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品牌应用定位理论时的常见误区

举报 2020-04-16

餐饮品牌应用定位理论时的常见误区

我们也曾有客户伙伴因过于迷信咨询公司定的位,主导改变了策略航向;也有客户伙伴在服务过程中,较为主观和感性,硬是加入了许多和品牌心智定位互斥的动作。

在我们服务餐饮品牌的这些年,品牌主们常见的定位误区大概有以下几种:


一、心智定位只有物理价值

我们的一个客户伙伴,复合客群正餐场景,硬是要将原本敲定的心智占位(产品价值+场景概念),变成了单一的食材卖点定位。

抽掉创意概念后,整个品牌包装突然被架空,所有内容被迫拿掉,品牌沟通无力地缩减成了一句句产品卖点大字报。

其在店用餐时长1-3个小时,本身是有充分的体验时间和品牌沟通维度的,最终落入单一、片面和程式化的表达让人惋惜。(而且它还是一个发展了八年的老品牌,从餐饮品牌生长周期来说,早已跨过了只谈功能的导入期,进入了需要为品牌注入感情的阶段。)

随着餐饮行业的飞速发展,餐饮的物理产品含义早就拓宽了,由单一的菜品,延伸到了菜品、服务、环境等综合的物理属性体验。上一篇也说到,如今的产品已经不止于物理形态,品牌心智定位当然不是只有物理价值

比如原来用定位理论解释不了的跨品类战略,将产品的概念转变一下,就通了。苹果可以卖手机、电脑、手表,甚至还在研发车,因为它定位不是高科技电子产品,而是“think different”;无印良品卖牙刷、护肤品、桌子、大衣……它定位的是“没有商标与优质”,不是好的生活用品。

产品核心价值和品牌心智定位其实是完全可以分开的。特劳特的定位和科特勒的定位本身就有所不同。有定位派延伸出来的“双定位”或“左右脑定位”战略就是把物理价值和心智价值分开来定位。但许多人在实践的时候,将两者分得太开,也有些削足适履了。

好的心智定位应该是物理价值的延伸,两者之间最好有所关联、相互依凭,降低消费者的认知和记忆成本。心智定位究竟定个什么维度,跟产品、场景、人群、竞品市场和你自身情况都息息相关。

一个快餐去讲生活方式,太大太空兜不住,不如“两个鸡蛋一张饼”来得真诚直接;一个休闲餐,客人聚会约会时的选择,定位“活鸡现杀”,将产品卖点作为了唯一入口,不但关上了非品类选择的门,也让品牌干瘪(没话讲)或空洞(乱讲/人云亦云)。因此定位因需而设,因势而定,不能一概而论。

餐饮品牌应用定位理论时的常见误区


二、不是品类前三就开创新品类

定位理论说“占领消费者心智最好的方法是成为品类第一,至少也要是前三名。

如果不是就去聚焦一个新的细分领域,或开创一个新品类。”这个论点是有点“毒”的,催生了一大批迷信“品类区隔”“概念区隔”的企业和咨询公司。

定位理论原先的“心智认知”概念更像是“脑”智认知。特劳特说“人类心智如同计算机的存储器”。可惜人类不是计算机,不能机械性地记住所有输入过的指令。多数人没法区分“AAB”和“AAAB”,多数人也没法记住你是“小叶酸菜鲈鱼”还是“藤椒酸菜鲟鱼”,他们讨论的还是“那家酸菜鱼好不好吃”。

“品类”角度下的市场,“品类——亚品类——产品细分”是最基本的逻辑链。比如大品类鱼,亚品类有烤鱼、水煮鱼、酸菜鱼,细分那就多了,品类定义可以写到门头都放不下。细分(新)品类的意义在于这个细分(新)市场能不能支撑你的生存,能支撑你就是发现蓝海、竞争升维,不能就是自欺欺人、圈地自嗨。

生造品类概念的根源还是在于把消费者当做单纯的接受者,其本性是盲目而自大的。消费者已然强势,而且相互之间有影响力,这种自上而下的概念灌输显然不适用,消费者的认知和感知才是重中之重。

我们最近的一个项目,产品有绝对的技术壁垒,但是很难用一句话去概况这种技术和产品价值。如果按品类战略,我们可以生造一个品类概念,建立绝对的区隔。但是基于其消费短、频、快,生造概念,容易增加认知成本,造成消费者理解困难。

因此这个项目策略的重点不是面对竞品去“隔”,而是围绕消费者去“围”合认知区。我们最终选择了借用消费者熟知的一个场景去做比附,把复杂的产品价值翻译成了一种熟悉的感觉。

另外,前面说到在消费主义时代,消费习惯已经变了,并不总是从品类到品牌,品牌也可以在品类前。比如和朋友聚餐,“晚上去哪儿吃啊?”“海底捞?”“胡桃里吧,那儿的氛围好还有live”环境氛围变成了驱动因素,消费者的选择是跨品类的

品类是一个获客的钩子,空间环境可以是,抖音上刷到的上菜视频可以是,高颜值的服务员小姐姐也可以是……

产品只是其中的一个驱动因素,物理价值只是其中一个体验维度。不要动不动就开创新品类、占山头,因为你不知道占的是山头,还是洼地的小土坡。

餐饮品牌应用定位理论时的常见误区


三、要跟竞品一样/不一样

要么是拼命跟竞品不一样,要么是拼命模仿,这是两种极端。

我们一个客户是川锅品类的,竞品对标某连锁川锅品牌。他们认为连锁川锅的客群男性偏多,而自己的客群偏年轻女性,因此对手打香辣川锅粗犷风,他们就打小资火锅精致范。

首先将客群过度细分,让客群基数变窄了,男生不好意思走进这么女性风格的店里,店里都是小姐姐。再次,为小姐姐定制的风格,小姐姐却并不买账——品牌满意度弱于其他竞品,来店欲最低。

因为小姐姐会自然觉得这样的风格不川锅不正宗,而“正宗感”是川锅品类的客户驱动因素第一位。也就是说客户选川锅,就是想吃正宗味道的,想要格调环境就不会选川锅了,选西餐、粤菜,大把有的选。这种战略设计,违背了消费者对于品类的思维惯性。

最后的调研结果:那个连锁川锅和他们一样都是年轻女性客群为主,只是比例上略有差别。这也验证了我们的策略判断。

商业意义上的竞品,可能同时拥有着同一群用户,会买kfc的,也会买MacDonald,喝一点点的,也会喝coco、喜茶、乐乐茶。消费者的忠诚没有排他性,在品类区间的选择不是非此即彼。对于高频消费的品类,定位理论的二元法则并不适用,这个市场早已不是二元环境了。

另外一种情况,模仿的,也不能说他是为了模仿而模仿。他们知道要差异化,但却误认为同一群消费者喜欢的自然是同样的东西,从迎合消费者的角度和竞品撞了个满怀。尤其是“年轻化”,是“撞衫”多发地,这个开篇单独再讲。

现今竞争的形势变了,不仅同行业同品类,只要同消费者同消费场景,都属于“竞争”的范畴。工业年代的竞品明确、稳定;今天的竞品是不明确的,颠覆甚至跨界,你可能都想不到的业态和品类分走了你的客流,因此对竞品的审视维度需要更高。

竞品不是定位的唯一参考标准,作为重要的参考因素之一,需要综合地、更全面地考量,避免一叶障目。

餐饮品牌应用定位理论时的常见误区


四、定位要与“AIDA”法则捆绑

这一条我们真是深受其苦。

“AIDA”法则:Attention(注意)——Interest(兴趣)——Desire(欲望)——Action(行动)。首当其冲是Attention,大多数信徒做得最多就是“饱和攻击”:超级符号、超级色彩、超级广告语、超大logo……

无论什么品类,无论什么消费群体,一刀切地用货架思维做门头:字大一点,颜色亮一点;用快餐思维做正餐,卖点至上,沟通大字报。你跟他说视觉污染、审美强×,他说你设计自嗨、不懂策略,继续教条般地执行“一词抢占心智”。

但是在消费者逐渐强势以后,消费者的认知还那么好抢占那么好管理吗?用超级字号的方式演绎超级符号,超级口语的方式叫卖超级广告语,有尊重过客群的感受吗?有考虑过你在客人眼中的形象吗?

某次某个项目,在被迫执行了多次“饱和攻击”以后,我们向客户发出了灵魂拷问:“你是要消费者记住你,还是要让消费者喜欢你?”这其中的意思是光是被逼着记住你有什么用,好感才能催生购买。

定位的目的是让品牌在消费者脑袋里留个适合的位置,最终在选择该品类的时候想到你。为了被记住,不惜被讨厌,就算消费者记住了也不会再纳入选择库了,这不是本末倒置吗?

注意就是抢眼抢眼再抢眼,记忆就是重复重复再重复。满墙满眼都是“活鸡现杀”“只用走地鸡”,灌得人头昏脑涨。殊不知,强迫性地灌进他眼睛的,他也逆反性地不想记。反之,他自己感兴趣的、合他意的,他会拍照发圈帮自来水,因为参与了品牌传播,记忆自然也加深了。

心理学上,人的心智记忆分为语义记忆和情景记忆,前者存储意义信息,后者存储事件信息。相比简单粗暴的语义、符号信息,丰满、立体的情景能产生更好的记忆效果。

在这个强竞争的时代,简单、重复的强广宣不可能一招鲜吃遍天。定位和品牌沟通都需要分品类、分人群、分消费场景,甚至分发展阶段有所区别,信息内容和沟通形式都需要更精细化的定制和设计

原本定个位再使劲锤就行,现在定好位,还要去讲故事、造情景,操作变难了好久。所以那个“某次项目”的客户后来也坦白道:“定位再重复够简单,我们好做啊,不然不知道以后要怎么做?”

但是时代已经改变了啊,比起一榔头一棒子的工业经济,这个时代更讲求体验经济。(以服务作舞台、以产品为道具,创造出为消费者带来值得回忆的生活场景。——派恩和吉尔摩《体验经济》)

餐饮品牌应用定位理论时的常见误区


五、定位是一成不变的

有的企业主面对经营时间较长的品牌,会舍不得变,或者说不敢改变。

定位理论强调的,是根据竞争形势,确定一个有利的位置。竞争的形势是实时变动的,尤其在当下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时代,信息、科技导向生活,导致市场瞬息万变。市场都变了,消费者喜恶也变了,位置怎么可能不变?

真正的“定位”是动态的过程。有人诟病定位理论常常会举西贝的例子,从“西贝西北菜”、“烹羊专家”,再到“西贝莜面村”,最后转战“好吃战略”,看似定位无用、一直在变,实际上西贝的产品线一直是西北菜,只是西贝的竞争格局变了,他已经不用谈菜系了,因为消费者选他不再是品类入口,而是品牌入口了。他反向设置了一个消费场景:在消费者闭着眼睛不知道吃什么的时候,首先想到西贝。让自己成为家庭客群中产品主义的代表,干净、好吃就是西贝,这个核心定位是不会变的。(并不是夸西贝的定位好,他其实已经到要打感情牌的阶段了)

外部环境不一样,从品牌生命周期的角度,每个阶段品牌的使命也不尽一样。一味刻舟求剑的定位,随着时代的变化,只会被市场淘汰。科达、诺基亚老实“坚持自己”,并没有摆脱被时代抛弃的命运。那些持久成功的品牌都是在不同时间点,对于不同代际的消费者有着不同的良好感知,能跟随市场的变化同频位移。

去年,可口可乐取消掉了设置26年之久的CMO(首席营销官),建立了CGO——Chief Growth Officer(首席增长官)。增长,即是通过改变认知格局、重新定位和品牌塑造,提升品牌势能和客群价值,某种程度也是动态定位的展现。

现在许多由定位衍生出的战略概念,如错位、跨位、插位、升位等,本质上就是定位的动态呈现。特劳特的封笔之作《重新定位》也已经对定位派给出了指导:在合适的时机,就要以新姿态重新进入顾客的心智

餐饮品牌应用定位理论时的常见误区


结语

定位理论大行其道半个世纪,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符合传播学的基本原则——简单。定个位,再发力,就可以有效地归置力量,形成合力。定位适当,1+1大于2,皆大欢喜;定位偏差了,战略全线跑偏,阴沟翻船。所以成也定位,败也定位。

定位被大肆宣扬的“功”,很多是渠道、营销、广告的功;用来抹黑的“过”很多是产品、运营的锅。定位理论不是圣经,其论点不能作为教条指导所有的品牌动作。说白了定位理论是个工具,工具是为我所用,人的主观能动不应该被工具桎梏。

受限于时代,定位理论有其滞后性和局限性,比如确定性需求、领袖法则、对立法则等等。我们对于品牌经营要有充分的耐心,对于各种理论兼听兼信,辩证地看待,合理地运用

与其迷信理论教条,不如多关心关心消费者,毕竟市场的主体是人,心智定位定的是消费者的心智,多从消费者的角度考虑品牌,才是正道。


数英用户原创,转载请遵守规范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数英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