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产品经理的众筹故事(创业之路很艰辛但也很有趣)
各位好,我是老岳,也是大朴智能止鼾枕的产品经理,借着这个机会,想给大家聊一聊,我这个文科生的产品开发心路历程。 我在设计行业从业10余年,出过一些还算对得起自己的作品,得过几个不大不小的奖,也创立了一家还算有点小名气的设计公司,但随着互联网大潮的来临,我在不断思索,未来的公司组织形态和公司体系应该是什么样子。 一、我和创始人老王是怎么认识的? 2012年,我们就认为未来所有的公司必须既是传媒公司,又是孵化公司投资公司,还要是创意公司,也就是说,未来所有公司必须是一家互联网公司。 从那时起,我就想带领小伙伴们拥抱互联网,努力上岸。虽然我们积累了一定的认知,我们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但如何才能应用这些知识?如何把它和我目前的行业结合起来?我不知道,我也很焦虑。因为我已经能明显的感受到互联网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和重塑,也明显的感觉到互联网离我的设计行业越来越近。 13年的时候,我在杭州上课,于酒店办理入住时跟同学在扯互联网,旁边也在办理入住的一个哥们儿,主动和我搭讪说:“呦,你们聊互联网啊,聊这个可以找我聊啊。” 其实我当时在想:“我去,你谁啊?” 但我表面上依然客气了一下,交换了名片,也没当回事就回房间了,这个哥们恰好在我隔壁,过了没多久,他真来敲我门了。我恰好刚换了一身睡衣,裤头背心的招待他,沏茶倒水,然后我们开始聊互联网,聊着聊着就越发觉得这哥们对互联网的认识很牛逼,越聊越肃然起敬,越来越觉得我裤头背心的不合适,于是我默默的穿上了裤子,后来才知道这哥们是库巴网的创始人现在大朴的CEO——老王。 二、我们对这个时代的“洞察” 2014年10月份,我们一起去意大利游学,考察设计。我们看了很多的博物馆,很多大师的设计作品、工作室,了解了很多大咖年轻时候的故事。那时一些洞察在我们脑海里逐步的形成。 在一次又一次的聊天和碰撞里,我和老王逐渐的统一了认知,我们在想: 1.2万年之前,人类经历了农业革命,人类和植物发生连接。 人类从不停的缓慢的迁徙过度到了定居,开始有了物权的概念,于是我们从种植农作物(如小麦)里获取了更多卡路里,我们能在单位的土地面积里养活更多的人,于是人类因定居从而有了生活方式的改变和拥有的部分物质盈余,从而有了村庄,有了小型城市,因为拥有的物质盈余,可以促进交换,于是催生了更专业的分工,比如工匠,于是我们开始大量的制造工具,人类的生活里出现了好多,原来不曾有过的新发明,新事物,比如新的工具,金属器物。当然我们也开始了营造,人们开始了为自己搭个窝棚或挖个地洞,人类发明了各自的初级的营造方法,人类有了第一次造物大爆发。 斗转星移,一万年后,人类进入了工业时代,人类依靠与化石能源连接终于突破了马尔萨斯陷阱,我们单位土地面积养活的人,我们人均的GDP,爆炸式提高,于是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巨变,人类又一次进入了一个新造物时代,所有的东西在生产,运输,材质上和化石能源相连接,我们迎来了又一个品类大爆发的时代。 人类新发明的器物如此之多,即便是旧有之物,也被在底层抽离和改造,就连城市也被重新发明,(城市如何被重新发明可以参考我的另一篇文章《你,有机会定义未来的设计公司应有的样子》),正因为工业革命的技术爆炸和生产方式的革新,人类发明了新的建筑材料,普及的福特式的生产组织方式,人类发明了新的营造方法,也就是说建筑的生产方式要被重新的发明。 从城市到建筑都要有新的建造标准,于是人类要有新的普世协议。就像是我们现在电脑或手机之间的通讯协议一样,于是上个世纪伟大的建筑三巨头,伟大的包豪斯等纷纷诞生。他们这些人之所以伟大,其实就是因为,为新的生产方式写下了一个标准协议,也就是说他们建立了某种新的次序,来迎合满足这个大时代背景的需求。正如一个建筑师所说:柯布西耶的伟大在于他建立了一个新的操作系统,后来的无论多么牛逼的建筑师都将在这个系统上运行。 而如今迎来了互联网时代,人和人之间,人和物之间,物和物之间,信息传递方式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我们的生活方式即将又一次发生变革,如之前的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一样,我们又一次的将直面一个新造物时代,我们认为所有的一切都等待着重新被改造。 在这个基础上,我和老王决定一起做一款面向未来的产品,一款拥有些智能自主性的产品 三、开始尝试 当有了这个认知后,我开始看在我能力范围内,在我周围,有哪些领域是我可以触及的。 说实话我们俩开始是要打算做一款智能衣柜的,让人和衣物的管理以及自我的形象管理发生连接,可是这个想法没活过两集《新闻联播》就被干掉了,因为衣柜实在太沉重了,需求太弱,需要协调的资源太大,用户的更换或迁徙成本实在太高,于是就毙掉了这个想法。 紧接着我们再想,产品的本质就是入口,和用户建立联系的入口,我们平时在家里是怎么分配我们的时间资源的呢?那当然是睡眠时间最长久,也就是说假如做睡眠产品,这个产品会陪伴用户最多的时间,我们想要是做一款智能床垫呢?能够自主的感应床垫上的压力,让压力均衡分布,让呼吸心跳和睡眠时间得到完美的纪律,然后通过后台的数据中心反馈到床垫上,为每个不同的使用个体计算出最舒适,最适合你的年龄,身高体重,身体状态的睡眠解决方案,甚至你啪啪啪的表现所反映出的身体变化趋势………这个方案我们的聊的更兴奋了,可这个方案对我们两个傻逼文科生来说,也是只能活三集《新闻联播》,首先是物流问题,然后是技术问题,关键还是用户换掉现有的床垫的迁徙成本的问题……于是我们觉得非常难以企及的技术和资源壁垒,我们恐怕跨越不过去,于是只好作罢…… 做什么呢?我和再次老王陷入沉思。 因为工作原因,我自己长久以来备受颈椎病的折磨,我对枕头的需求非常高,而老王的大朴品牌也是电商中床品品类的头牌,我们想我们还是要在卧室里寻找产品机会,在床上挖掘痛点。我们决定做一款舒适的枕头,一个能智能的,又在功能上非常舒适的枕头,同时这个产品和床一样是伴随性的,而且体量不大,相对的开发技术不会那么难。 很快,意大利之旅结束了,我和老王来相约上海,开始要启动这个项目了。 首先,我们先分了一下工,我来做产品经理,老王来负责所有资源链接,接下来我们开始需要调研和定义产品。 (这个样品桌上的枕头只是我们买的枕头和以打样枕头的冰山一角) 四、确定产品类型,项目启动 我们买遍了市面上几乎能买到的所有的枕头,发现没有哪个枕头真的能够跟每个个体产生很好的匹配性,也就是说人睡眠的时候是不停的变换姿态的,在某一种睡姿之下的舒适,会随着你翻一个身而变的不在舒适,枕头没有绝对的舒适更多的是一种使用习惯。 即便是根据每位顾客的个人数据订做枕头也不能完美的解决人睡眠时,翻身打滚的匹配度的问题,也就是说枕头是没有自主性的,不能主动的因人而异的主动适应人,另外舒适其实是个很难有标准的命题,比如我从小就在习惯睡那种出土文物一样的瓷枕头,我睡了很多年突然用你这个慢回弹的乳胶枕头一定会睡不着觉的,因为这是你的习惯,产品不能对抗习惯,我们认识到舒适是因人而异的,是一个不可把握的需求。 于是我们再想,那么我们再现有的舒适的枕头上,把枕头的结构做好,填充做好,面料做好,然后去解决枕头的因人而异的高低,软硬的问题,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要是能解决助眠的功能,这个产品不就有刚需属性了吗? 于是我们的第一次产品规划是这样的: 我们的核心是做一个好枕头,让他有助眠的功能,再加上数据监测和采集。 于是我们在技术上面临的一些基础问题是: (当时,我做的PRD文档和产品定义) 五、艰难困苦 玉汝于成 说干就干,于是,我在济南就开始了第一代的打样和常识,当时我们的找了一家做窗帘布艺业务的公司帮助我来打样,说实话当时我和这个公司都没有做过枕头,也没有做枕头的常识,于是第一个出来的东西非常的丑陋,以至于超出了我的想象之外,太丑了,所以没有留照片…… 通过一个多月的学习常识,我们基本了解了一些做枕头的基本知识,其实这也是因为基本的枕头这个物件并不是多么复杂,我们这个过程中也不存在什么特别的设计问题,就是最快的速度,用手去思考,尽快的出一款即使很low的产品模型,作为迭代的基础。 很快我们就打出了一个内部结构的样板,我在PRD文档中的基本需求在这个模型中都可以实现了,我们通过一个充气的小气袋放在,杜邦最新的舒弹丝的填充中,通过我拆掉的我家里的一个手动血压计来实现的,同时我也用3D打印机,预制了一个模型当做未来监控模块和电池的位置。 别看这个枕头很简陋,也很丑陋,但它可以调节高度,可以电加热,可以有香氛,软硬高低都可以调整,而且也蛮舒服的,我自己睡了半个月。 在做这个枕头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好多白领失眠,是因为用电脑看手机,总是保持一种姿势造成了颈椎肌肉的僵化甚至粘连,所以产生了问题,使血液循环不畅造成了脑部供氧不足,如果我们找到更好的渗透性加热材料,能够加快颈部的血液循环,进而让你的脑部放松,会有很大的帮助。同时还可以缓解酸痛问题。 于是我不仅仅需要解决一些电加热的问题,还包括一些数据采集等技术,这些技术我就无法解决了,同时我们也更想深入的解决助眠的问题,我当时不太相信在助眠的问题上只有,助眠灯,白噪音,香氛这几个手段的。正好在这个时候,我们遇到了在世界上最大的按摩器企业工作了15年,担任董事和产品总监的老高。他对我们的想法非常感兴趣,在2015年4月份,老高辞去了工作加入了我们这个团队。 老高加入之后,我们的研发推进的很快,老高用他多年的产品经验和配套资源很快就再之前我们那个很low的产品基础上迭代出了,更加完整成型的产品模型,我们不但把原来手动调整枕头高度的操作方式改成了电动控制的,更加方便了,同时也找到非常完美的电加热技术,与此同时我和老高还专程去拜访了一位美国专门研究脊椎的医学博士,我们又改善了我们枕头结构让枕头更加的符合人体工程学,更适合颈椎疲劳的白领们。这期间我们无数次的跑到南通拜访了很多的枕头工厂和研发团队,通过这些沟通我们又改善了面料和填充。 很快我们又迭代出了一个相对成熟的版本。 (电控板调试) (第二代手板枕头,图片就是我们在实验功能时的照片) 然而这一切都是“聂隐娘”:我们三个小伙伴看着已经出来的产品模型,在一个风雨摇曳的夜晚同时隐隐的认为,他娘的哪里不对,我们自己心里总有什么东西不透彻,于是当我们进一步验证并思考时,我们发现了大多数的失眠根本不是生理问题,很多是心理问题,如果你心里想事,压力特别大的时候就很容易失眠,特别是在大城市,生活节奏如此之快,如果不改变生活方式这个问题是无法通过一个枕头解决的,于是又是一个无法有效求解需求。也就是说我们始终没有找到一个可以让别人购买这个产品的强烈理由。 六、找到真正的“痛点” 我们的心情一时都有点沮丧,有一天我看到一篇写佛教的文章,其中讲到“慈悲”二字,慈讲的是:给予你快乐,悲讲的是:解除你的痛苦,于是电光火石之间我觉得什么东西好像明白了,于是我们三个小伙伴在厦门开了一次产品论证会,既然我们觉得助眠这个痛点,我们不能真正的解决。我们决定推倒重来,做一个真正对睡眠有帮助的产品,一个更加刚性疼点的产品。那么问题来了,该如何做呢? 一次开玩笑的过程中,我们嘲笑一个朋友打呼噜被戏称为:呼噜娃,由这个话题展开,我说我以前有个同事因为打呼噜和老婆离婚了,这个时候我们突然明白我们应该做什么了。 如上图说见,睡眠问题有这么多种,最终我们决定主攻打鼾方向,打鼾是一个很大的痛点,中国的鼾症的患者率高达18.4%,几乎是个小的国民性疼点。打鼾分成生理性和病理性。病理性打鼾是一定要到医院去治疗的,是很难通过这样一个枕头能解决的。但大多数正常人的打鼾都是生理性的,通过睡姿调整就可以使其停止。 确定了止鼾这个方向后,我们开始了对各种止鼾方式展开研究,我们发现现有各种的止鼾手段几乎都有弊端。 比如开刀的方式,随着年龄的增大,容易会复发的。 另外是介入设备,呼吸机,戴的人非常不舒服,而且看起来像是恐怖片里的角色。他的伴侣半夜醒来时,看到这样的人躺在旁边是什么样的感受。 第三种是电击的方式,也就是说你一打呼噜,设备就放电过你。我擦,我觉得使用这种产品的用户,首先要看的是心理医生,而不是打鼾,这完全是自虐好吧。 还有一种是压迫穴位的方式,它几乎就是安慰剂效应的应用版。 另外世面上还有的几个号称可以止鼾的枕头,其本质是一个普通的异形枕而已。 于是我们想要做一个真的能止鼾枕的产品,不仅能止鼾,它还要很舒服,我们想,我们要做一个像大白一样的智能止鼾枕。 这时候,我通过我的好朋友MG认识了杨帆,他在英国接受的设计教育,回来后他在大连理工任教,他的设计获得过红点大奖。 有了杨帆这位给力的小伙伴,我们的产品马上又开始了重新设计的阶段,于此同时我们在厦门的技术团队开始储备技术,汇聚资源,开始研发。 而我的主要任务就是对技术和设计提出产品需求,并且负责所有和体验相关的事,下来就是路漫漫的产品开发之路。 在设计上我们手绘了无数的枕头和枕边设备的外观。我们希望能做一个大家都不妥协,不将就的产品,但很长时间都没有进展,一直没有一个能让大家都满意的方案,这个过程很痛苦,特别是杨帆也很痛苦,被我们反复折磨。 眼看着时间一天一天的过去了,我们也在听说好多公司也在开发和我们有交集的产品,大家也都很焦虑,想尽快推进产品进度,曾经一度我们在深圳也找到一个兄弟让他也尝试做一套设计来激发一下我们,结果毕竟这个兄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是不可能对产品产生深刻理解的,最终的结果我们也不满意。 (过程中的设计图片,部分被毙掉的草稿和设计。) 6月的时候我们去日本考察,在这个过程中我每晚一回酒店就和杨帆用微信沟通,我用酒店的草稿纸画一些我的想法,杨帆老师也这样用微信拍一些他画的想法给我看。 直到有一天我们觉得被一些琐碎和凌乱的意见和想法干扰或者主导的太久了,应该回到出发点上去,回到更高的一个层级来看待这个事情,我和杨老师放下笔开始聊其他公司的设计和设计传导出的背后的产品的价值观。 我们挑出了市场上几个团队成员都认可的产品设计,比如苹果、无印良品,飞利浦、小米等。 过程中我们发现无印良品的一些产品的审美倾向上和苹果的非常相似,都是非常的简洁的,把功能的科技的都内敛,外表上追求极致的简约,表达一种独特的美感,这种美学的背后是独特的生活主张,生活方式作为支撑的,我们觉得无印良品的产品精度如果在精细几个工业级,把其中的木质的材质换成科技铝材的就和苹果非常非常的接近。这种把科技相对的处理的柔软的方向可以说是式的设计。 飞利浦和惠普等厂家的审美倾向更加的工业感,科技的,结构的喜欢通过外形传递出来,相对的复杂,相对的型态有机,他们在传达另外一种生活方式和对技术于科技的理解,不是不好,也非常的经典,这种审美和对科技的理解如果用一个形象的比喻的话就是“钢铁侠”。 那么国内的厂商,无论小米和锤子或360等厂商,基本都是在学习无印良品和苹果,而国内的大多数的用户在审美习惯上被苹果和这些国内厂商教育了那么久了,非常认同这种“大白”式的审美表达。 经过分析,我们得出结论:科技要慰藉人心,要追随的是情感,我们要大白! 在此基础上,我们对产品重新调整,直到8月份设计师拿出了产品设计,老高老王我们3个人不争论了,设计上我们终于可以进入持续深化和做手板的阶段了,这是我们最后定稿的产品效果图。 (当然这个产品的设计和结构以及材质和功能上还有无数的细节,无数次的取舍和选择,我就不再一一的讲了) 七、理想与现实之间,是无数需要跨越的障碍 就在设计上纠结头疼的时候,我们的技术开发也遇到了非常多的问题,最难的不是硬件,而是我们的止鼾的识别算法问题。我们要把声音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收集到的数据通过计算识别出来,同时还要把这些动态数据通过算法变成鼾声强度头部位置等信息,然后计算中心把这些信息在加工形成指令,干预用户,同时实时的数据回馈,形成动作。最后我们还要通过内部和外部的通讯模块,把用户的打鼾数据形成报表推送到用户端,当然将来这个技术最好还要兼顾睡眠检测,这其实是一个挺复杂的过程,我们开始的时候找到了1家公司,想让对方提供技术支持,但后来总是觉得开发速度实在太慢,我们无奈只能又去寻找更匹配我们需求的团队,这个过程又持续好几个月,浪费了很多的时间,最后老高领导的开发团队终于克服了重重困难成功开发,并且有了专利性的技术突破。 (枕边设备的打开图,里面有我们正在申请专利的止鼾聪明心) 有了设计,有了硬件,有了算法,接下来就是打通这些所需的用户端问题了,于是我们开始着手APP的构建,我直接用PPT做了一个操作逻辑的演示,基本和真实的操作一样,怎么进入以及页面,怎么进入二级页面,有哪些内容,等等,我们和几个工程师开了2次会基本就把操作逻辑确定下来了,于是我们开始做APP。很快,作为一个门外汉,显然我们都把这个事想简单了,首先是UI的设计,我找了好几个单位不是太贵就是太low,始终没有找到感觉,最终还是我们硬件设计团队自己出的UI,其实这些表层的视觉问题比较好解决,难的是底层的构建问题,比如,云如何搭建,后台数据如何管理,APP的技术开发和后台数据的对接......总之又是一路的措手不及。和好几个有经验的朋友沟通后,我们花了一个月的时间确认了一件事:我们团队现有的技术能力搞不定这个事。于是我们只能再找合作伙伴,把这部分的工作外包,但这个时候我们的APP开发已经滞后于我们的产品开发了...... (迭代了几次之后的APP版本) 时间一天一天的飞逝,我和老王刚从意大利回来的时候,我天真的以为3个月就能搞定产品,2015年春节后,产品就可以上市了,因为我通过一位特牛的产品经理了解到,小米公司从规划一款到手板样机出来3.5个月就差不多了,我想:我去,我们个枕头还能复杂到哪去? 可是到了3月份了我们对枕头的理解才算是有点眉目,直到老高加入我们,我们的进度才提速,当然,我们的截止时间也从5月份,推到7月,又推到9月,最终,我们将时间定格在了11月1号这天京东众筹上线。 既然上线时间定下来了,马上扑面而来的就是各种营销和推广的问题了,最初我们没有过多的想过营销和推广的问题,因为我们的这款产品从一开始就打算和大朴网合作,直到10月份,大朴的小伙伴们才开始启动这个版块的工作,于是开始行动,我们要联系京东,联系框架,联系媒体等等,等等。 过程中又要开始设计京东众筹页面和众筹策略,开始做一些文案和策划工作,时间越来越紧张,我们的工作压力非常大,时常一个电话会议要开一个多小时,而我们整个团队也几乎分散在大半个中国,我在济南,大朴北京团队负责营销落地,上海团队负责策划和平面,我们的产品设计团队在大连,而我们的开发团队在厦门,我们的软件团队在深圳,幸而这个移动互联的时代极大的提高了我们的效率,为了这个枕头,我手机里最少有20个微信群是和这个项目直接相关的。 终于到了11月3号,我们终于在京东上线了,当晚我们和大约400位小伙伴在北京开了一场产品发布会,并接受了媒体采访。也就是在我们上线的当天我们设定的50万的众筹金额全部过线,也就是说我们的这款产品终于有机会面世了,但这也意味着必须要在12月底发货给已经订购的用户。 (截止19号的众筹额度已接近160万) (发布会现场) (媒体见面会,左起:杨帆 老高,老王,老岳) 接下来我们面对的是技术转移,安排生产,组织大货配送等等一系列的问题。 我坚信我们的团队一定可以经受得住考验。 好了,虽然我们的故事还在继续,可是我只能给大家分享到这里了,这一年来有太多的故事没有写进这个文字之中,我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到了太多原有知识边界以外的认知,我们为自己创新的勇气感到自豪。 直到我在我的朋友圈里发我们发布会的照片,分享我们的产品购买链接的那一天,好多小伙伴给我留言大致意思就是:“没想到你真的做智能硬件了,而且真的做出来了,我们都以为你是随便说说,吹吹牛皮呢”我想所谓吹牛,就是鼓吹自己不信的事物而让别人信吧,而我恰恰相反,有时候我觉得我们这个团队身上最大的优点就是我“信”! 未来需要创造,未来更需要想象,未来也需要行动,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我们所面对的复杂和困难远远的超出了我的准备,但是我们永远不可能准备充分了在上路,因为面对未知面对不确定,我们永远不可能准备充分,我们能做的就是保持好奇心,并永远对未知保持敬畏和谦逊。
本文选自微信公众号 兔顽科技 作者 岳蒙,想听我们唠嗑创业发生的趣事,关注我们吧 兔顽科技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