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桦龙: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去年有朋友跟我说在得到APP上看到我写的书,上周陆续好几个朋友说在得到上搜“品牌营销“相关关键词,都找到了我2015年和2018年写的《微信品牌营销》、《让品牌说话》,说明疫情让大家多了看书时间,还是出于危机感多了对品牌的学习欲望呢?
当时会写书,看着偶然,实际上是一种接近于必然的选择。那时候初创三蝌优创意公司,二十四五岁的草根青年,唯一优势就是中文系出身可以写文字,假如是现在刚开广告创意公司,我想大概率会写本书如《抖音品牌营销》、《短视频品牌营销》、《网红带货36路》,一些选择,看似偶尔,实际是必然。
《三国演义》第一回合写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广东餐饮协会公开呛声美团佣金太高,餐饮很难生存,美团回应外卖成本很重,没有盈利,消费者反映同样商家外卖的分量减少,劣质食品越来越多,而同时环保数据显示外卖造成的餐盒垃圾几何级暴增,环保压力很大。
大量的外卖都是附近订单,在没有美团之前,或者走过去堂食或者打店铺电话外送或者让朋友去打包来。后来有了美团,大家习惯了不去走路,也放弃了给店铺打电话送餐这种传统方式,一开始食客店铺都很乐意,为什么后来多方都有意见了呢?
早前很多城市都有自己本地的互联网,本地生活门户,后来几乎都被全国性的平台收编或者分流到主动关闭了,全国性的平台资本雄厚体系健全,像大象碾压蚂蚁一样,本地平台毫无招架之力。一段时间后,全国性的大平台真的那么好吗,在本地服务上真的能比具有当地基因的平台强吗?
时间拉回十几年前,大部分家庭都是在家里做饭吃饭,后来开始兴下馆子,尤其很多城市青年夫妻觉得做饭很费时间很多油烟等等。疫情一发生,很多人都发现原来自己也可以做饭,也能寻找乐趣,再怎么说自己家里做的也比外面吃的放心等等观点开始盛行。有人说是疫情造成的,我觉得是历史大趋势是必然的,疫情只是加速了这个趋势,接下来越来越多人习惯家里做饭,基于家庭做饭的服务自然也会随之匹配,更智能的厨房,半成品的生鲜配送。餐饮行业如火如荼的黄金十年,还能延续吗?
记得淘宝刚出来,商家很开心,很多人把生意转到线上去,虽然有很多不规范,但依然造就了一批人,到后来几乎绝大部分商家的共识就是其实做淘宝天猫都是给马老师打工,甚至都是亏的,只是又不得不做。
一座城市没有很多大商场时,都是小店或者一些购物街,后来全国各地几乎都有步行街,一条路上好几家大商场。很多商场几乎是餐饮的天下,很多步行街是变漂亮了,规范了,但客流不断减少。时至今日,很多大集合的商场步行街应该是即将要告别了,很多社区小门店反而要崛起了。
有一段时间坊间戏称中央台像晋江品牌展,很多晋江品牌像安踏、特步、贵人鸟、361、匹克、劲霸等轮番在央视做广告,当时地域纽带牵连和媒体也相对单一集中,早期很多品牌都取得很好的成绩。时间过去十年,现在看电梯的分众,在这种信息爆炸媒体如此丰富的时代,电梯广告确实是个不错的媒介,但太多品牌都在讲自己销量遥遥领先,没听过的品牌都敢讲自己销量遥遥领先,至少找一个细分去遥遥领先,非要强词夺理勉强给自己一个领先定位。最早喊出销量遥遥领先的那一批可能会不错,但是当很多没听过的品牌也在一拥而上都讲自己遥遥领先时候,这个词几乎就被免疫了。品牌的段位,应该是往来无白丁,再退一步说,那么有个性的新消费群体,真的喜欢销量遥遥领先的产品吗?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坊间盛传在电梯广告里一直遥遥领先的瓜子二手车、瑞幸、伯爵旅拍等等都相继起风波。
历史告诉我们当大家都没有选择时,很容易往一个方向,选择多了,自然方向就会多。这时就更加回归到事情的本质,是不是真的有节约消耗或者提高了效率,对比起来是不是匹配,是不是能在商业竞争中获得优势。美团这种大外卖平台怎么和当地餐饮进一步协调,本地服务平台怎么协作;企业在天猫这种传统电商之外,在小红书在直播电商新零售这些新渠道上是不是可以提前做好规划;大型商场步行街和社区门店的此消彼长怎么调整;品牌企业的广告还跟风去投吗?
我喜欢一句话,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为什么要跟别人一样呢?当大家都往右,我们干嘛不往左?假如真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那么往右的久了,往左的是不是,春天来了。
来源:柯桦龙 微信公众号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