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孩子真的应该参与高考军备竞赛吗?
本文共有 5400字
建议阅读时长:30分钟
如果你觉得写得太深
说明你思考得很深
为什么聊及这个话题,我得好好回忆回忆了,因为想说这个已经很久了,到写的时候反而忘了缘由。
大概是因为看到各地高校陆续复学,看到高考时间一次比一次延后,又看到了不少学生因此轻生的新闻,便想谈谈这个话题。
我们的孩子真的应该参与“高考军备竞赛”吗?
或许现在谈到“孩子轻生问题”,大多数人(尤指父母一代)想到的第一反应是:“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弱,对生命缺乏最基本的敬畏感”;然后才会想到,“压力太大了。”
这里存在一个问题:我们很难想象父母那一代吃的体力的苦,因为我们没有经历过;而父母也很难想象这一代年轻人受到的精神压力,因为他们也不会再经历了。
前者类似物理伤害,后者类似魔法伤害,玩过游戏的朋友们应该都能理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如果你以为我这篇文章剑指“高考”,那你就错了,我还没那么自大。
我想用一种,试错的态度,和大家聊聊“我们的孩子真的应该参与高考军备竞赛吗?”
1)
为什么说现在的高考是一场军备竞赛?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全国统一高考是1952年。
1977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而中断了十年的中国高考制度得以恢复。
我想,在那段时间前后,没有人会称其为军备竞赛。为什么呢?
50年前后,新中国百废待兴,基础建设大需人工,是不是大学生,重要吗?不重要。
80年代,开放改革,我可以下海经商嘛。是不是大学生,重要吗?不重要。
今天,开源的机会被上N代抢完了,于是就变成了“高考是你人生命运的转折点。”
到底是不是?我想在看的各位心中自有计较。
那为什么说现在以“高考为核心的教育体系”已经变成了一场军备竞赛呢?
(Ps:军备竞赛是指和平时期敌对国家或潜在敌对国家互为假想敌,在军事装备方面展开的质量和数量上的竞赛。)
回忆几个军备竞赛的例子和特点:
·财力竞赛:最著名的核竞赛。美、苏核武器竞争激烈,双方拥有世界核弹头库存总数的97%,同时双方在核武器运载工具、多弹头分导等高技术领域的研制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
这像高考的什么?家庭A和家庭B都在自己的子女上教育上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财力,培训班、课外班等等。
·速度竞赛:美国为了从经济上拖垮苏联,就向太空发展,提出战略防御倡议。此计划由于太过超前,耗资巨大,而且技术上的要求在当时的条件下很难完全达到实际运用的水平,但是也迫使苏联投入巨资向太空发展,最终将苏联从经济上拖垮了,并且导致联邦国家分裂解体。
这像高考的什么?家庭A的孩子觉得现在的学习速度太慢了,得赶上B这样可不够,于是:游戏,NO!体育,NO!旅游,NO!而家庭B同样也是这么想的,谁都不想比谁慢。最终的结果很可能是什么?反抗或崩溃。
·目的一致:军备竞赛的目的无非两个:拉远自己,拖垮别人。人活在世上不可避免的就是竞争,国家也是如此。
而我们在高考这场竞赛中争前恐后,无非也是怕之后的工作道路落后于人,更是希望远远跑在别人前头。
2)
为了这场军备竞赛,大人们都付出了什么?
有人会说,军备竞赛不全是坏事啊,至少对中国来说,军备竞赛让我们从一只“睡着的狮子变成了一只醒来的狮子啊”。
没有错,这世界上没有绝对对错,没有绝对黑白,事物是矛盾的统一体。
我们看到军备竞赛不好的一面,但同样我们也要看到好的一面比如:提高武力、减少失业,稳定社会。
对于高考军备竞赛,自然有好的一面,许多农民工子女有了出人头地的机会;提高了国民整体素质;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等等……
但似乎,我们也没有理由去无视其反面影响。
比如,学区房。
学区房,指的是具有稀缺性学校区域的房产。好的学区房普遍高出其他房源的20%,尽管价格不菲,但往往常受家长关注。近年来关于学区房的争议不断:它是房地产市场的衍生品,教育资源垄断导致阶层固化的结果,也是现代教育改革的主要阻碍。
“19日,在教育部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教育部教育督导局局长田祖荫对近期关于就近入学的争议、学区房房价暴涨等问题,进行了回应。”
“田祖荫表示,义务教育就近入学的政策没有改变,目前教育部正在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义务教育基本均衡以及优质均衡。“都均衡、都优质了,自然就不用择校了。”——《哈尔滨日报》
不要以为国家没有听到,看到,但我们都知道房地产,那是一种怎么样的力量。有改革之心,需曲线之智(记住这句话,跟下文有重要关系。)
比如:教育成本上升之快,快过坐飞机。
何帆老师说:这一代父母在教育方面投资最多,收益最低。
根据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的调查数据,一个学生偿还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投入需要7.2~8.8年,一个人平均要到32岁才能偿还完自己的教育费用。以杭州为例,杭州平均月薪9430元,年薪10万左右,但孩子的生养成本高达183万元(这还不算学区房的买房成本。)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
数据是不是很可怕?
虽然我不想讲大数据,大数据只能让你看到所有人怎么样,不能让你看到每个人的开心、悲哀、有什么在追的理想,有什么被埋在树下的愿望。
大数据不能让子女看到你的父母是怎么为了你一个学期的学费在工作中对人低头哈腰,父母也不能看到自己的孩子为了“约定俗成”的大学梦,放下了手中的漫画书,放下了那个年纪本该有的快乐。
我们总是看到一些文章说:“学了这个技能,我一个月的收入是父母一辈子的收入”。
恭喜你,一方面,你发现了一个营销号;另一方面,你身边有个“幸存者”……
比如,环境恶化。
我这里说的不是自然环境。而是大家有没有发现,现在的教育困境很像什么?像是去看一场电影。坐在第二排的觉得自己看不到,于是站起来,遮住了第三排的视线;第三排的当然不爽啊,凭什么?于是也站起来,遮住了第四排的视线;那第四排能忍吗?不能啊。
你说,那我们挤到第一排去行不行?
行啊,你试试?试试就逝世。
教育中的第一排是什么?
是上一辈已经积累了无数财富的“资产jieji”。早早让孩子学钢琴,送到国外读高中、大学,甚至还能有闲情逸致修个硕士回来。他们的教育支出更大,可是占总支出占比不大。
如果你是个“资产jieji”,你坐在第一排,愿意后面的人都冲上来和你挤位置吗?
愿意的话那就太好了,因为你会是这场高考军备竞赛改革启动力量的重要贡献。
而与此同时,教育成本的上升,会导致生育率的下降,甚至会导致结婚率的下降——想想以后养孩子教育孩子的费用这么高——而教育成本的上升,必然导致jieji固化严重——因为没有多少“资产jieji”愿意和别人分第一排的视线。
3)
高考的军备竞赛只是高考?
当然不只是高考。高考的军备竞赛,从你在母亲肚子里的时候就开始了。
最好的例子是什么?
胎教。
我们见过“放音乐”、“读书”的胎教;却从来没见过“一边放着《海贼王》一边教育宝宝以后长大要做个正直的人”的胎教。前者我们普遍认为可以提高宝宝的智商,读书成绩更好;而后者的人品问题似乎在“成绩”面前不值一提。
学前教育。
不知道什么时候,学前教育和幼师被区别得如此泾渭分明。幼师似乎只负责普适性教育;而学前更针对未来发展。
兴趣班。
我以前的兴趣班真的是培养兴趣的。我小学的时候参加的是“画画”的兴趣班。但现在的兴趣班似乎是为了“小升初”有更好的履历表而服务的。甚至兴趣班也不教真正的兴趣,而是教“对分数有利的兴趣。”
补习班。
到了高中,你还要上进阶性的兴趣班,也就是,补习班。反正我高中就是其中受到“迫害”的一份子:周一到周五参加奥数班,周六要去校外补习班。其实我高中最喜欢的学科是化学,可是后来去了文科班,再喜欢化学也无济于事。
可是你以为高考结束后军备竞赛也就结束了?
想想现在的成人教育吧。随便点开一个成人教育的网站:
放在banner上肯定不是什么“技术精进”、“知识精进”,而是——学历提升。
突然间,本科学历大马路了,硕士学历很常见了。
成人教育,其实是为了弥补高考的遗憾,为高考核心制度作支撑的存在。
4)
为了这场军备竞赛,孩子们都付出了什么?
家长与孩子关系恶化。
许多家庭矛盾往往就是爆发在这一时期。
我不想为孩子的“叛逆期正名”,但我想,重要的事情是,上一代的父母还在用上一代的经验和套路看这时代的未来和发展。而事实上是,父母不应该用“选择”的名义为孩子决定“道路”。说得直接一点,这一代的孩子或许看的比上一代的父母还要看到更多社会的残酷。上一代的父母摆到现代来,会比他们的孩子更迷茫的。
当代社会有个奇怪的现象:我们指责不肯就范的孩子,却对妥协的孩子给予夸奖。
孩子三观的冲击。
波滋曼在《童年的消逝》里写道:“现代传媒肆无忌惮地揭示了一切秘密,童年的纯真状态丧失了,儿童羞耻感被冲淡,而儿童与成人的界限也正在被模糊。更可怕的是面对影视里被扭曲,妖魔化的成人世界,孩子会迷失方向,并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苦苦挣扎。”
高考军备竞赛教给我们的另一点是:jieji斗争、jieji固化、资本主义、消费主义陷阱、人情淡漠。父母希望自己引导孩子走在正确的道路上,问题是,如果父母本身就走错了道路呢?
印刷术发明之后,“谁写了什么”这个问题就变得跟“谁干了什么”一样重要。后世变成了一个活的概念,哪些名字可以合法地流芳后世,是一件值得奋斗的事情——波滋曼。
5)
我们的孩子真的应该参与高考军备竞赛吗?
军备竞赛到底是好是坏啊,对不起啊我回答不了。
短期来看,是件好事。
寒门子弟有出路啦;某种意义上的公平啦……确实很多人因为高考改变了命运啊,也有很多人因为专升本获得了更高收入啊……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一个加拿大的纪录片:《独立游戏大电影》(Indie game:The movie 2012)
这部纪录片讲的是是三个独立游戏制作团队,Braid,FEZ和Super Meat Boy制作独立游戏的故事。
其中有个编程师Edmund McMillen,儿童时代的就喜欢绘制怪物画,他的祖母对此寄予厚望,给他鼓励,直到长大后制作独立游戏成名。
有人会反驳我说,这是“幸存者偏差”。是啊,可是哪个地方没有幸存者呢?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牺牲者呢?
既然大家都是在为了一个“偏差率”奋斗,是不是,活出不一样的“偏差率”也没什么错误啊?
长远来看,我觉得不好。
它是某种意义上的不公平加剧。简单的说,起跑线从改革开放以后就没有放在一起,而是拉远了。第一批下海经商的祖辈已经为后代积累了足够财富,够到他们在高考军备竞赛中同样拥有别人无法企及的资源和光环。
6)
Python落实小学课程的逆向猜想。
我想,这场高考军备竞赛总有一天会走到尽头,因为无数的问题、矛盾会暴露出来;而也只有这些问题上升到影响社会稳定的时候,才会有一场大改革。也许是10年后,也许是20年后,但似乎,都在我们的有生之年。
可是我们知道大改革必然会流血,会牺牲,那么是否有可能通过小改革来一点点实现呢?
我想,是有可能的,以下思考属于猜测。
目前,或者以后都不会绕开高考、也不会直指高考,因为这会打击到大量企业、机构,影响经济发展;同时,可能也会引发大量父母的反弹情绪(关于这一点,我觉得或许反而可能性小,10年后的父母主体是90后、95后,他们已经是上一代父母的教育观念大相径庭了。)
更好的选择可能是“钻狗洞”,而解题思路我们貌似可以从“Python课程入小学”这一现象一窥究竟。
*从2018起,简单易学的编程语言Python正式进入小学教材,更会纳入高考内容体系!*
*浙江省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方案已经出台,Python确定进入浙江省信息技术高考,从2018年起浙江省信息技术教材编程语言将会从vb更换为Python。*
我们思考一下,逆向思考一下,为什么要把Python纳入小学课程。
首先,我们可以摘掉“Python”这帽子,如果你对这种语言不熟悉,我们可以替换成C++,C#,java,于是,命题变成为什么要把C++纳入小学课程。
首先,常规课程(语数英政史地物化生)在高中学习的知识,等你到了大学、社会以后,你会发现它们变成了黑洞。什么意思呢?
利用率太低了。你数学再好,做excel的时候用到微积分、傅立叶变化、线性代数的可能性也不高(数学科研专业除外)。而很多东西,都需要你在工作的时候一边工作一边学。所以你会发现,确实很多高中学的东西都如同被吸入了黑洞中不复见。
其他学科也同理。
那你可能会说:不对啊,高中学这些,是为了学逻辑、学基本的常识啊。
那我觉得这个最聪明的年纪学基本常识着实有些利用率不高。
那为什么是C++?
因为编程语言不一样。学编程语言的时候,不但得学基本的逻辑、数学、理解能力等;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种连续性的实践能力。
连续性在于:你在小学学C++,初中3年不接触,或许马上忘光了;同样的,你在初中学C++,高中、大学、工作了不继续,也马上断层了。
发现没有,它与黑洞的常规学科不一样。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它似乎并不是为了简单的高考而学,而是为了你整个人生而学。
实践性在于:学、用、发布、赚钱。没错,如果你的C++足够出色,你的年纪压根阻止不了你用代码开发出好的产品,也阻止不了你赚钱。学以致用(现实一点,学以赚钱),这点与传统学科不一样。
当然,为什么现在是Python,而不是C++、C#或java?
因为国家也在跟上人工智能的潮流啊。更方便你学以赚钱啊。
当然,以上纯属猜测,也许我只考虑到第二层,而国家早就想到深远的第五层了呢?
只是,如果这个猜测是真,那么许多企业、机构都要做好“高考军备制度”改变后的危机,需要做好备用计划。
比如,针对下一代已经不相信应试教育的父母应该推出什么样的产品?
比如,针对未来的教育观念,应该有什么创新产品?
当然,这里我给不出回答。
只是我个人认为,企业、机构的思路应该从原来的“危机来临后,我该怎么牟利”转化成“危机来临后,我可以怎么帮助到社会,再获利”的这样一种“利他心理”。
最后,我想说,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好应对变化的手段。这个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