安排店里的员工每天穿防护服上班,口罩四个小时一换,只要出一次门,进店的时候就要全身消毒。


如果有人没消毒就进来了,就要给店里整体消一次毒。


定这个规矩的第一天,来取餐的美团外卖小哥不知道情况,走进了餐厅取餐,陈静说外人不能进来,不然整个餐厅都要消毒,从那天起再有美团小哥过来,他们就在外面敲玻璃提示,再从窗口交接。


外卖小哥们一开始是开摩托车过来,后来发现餐量大,摩托车要跑好多趟,太耽误时间,美团就安排了汽车过来取餐。


这家真功夫同时供应了武汉第一医院,第十医院,汉口医院,肺科医院,还有金银潭医院等多家医院医护人员的午餐和晚餐,工作量是平时的四倍,做餐速度自然比不上平时。



加上来回消毒的手续繁杂,员工经常担心打包打不完,外卖小哥们更担心超过配送时间。


但是没有人抱怨,大家都知道,在这个特殊时期,所有人必须要互相体谅。


陈静在武汉的这段时间,她在陕西的家人一直为她提心吊胆,有一回她女儿给她打电话,刚好在接其他电话,就没打进来,结果她女儿被吓哭了。


其实陈静自己心里也没底,只能把消毒和卫生工作尽量做好。


可是每次看到美团的外卖小哥们接过一箱箱的餐食,往医院送去,她都会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受。后来陈静就把消毒工作做得更认真了,但心里反倒没那么慌了。


她知道,外卖小哥们每天在外面送餐,还要经常送去医院,面临的风险比她要大得多。


但大家这么努力,就是为了让医护人员能够安心工作,把武汉的这场病赶快治好,让大家能够重新回到正常的生活里。


5


人毕竟是社会性生物,无论是情感还是物质需求,都只有在人群中才能得到充分的满足。


这段时间里,疫情阻隔了人与人之间的物理交流,每个人都仿佛成为了一座孤岛。


那些穿行在空荡荡的街头的外卖小哥,他们便是孤岛之间的桥梁。


他们也是普通人,会在等餐的时候无聊到荡秋千,也会因为制服上多出的一对袋鼠耳朵上热搜。



在疫情面前,很多普通人身上又显得那么不普通。


镇江的外卖小哥连夜凑了一箱药物捐给武汉,莆田的外卖小哥捐出了1000多个口罩,还有更多的外卖小哥,他们默默在自己岗位上工作着,把带着烟火气息的饭菜,及时送到每一个需要被温暖的人手里。


这些故事都是普通人的故事,描绘的也是一个个普通人的群像,但普通人的故事,其实也就是时代的故事。


大多数都是普通人,研究不出疫苗,调配不到大量的物资,但即使身为普通人,我们依然会拼命付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可能不多,但已经是我们的全部。


因为没有人会永远是一座孤岛,因为善良是每一个普通人永恒的底色。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