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写美食文案的时候,我们在写些什么?
民以食为天。
食物我们天天都见,写起来说容易也容易,类似什么外酥里嫩,鲜美可口,每个人都可以信手拈来说几个,但是想要写的出彩,让人马上就想下单购买,却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在我看来,美食文案除了要写出好吃,还要为什么好吃?到底有多好吃?这三个方面写得丰满了,别人看了之后才会有饥肠辘辘流口水,想要马上购买的冲动。
带着例子来说说我的理解。
首先,激发想吃的欲望
很多人看文案的时候并没有要吃的准备,也许只是在上下班的路上无聊随便点点,或者睡觉之前习惯性地看看手机,文案的第一步当然要先激发想吃的冲动。最常见的方法就是描述吃的场景,把他带入进去。
这个场景可以是食物带来的直接的视觉冲击:
举个栗子:
9月,正是猕猴桃成熟的季节。这个时候的猕猴桃,丰沛多汁,酸甜可口。拿刀切对半切,勺子一kuai,还没送到嘴里,口水就流出来了。
也可以是食用时的心里感受、氛围,激起回忆共鸣:
举个栗子:
说起火锅,那可是冬天的续命工具呀。夜晚刺骨强硬的寒风吹来,坐在屋子里和三五好友喝着啤酒涮着鲜切的牛羊肉,吃着腊八蒜,那叫一个享受。
看到这里,嘴巴里是不是已经分泌出了吃货的口水?如果再配合有诱惑力的图片或者GIF动图,哈达子都要流出来了。接下来就尽情介绍你的产品有多好吃吧!
其次,为什么好吃?
很多食物图片看起来都差不多,但是怎么证明你比别家的更好?
1、产地好
对于食品来说,产地的优势一般表现为自然条件的优越性。
如果你能具体写出到底好在哪里,比如说光照、水分、气候、温度,土壤条件等,绝对好过简单一句“××产品的优质产地”。
比如银鳕鱼的产地,我是这么写的:
南纬85°,东经175°,南冰洋罗斯海,
地球上最后一块未被污染的洁净海域,常年冰层覆盖,所见之处皆是雪白,
2200英尺之下的极寒深海,有“海中白金”之称的银鳕鱼日渐肥硕,
极端的气候环境隔绝了人类,也成了海洋生物的天堂。
丰盛的饵料让银鳕鱼一辈子吃喝不愁,
零下20°的冰冷海水使之体内的营养充分集聚以对抗寒冷,
凝脂般雪白的鱼肉正是它独特身份的象征。
2、原料好
原料的好可以是饲养方式的不同:饲料,饲养周期,养育方式等。
举个栗子:
乌金猪,是云南特有的稀有猪种,也是中国高原系统唯一自由放养驯化的猪种,它们吃着蔬菜,喝着300米深的地下饮用水源,自由驰骋在高原生态牧场。不同于市面上一个月增肥40斤,4个月出栏的杂交猪,乌金猪的喂养周期至少12个月,最终,只有健康、肥瘦适宜的猪,才有机会成为火腿。
也可以是挑选标准的高要求:这里经常会用数字来表明筛选过程的“残酷”。
或者说“身份”的与众不同,类似人民大会堂国国宴用油,G20峰会指定供应商等:
3、加工工艺好
前两年有一个烂大街的词语:匠心。
匠心绝对不是两个空洞的文字就可以让人信服,而是要通过细节和标准,让消费者感受到这份“诚意”。
举个栗子:
不用怀疑,在地下10公尺的恒温地窖,
就是爱酒人的天堂,无数饱满多汁的葡萄,
经过榨汁,去梗,提纯,过滤的多重工序之后,
才有资格在古朴昂贵的橡木桶里,脱胎换骨
发酵、酝酿,在这漫长的等待中,他们都坚信着地窖入口镌刻的格言:
没经过地窖,就到不了天堂。
——长城葡萄酒
加工的过程不是文案拍脑袋,一定要和产品部门好好聊聊,不要直接去问,我们的产品是怎么做成的?
我们可以试着去了解:加工中有多少道工艺?每一道工艺的加工标准是什么?需要多长时间的等待?有没有什么关键性的步骤或者新工艺?为什么要这样做,优势是什么?尽可能去提炼深挖更多有价值的内容,如果有可能最好去工厂目睹每一个过程,积累更多可加工的素材。
某雪花酥文案
最后,到底有多好吃?
1、放大感官
再多的形容词都不如直接把东西放到他面前,让他尝上一口来得实在。
当食物呈现在眼前的时候,我们眼睛里看到了什么?鼻子闻到了什么?摸一下感觉到了什么?尝一口是什么味道?耳朵里听到了什么?身体和心里有什么感受?
成品的咸蛋黄酱色泽金红油亮,带着流沙的质感(视觉),舀一勺拌在刚出锅的白米饭里,咸蛋黄的香气便随着米香四溢开来(嗅觉);大口放进嘴里,唇齿间都弥漫着浓厚的咸蛋黄香,且丝毫没有腥味(味觉);咸香的风味令人不能自己,只恨为何没有再多蒸出一碗饭来(感觉)。——下厨房
喉结蠕动的同时,阻滞的气血开始融化、流动。我不由将四肢伸展开来,以便让口腔的愉悦尽快蔓延到整个身体的每一个末梢——现在,才算是真的到家了(感觉)。——陈晓卿《人间至味》
2、描述吃的过程(动作)
当你准备把食物放进嘴巴的那一刻,一场好戏就开始了。
千万别吝啬多花点笔墨描述这1分钟甚至几十秒的过程,非常考验人在美食面前的定力。
这一点我们要和梁实秋先生好好学学。
把蛋放在饼上,卷起来,竖立之,双手扶着,张开大嘴,左一口右一口,中间再一口,那简直是无与伦比的一顿丰盛大餐。——梁实秋《烙饼》
取食的时候要眼明手快,抓住包子的皱榴处猛然提起,包子皮骤然下坠,像是被婴儿吮瘪了的乳房一样,趁包子没有破裂赶快放进自己的碟中,轻轻咬破包子皮,把其中的汤汁吸饮下肚,然后再吃包子的空皮。——梁实秋《汤包》
除了吃的过程,也可以描写吃之后的“狼藉”场面:风卷残云地消灭的一干二净,一边舔盘一边意犹未尽。
3、善用动词和拟声词
无论是食材的烹饪加工过程还是食用过程,配合动词和拟声词的画面感更强,也更能激发人的食欲,让人恨不得马上吃上一口。
只要一提起咸鸭蛋,许多人就会情不自禁地吞下一口口水。敲开蛋壳,在白嫩的蛋清上找准地方,用筷子轻轻一戳,噗哧一下,彤红的鸭蛋油就顺势流了出来;轻轻掰开,鸭蛋黄一览无遗,色泽金黄,还泛着晶莹的油光,惹的人食欲大开!——下厨房
敲、戳、流、掰,噗嗤一下;看完之后,就问你是不是马上蠢蠢欲动?!
4、告诉他怎么吃
吃谁不会,还要人教?
这里的教当然不是告诉别人一句简单的废话,而是提出一个关键的步骤,来表达品牌的对于“吃”专业度,增加消费者对品牌或者产品的记忆点。
比如说新的吃法:
扭一扭,泡一泡。——奥利奥
或者是吃之前的细节:
喝之前摇一摇。——果粒橙
又或者是不为人知的正宗吃法:
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汪曾祺《端午的鸭蛋》
5、讲故事
故事的优势在于不仅容易记住,还可以口口相传,增加相关的话题和谈资,一举两得。
如果能有一个故事来说明这种食物有多好吃,那再好不过了。
一日傍晚,大风雪,老头子缩头缩脑偎在小煤炉子取暖,他儿子下班回家,顺路市得四只鸭梨,以一只奉其父。父得梨大喜,当即啃了半只,随后就披衣戴帽,拿着一只小碗,冲出门外,在风雨交加中不见了人影。他儿子只听得大门哐啷一声响,迫已无及。越一小时,老头子托着小碗回来了,原来他是要吃榅桲拌梨丝!——梁实秋《馋》
这老头子吃剩半个梨,突然想起此味,乃不惜于风雪之中奔走一小时,你说好吃不好吃?
数英用户原创,转载请遵循规范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全部评论(1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