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让青少年模式,变成了一道纸糊的墙?

原创 收藏 评论
举报 2020-04-21

这两天随着人民时评的一篇推送,“青少年模式”一时间又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短短几天的功夫,无数媒体都对着“青少年模式”开始疯狂输出,堪称是火力全开。



随着众多官媒对着“青少年模式”一顿狂轰滥炸,许多网友也渐渐被吸引加入到了这场讨论当中。



这一次这些网友们倒是难得的与官媒们达成了共识,对着部分平台那摆设似的“青少年模式”疯狂吐槽。



随着讨论热度的上升,还有些人干脆开始进行点名攻击,把那些app一个个单拎出来进行针对性炮轰。




印象中“青少年模式”本应该是国内那些线上平台,为了保护未成年人而特意设置的一道关卡,用来把一些不太适合孩子们观看的东西筛除掉的守护措施。


那么到底是为什么,让这么一个看起来很美好的东西变成了众矢之的,被各大官煤与网友们来了一场集体围攻呢?


想要了解这个问题,那么我们显然需要先对到底什么是“青少年模式”有一个起码的了解。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19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已经达到8.54亿,而其中又有多少青少年网民呢?



这里小柴没找到2019年的最新数据,但从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和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联合发布的《2018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来看,截至2018年7月31日,我国的未成年人网民数量也已经达到1.69亿,基本占了全部网民的1/4。


国内互联网上的信息环境大家心里都有数,虽然称不上乌烟瘴气,但也确实存在着大量打色情擦边球、宣扬暴力,又或者干脆是直接涉黄涉赌的不良信息。


(某些大学网站域名甚至被色情网站鸠占鹊巢)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各大平台推出一个专门面向未成年人的“青少年模式”确实是合情合理,也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的。


那么问题来了,这样一来这个措施本应该是好事一桩,又是为何沦落到如今这样被媒体们和网民一起群嘲呢?


答案很简单,因为这些平台虽然确实都陆陆续续推出了这么一个“青少年模式”,但是这份答卷做的实在是太敷衍了,可谓是毫无诚意。



根据江苏消保委的调查显示,当前市面上绝大多数视频直播平台的“青少年模式”,其防沉迷的使用时间限制其实是“防君子不防小人”,只需要通过输入密码之后就可以延长使用时间。


那么到这里,一个悖论出来了——之所以要对未成年用户设置这么一个时长限制,原因就是因为许多孩子缺乏成人那样的自制力,很容易在这些app里沉溺下去。


而在搞了这么一个“后门”之后,结局可谓是一目了然:有自制力的孩子不需要这个提示,玩个几十分钟自己就关掉手机学习去了;而没有自制力,也就是本该被这个时长限制保护的群体,往往输一个密码就继续畅玩。


那么这个防沉迷的时长限制,到底防住了谁呢?



更夸张的还在后面。


众所周知,前些年各种未成年人在直播平台盗刷父母血汗钱,给主播进行天价打赏的新闻层出不穷,各大平台后来之所以要搞这个“青少年模式”,这类新闻可谓是功不可没。



可是有趣的是,直到今天不少直播平台依然在充值协议里着重强调“对于未成年用户使用本服务(充值)过程中造成的一切后果不承担责任”。




这绕一圈,岂不是相当于脱裤子放屁——这个青少年模式最开始推出时,想要防住的东西一个都没能防住。


也难怪最后人民时评的文章会起这么一个标题《“青少年模式”形同虚设,谁该挨板子》了,瞅这杀气腾腾的语气,显然是打算找几家企业出来开刀了。



没错,市面上这些主流平台的“青少年模式”确实做得很好,基本就是一道纸糊的墙,压根起不到什么保护效果。


可有些时候思考问题需要更进一步,如果说一家两家平台的“青少年模式”做得很烂,那么大可以直接给企业扣一顶“缺乏社会责任感”的帽子。


可问题在于现如今几乎每家平台的“青少年模式”都做得很烂,这么一来再简简单单的把一切归咎于一个“部分平台缺乏责任感”显然就有些不太合适了。


到底是为什么,会让如此多的企业在这一刻突然有了默契一般,不约而同的把“青少年模式”做得这么烂?



答案其实不算负责,无非是一个“利”字。


有句古话说得好,要想马儿跑就得让马儿吃草,你指望一个人去替你把一件事做好,那么也理所应当地要让对方明白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


如果对方做这件事并没有可见地益处,唯一的动力只是因为不这样做就会遭到惩罚,那么他们的敷衍了事几乎就是不可避免的。


这个道理放到今天讨论的这个话题上来看,其实是非常类同的。


我国的互联网企业千千万,但你很难找出一家能发自内心想要去搞什么“青少年模式”的企业,他们基本上都只是单纯被政府用行政命令在背后推着,被迫整了这么一个玩意出来。


没办法,不整就要被约谈、下架,必须得弄一个出来。



这样的方式显然只能解决有没有“青少年模式”的问题,却很难解决这个“青少年模式”到底好不好用的问题。
至于为啥,每一个被家长逼着去参加过自己并不感兴趣的“兴趣班”的朋友,应该都对此深有体会。


要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实这个“青少年模式”对于许多企业还是一种负担。
首先,研发针对未成年人的专用推荐算法需要一笔额外成本却又看不到收益;
其次,大家都是从未成年人过来的,大伙对于年轻人的那点想法其实都门清——哪家企业如果真的把“青少年模式”做的太严了,基本上那群未成年用户就直接撒丫子跑竞对平台玩去了。

(搜索青少年模式)

这年头互联网企业赚的就是流量,而全世界最不缺时间,最乐意为这些娱乐app贡献日活、月活数据的用户群体,毫无疑问就是学生,因为他们的时间最充裕,也最不值钱。

因此我们不难发现,搞“青少年模式”其实对于这些企业而言就是一个囚徒困境:不搞,会被政府约谈,不搞不行;但是搞得太好也不行,那样孩子们觉得在你家找不到乐子,就跑去别家那些有意无意把“青少年模式”弄得形同虚设的平台了。
不信?那你不妨去看一下“防沉迷”这个关键字在搜索引擎下的相关搜索,无数孩子们不是在学习如何一键解除防沉迷,就是在寻找一款“没有防沉迷的新游戏”。

让企业做一笔不赚钱的买卖就够难了,至于想让企业主动去干一件让自己亏钱的买卖,那就更是难如登天。
现在关于各大平台“青少年模式”的问题其实就卡在这,虽然社会各方势力看起来都很支持,可实际上这个“青少年模式”到底该如何搞下去的底层逻辑压根就没跑通。
无论是朝廷还是大众,都研究不出一个合适的方案,也开不出一个合适的价码,用来“奖赏”那些真正用心去搞青少年模式的企业。
甚至恰恰相反,市场和大众(其实就是那群青少年用户)还会主动地劣币驱逐良币,自发地去拥抱那些没把“青少年模式”做的太好的企业。
这是再简单不过的人性——青少年模式下能干的、能看的一切内容,正常模式下都能完成,而反过来却不成立;
既然如此,自然没有人会喜欢主动给自己的脖子上扣上个枷锁,这与用户是孩子还是大人无关,这只是基本的人性。
因此只要这一关键问题——“认真搞青少年模式到底对平台有啥好处?”一天得不到解决,那么中国视频平台的青少年模式就一天不可能真正严格起来,哪怕官媒们“救救孩子”的呼声再高,口号喊得再响亮,也不可能有什么效果。
单纯的靠骂、靠罚,那么最多是让企业多花点心思把这道纸糊的墙糊严实一点,而不可能让平台真正想要去把这堵墙修好。
主笔 | 阿虚

编辑 | 四少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公众号:柴狗夫斯基(chaigou-fsj)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