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你的「心流体验」,尽可能避免平庸过一生

举报 2016-07-10

illustratedscience
题图来源:illustratedscience

来源: 派妮(微信号:pennystudy)
作者:派妮
原标题《如何避免平庸过一生》
本文经作者授权发布,转载请联络原作者

余秋雨在《中国文脉》里写过,在中国文化史上,让人佩服的人很多,让人感动的人却很少。而司马迁是中国文化史上第一号让他感动的人物。

对,就是那个写《史记》的司马迁。

司马迁在出事之前,是一个意气风发的有为青年。37岁那年,仅仅因为在汉武帝面前为一个叫李陵的将军说了几句好话,他被处以极刑。当时司马迁有两种选择,要么选择死,要么选择接受宫刑。

在那个开拓疆土、征战杀伐的年代,人们对死亡看得比较随便,对尊严反而看得比较重。一般人遭受这样的侮辱,都会选择舍生取义,从容赴死。然而,司马迁却决定活下来,顶着奇耻大辱活下来。

在司马迁看来,因一时欺辱而爽然求死虽易,却似九牛失却一毛,实在不值一提。相比之下,只有做了一些有价值的事情之后再死,才大不一样。后来就有了他说的那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随后,他用了九年的时间,来完成《史记》。

设身处地想想,身受“乡党所笑,污辱先人”的欺辱时刻萦绕心头,前途茫茫,当时的他不知道这本书会留名青史,甚至不知道这本书能否被完整保存下来。那为什么还要忍辱偷生去写?

因为他觉得有价值,他觉得能从中收获成就感。

他专心致志去写,以自己最大的能力和姿态去写,不问结果不问功名去写。

这样一个人,当然令人感动。


1

感动之余,让我们收起情绪的波澜,用理性的思维来分析一下。

“为什么一个人可以在如此艰难困苦的环境下,浑然忘我、全身投入到一件事情中?”

在西方,有一个积极心理学的领军人物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他提出了“心流”的概念:当人心中有个目标,又有足够的能力时,他与目标之间的距离会在自己可见的范围内,他心中就会形成一种叫做“挑战”的力量,使个人的行动与环境的反馈之间形成“立即明晰”的互动,个人意识的注意力被即时反馈攫住,而环境也逼迫着个人意识作出回应,就像兵乓球高手相互对打,小球成为两人之间意识流动的媒介。这时的状态,称之为“心流”(flow)。


心流是一个人完全沉浸在某种活动当中,无视其他事物存在的状态。这种体验本身带来的莫大成就感,使人愿意付出巨大的代价。

在写作《史记》的那九年时间中,司马迁应该就是时刻处在这样的心流体验当中。

如果把司马迁这种时间跨度长的体验称之为“大心流”的话,那么在我们现代日常的生活中,“小心流”的体验人人都会有,只是有时候你可能没有注意到。就比如像这种体验,“注意力完全集中,心中没有任何杂念,什么也不想,只是专心做一件事,全部活力畅流无阻,你会觉得自己跟所做的事情是融为一体的。”

通俗来讲,心流体验就是你面临一个挑战性的目标,而且这个挑战是你的能力可以达到的,而你又能够全身心投入其中来完成这样一次行动的过程体验。

有人会问,打游戏也算一种心流体验吗?判断心流体验还有一种办法,就是当你经历完这个体验过后,是空虚还是感到充实。真正的心流体验是在你完成了一项挑战后,你会从内心感到愉悦与快乐,充实与满足;而“伪心流体验”则会让你在体验过高潮后感到空虚与失落,就如同吸食毒品后那种麻木与空幻一样。

我对此深有体会。手机和kindle是我每天必带的两件电子产品,在乘地铁、公交、火车时,会有大量的碎片化时间。有时候,我会利用碎片化时间不停玩手机,刷微信刷微博刷淘宝;有时候,我也会利用碎片化时间打开kindle,看几页书。两者在过程中体验都差不多,但是体验结束后感觉却迥然。刷完手机,一脸茫然与空虚;看完kindle的书,尤其是书中内容正好能引起我共鸣或思考时,那种愉悦的感觉会回绕在心头好长一会儿。


2

一般人认为,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莫过于心无牵挂、完全放松的时候,其实不然。虽然这些时候我们能体会到快乐,但最愉悦的时刻通常出现一个人为了某项艰巨的任务而辛苦付出,把体能与智力都发挥到极致的时候。

这样的心流体验在生命中出现的越多,越能感到快乐。与此同时,日积月累的心流体验会汇集成一种掌控感——能够自行决定生命内涵的掌控感,这种感觉就是一般人认为的一生中最为愉快的时光。


心流体验之所以能产生这种愉悦、快乐与幸福,是因为它能够让一个人的内心意识处于和谐有序的状态,当事人可以心甘情愿、纯粹无私地去做一件事,不掺杂任何其他企求。

现在很多商业成功人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常说自己做的事情并不是为了追求金钱或权位,而是在追求做这件事的意义或者享受做这件事的乐趣。这倒不是他们成功之后的惺惺作态,而是他们的确在创造着并享受着自己的心流。

与心流体验所造成的“内心和谐有序”相反的一种状态,是内心的失序。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给这种状态也起了一个心理学专用术语:“精神熵”(psychic entropy)。这种状态指的是外部的信息跟我们内心的意图发生冲突,或者使得我们分心,无法为实现内心的意图而努力。内心的失序,表现出来的症状有痛苦、恐惧、愤怒、焦虑、迷茫、彷徨等,基本上它是一种对生存的恐惧,一种生命没有意义、不值得继续的感觉。


现代社会,焦虑普遍成了一种病。二十多岁的人,没有过多阅历,不知道未来的方向在哪里,迷茫而又焦虑;三十多岁的人,经历了几年社会摸爬滚打,完成了一些人生大事,一回头却发现离当初自己的梦想越来越远,年龄又催人老,还是焦虑;到了四十几岁的人身上,事业、家庭、生活基本定型,社会却变化得越来越快,新的知识新的行业不断涌现,突然开始怀疑自我的存在价值,突然开始害怕被这个社会边缘化甚至淘汰,又是焦虑。

一个人一旦焦虑了,那么他的内心肯定是处于失序状态。出现这种状态,往往有两个原因,第一个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就是不知道能够引起心流体验的“挑战目标”在哪里;第二个则是自己想要的东西太大或者太多,而自己的能力又不足以实现那么大那么多的欲望,当挑战与能力不能形成一个“良性互动”时,内心一片混沌失序,你难免会迷茫、焦虑。


3

人,的确是生而无意义的。

毛姆曾在自传体小说《人生的枷锁》里说过,“人生是毫无意义的,这其实就是人生最大的意义。”但是在这本书中还有另外一个经典桥段,那就是主人公菲利普在巴黎学习艺术期间,遇到了一位落魄的作家克朗肖,他对菲利普说,“人生的意义就像那块挂在墙上华丽的波斯地毯,答案得由你自己找出来,否则就不能成其为答案。”

也就是说,人生是毫无意义的,但你必须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意义。

如何找到自己的生命意义?化整个生命为统一的一个心流体验,从混沌中创造内心和谐的秩序,就如司马迁一样。

“如果一个人决心完成一个困难的目标,所有其他目标都是为这个大目标而存在,他就会投入所有的精神能量,培养实现这一目标所需的技巧,那么所有的行动与感受就会形成蔚为和谐的整体,人生各个不同的部分也会契合无间。不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每种活动都深具意义。在这种情形下,一个人的生命就有了意义。”


钱穆老先生在《人生十论》里也提到过,人追求的目标愈鲜明,追求的意志愈坚定,则人生则愈带有一种充实与强力之感。

道理简单易懂,但在实际生活中,找寻目标与方向的过程却非常困难,以至于如你如我绝多数人终其一生都没有明了自己生命有何意义。

哈佛大学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关于目标对人生影响的跟踪调查。调查的对象是一群智力、学历、环境等条件差不多的年轻人。这群人中,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3%的人有清晰且长期的目标。

25年后,他们的状况及分布现象十分有意思:那些3%有清晰且长期目标的人,25年来他们都朝着同一方向不懈地努力,他们几乎都成了社会各界的顶尖成功人士,他们中不乏白手创业者、行业领袖、社会精英。那些10%有清晰短期目标者,大都在社会的中上层。他们的目标不断被达成,状态稳步上升,成为各行各业的不可或缺的专业人士。

而那些占60%的模糊目标者,几乎都在社会的中下层面,他们能安稳地工作,但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剩下的27%是那些这么多年来都没有目标的人群,他们几乎都在社会的最底层。他们都过得不如意,常常失业,靠社会救济,并且常常都在抱怨他人、抱怨社会、抱怨世界。

你是想成为那占绝大多数的60%甚至是27%呢,还是想成为那有着清晰目标的10%甚至是3%?

没有人会挺身而出告诉我们,这就是值得你一生投入的目标和方向。每个人都必须发掘自己的终极目标,通过尝试和犯错,通过努力和学习,经历一段漫长的时期,才能从纷乱中理出头绪,挑出一个能带给我们行动方向感的那一个。

如果一个人连自己想要的是什么都懒得去研究,都需要不停求助于外界时,那他就不会静心倾听自己的感觉,也就不可能形成对自己所渴望之目标有意义的行动。

在管理学上,美国的一位管理学家伊查克·爱迪思(Ichak Adizes)创立了“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他将企业的生命周期变化规律设为12年一个周期,在这一个长循环的周期里,又分为四个不同的小周期,每个周期3年。这个对于我们设立自己的人生目标或许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我们很少有人在年轻时候就树立一生的志向,如果找不到长期的目标,那么我们可以试着把我们的人生也以12年为一个周期,找一个未来10-12年来可以奋斗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又把时间切割成四个“三年”,每一个三年都有一个短期而有清晰的目标。在这个不断追寻目标过程中,我们会成长会思考,也会不停对目标进行修正,直到我们找到我们真正想要为之付出一生的大方向。


4

能够找到一个目标和方向已经非常不容易了,但这还远远不够。我们还需要实干。一个人制定了目标后,最重要的事情是有没有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努力,从而不让自己的精力消散或者浪费掉。英国浪漫诗人布莱克曾说,心中有欲望却不付诸行动的人是在毒害自己。

能帮助我们实现目标的,另外至关重要的一点是专注。尤其是在当下的中国,欲望与诱惑太多。与过去的时代相比,我们每个人自由选择的权利大大增加,选择机会一多,不可避免就带来方向的摇摆不定,方向不定,决心去干的劲头就会受到影响,决心不足,你的目标自然也就贬值了。

“我们的灵魂骚动不已,正是被无限的机会和臻至完美的可能性开放所赐。”

伴着外界的影响以及自身能力的成长,我们为自己设立互相矛盾的目标会越多,不能协调的行动机会也越来越多,内心开始分散,难以分配,“精神熵”的现象不停出现。应付这种情况唯一的方法,就是挑出最基本的目标,把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剔除,并为挑出来的那些目标排定先后次序。

方向、实干、专注,会让你重建内心和谐的秩序,让生命变成天衣无缝的心流体验。我们并不能保证这样的人生一定会成功,但这样的人生一定不会是一个平庸的人生。因为活着的每一刻都饶有意义,而且乐趣无穷。


- END - 

每个人都是本故事书,每个故事都值得点赞。
派妮(微信号:pennystudy)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数英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全部评论(1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