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上半年,许知远好像一直在“打脸”
距离单向街书店向大众展开求救,已经过了三个月。这段外界环境变动极大的日子里,许知远却营业地特别勤快。
半年来,除了完成刚刚收官的《十三邀》和节奏上更加随性如 vlog 的《十三游》,他还尝试了淘宝直播、走进快手,做了特别多以往那个怀疑技术、谈钱羞耻的知识份子所不会干也不想干的事。而令人意外的是,许知远似乎还从这样的生活里找到了一些新的养分。
他在《十三邀》最后一期说到,觉得自己思维方式变了,以前动辄提及“时代”的他,“现在好像越来越关注的是,个人的可能性”,以及个体在摇摆的大环境中展现的力量和亲密感。
这,还是那个尬聊王、那个带着偏见到处针锋相对的许知远吗?最怕突然的温柔,让人不禁好奇这几个月究竟发生了什么,甚至有种这个知识分子磨平了棱角,走入安全区的错觉。
毕竟一个倔强的灵魂在步入中年(44岁)、书店生意摇摇欲坠、外界环境相对不可预测的时期,还能保持一个比较乐观的心态去疯狂跨出舒适圈,本身就是蛮有意思的现象,也应该有我们可以学习的东西。
因此,小弟带着三分困惑和四分追根究底,大致整理了许知远这半年公开营业的时间线,
制图:好奇的弟
比较熟悉许知远的读者都能看出来,这几个月他做了许多“打脸”的尝试,而且在五月份的单向街书店头条标题,他甚至赤裸裸地写下了“挺喜欢现在的自己”这样的推文。
到底这个读书人受了怎样的刺激(不是)做出这些改变?
当然,真实原因只有他本人知道,但跟着老许的步伐一起走一遭,顺便做个20年上半年的反思和总结,我们作为吃瓜群众也能获得一些属于自己的思考。
2月
单向街书店展开自救
2月24日,单向街书店发出求救文,
文中提及单向街书店的营业困难:
截止到 2 月 24 日,在疫情蔓延的一个月里,我们仅剩的 4 家实体书店只有北京朝阳大悦城店开始营业......而大悦城的整体客流量每天只有平时的十分之一,书店平均每天只能卖出 15 本书,其中一半还是爱书如命的同事自己买走的。预计书店 2 月份收入较往年直线下滑 80% 之多......我们的电商销售自 1 月以来也几乎腰斩,一半以上的供应商未能开工,所有产品制作项目陷入停滞......
总之就是特别惨,而这个开店 15 年的书店正是许知远当年和几个媒体朋友一起创立的心血结晶,虽然理想上试图“让每一个独立而丰富的灵魂都有处可栖”,但现实是一直处于不大赚钱的状态,疫情的突然到来,又为书店的营业雪上加霜。
尽管如此,许知远曾在 17 年回答俞飞鸿说为什么要做《十三邀》这样的节目提及,“因为开了个不挣钱的书店,需要别的业务来支持这个书店”,
可以说,单向街书店是许知远不管赚不赚钱都想努力做下去的东西,而不是商人思维,一旦生意不好就无情放弃。所以尽管单向街求救一文发出去后获得广大的回响和支持,但许还是努力“抛头露面”到处营业,让书店延续地更长远一点,也算是回馈慷慨解囊的粉丝。
然后,他就去直播了。
3月
保卫书店直播,向流量低头?
过去曾经明确表示过“不喜欢表演式谈话”的许知远,在 3 月 9 日,和薇娅还有其他五家(同样处境不大好的)书店创始人一起进行了近一个半小时的“保卫独立书店”直播。
直播内容其实就是卖原价 150 特价 99 元的盲袋,里面有书店的一些小礼品,中间再各自抒发一些理想,但是吸引了超 14 万人观看(大概比单向街书店连续 14 天直播挑战的总观看人数还多),销售额 70 多万,效果对危急存亡之际的书店来说应该特别好。
有人形容其是“知识分子向流量低头”,但两杯酒下肚的许知远感到疑惑:为什么不能理解成流量向知识分子靠拢呢?
实际上,这不是许知远第一次“低头”。
去年 12 月,他就有上薇娅直播间卖单向历的经历。据三月分播出的《十三邀》片段中可发现,当时连淘宝都不会用的他,对于“一分钟能卖将近 7000 个单向历”吓得不行,连回到了后台都忍不住怀疑“是不是我很有天分呐”。
当时许多公众号对比了许知远第一次直播“宛如原始人”和薇娅频频的捂嘴笑,将这场直播形容得有点像是另一次“美女与野兽”的会面;
然而搭配加入了采访薇娅画面的《十三邀》一起看,倒是发现,整体互动除了(熟悉的)尴尬气息,同时也能感受到老许对新东西更加开放的接纳心态。这个老标榜不想被技术干扰生活的中年大叔,在直播间中,主动把单向历节选的莎士比亚文字改成“假如淘宝是生活的食粮,那么买下去吧,尽量地买下去吧,好让生活过饱而噎死”,并且应薇娅的要求,从容地签了名。
当薇娅问到单向历封面上的乱码是什么,许知远又淘气地回答:晕眩是人生的本质,不用那么清楚。
这个回答当然有些取巧,充满了你想怎么解释就怎么解释的味道,但比起以前和马东、李诞对谈“一定要讲出个所以然”的针锋相对,直播间的许知远,显得很收敛。
从这一期《十三邀》我们也能见到,最初许知远因为想要探究淘宝直播这个由“物”所聚集起来的巨大力量而选择采访薇娅,在参观过薇娅的仓库后,他虽然当下仍沉浸在惊讶之中,但也能对这个现象感到共情,“就像我房间堆了一堆书,不理解的人看了也会觉得很可怕”;对于薇娅的因为热爱所以像永动机般地(为消费主义)工作,他又能很精准地反馈说,薇娅这是在用“理性做疯狂的事”。
整个第四季《十三邀》,频频出现这样的共情,许知远似乎(终于)在试图理解他旧有世界以外的存在,也正在慢慢接受和承认自己的不理解。
4月
走进快手,记录并不一定“精致”的生活
过去看奇葩说都觉得“粗鄙”的许知远,在四月跟快手达成了直播合作,堪称活久见系列。
当时隔离和无法复工的人还有很多,许的主题便是“带一本书 走出孤岛”,既是在呼应二月时单向街的“走出孤岛”,也是提供隔离在不同地方的人们一个情绪和注意力的出口。
带一本书 走出孤岛
有数英网友对这次合作表示:快手是什么样的自己心里没点数吗?言下之意便是,快手作为某种程度的“土味大本营”,和老知识分子的强强联手显得有些憋扭。
但从预告片来看,居然也并不是很“装”,既保留了快手的土地气息,又有一些知识分子式的坚持,以许知远的旁白搭配大量素人认真读书的黑白镜头,结合“必须重新审视自我与他人,重新寻找自我的价值与意义”等句子,好像在跟大家分享,也好像是许的喃喃自语。
大概是第一次直播效果还可以,五月初又有了新主题的直播,“我们的中场战事”。
在当时市面上一股脑地讨论、赞美、羡慕后浪时,许知远找了人生同样步入中场的尚雯婕、叶蓓、曾宝仪,来分享心态和各种各样随时间变化的转变。
我们的中场战事
“比起青春崇拜,我更相信智慧随时间而来。”
这是许知远的第四场直播,他似乎已经在慢慢习惯这个新的露面方式,甚至给自己备好了满满一桌菜,跟几个月前需要借酒壮胆的模样判若两人。也是这场直播,让他下了“挺喜欢现在的自己”的标题,让市场上总算能见着一些没那么中年危机的中年范本。
许知远x曾宝仪
5月
《十三》系列,继续“尬聊”?
《十三邀》
播出了大半年的第四季《十三邀》,在五月底画上了句号。这一季没有过去那么多争议性的尬聊名场面,但多了几个和学者引人深思的“出圈”谈话片段。
在最后一集,这个过去“谈钱丢脸”的文化人,“带着些许焦虑和和些许抗拒”,去见了(一个显然会正面肯定金融作用的)经济学家陈志武老师进行对谈,并且和几位年轻人坐下来,大聊特聊“多少钱才够用”这种“悲伤”的话题,是一次属于许自己走出舒适圈的突破。
和其他人的对谈,也能明显看到许知远聆听的部分更多了。不只是乖乖听史学大家许倬云讲社会和时局,也听师母讲婚姻和爱情(!);听人类学家项飙说, “一个理想的知识分子,一定要在地且要非常敏感,出发点必须是当下大众的困惑,对古典的东西要熟悉,但要能放到现在去实践”;也听陈志武解释财富差距的来龙去脉。
和前几季相比,要素同样密集,但少了许多尴尬到脚趾能抠出两室一厅的翻车场面,交流的节奏更加张弛有度。
《十三游》
看《十三游》的时候,能更明显感知到老许的状态比以往放松很多。
这是同个团队于三月分开始的新节目,同样也是对话和探索,但是呈现方式更像个 vlog,更加随性,也会穿插一些(当时因疫情卡在日本时的)生活片段,而就算探索了一整期找不到答案也没关系,因为“知远导航 保证迷路”。
开篇引用了夏目漱石的话:当你不知道一个东西的本质的时候,就尽力描写它表层的每个细节,当你把这些细节逐步描绘出来的时候,它的实质也可能会真正地浮现起来。
十三游系列,就是这样一个充满细节和温柔,甚至带着欣赏意味的凝视去生活的节目。
带着没那么多的自我主张,他走访了钻石公主号,试图逼近历史的现场;去了日本的寺庙和自杀森林,尝试探究一个社会在面临困境时如何处理挫败感;还去看了摇滚少女团体演出,体会一把年轻粉丝追星的心情;还被可爱的吉冈里帆“反问”了许多问题,似乎进入一个被采访者的角色之后,一下子啥锐气都没有了甚至有些手足无措。
除了各种新尝试,许知远在《十三邀》的画风也有跨次元级的大跃进:
无话可说并直接吓成一个表情包
但是,看着舒服的行程,导演却会担心“提炼不出中心想法”,愤而连线许知远求证:“(这主题)还有做的必要吗?”
许知远:特别有呀!不一定要马上给出某个结论,是我这两年最大的变化。
比如说,和大胃王 youtuber 一起吃播的体验,表面上看大胃王似乎对着镜头吃吃喝喝很悲哀,但是,大胃王也是通过镜头在和粉丝们分享吃的喜悦。过去的许,可能会倾向直接从自己的视角去切一个结论,但是现在,仅仅是能用《十三游》的视角给更多人分享这种近距离参与的惊奇感受,大概就够了吧。
写在最后
许知远这半年,确实跟以前很不一样了。
但是许知远的内核变了吗?他不再端着知识分子的架子,就等于是向流量低头了吗?这个可以留给看客各自表述。
有趣的是,凡是讲到许知远,似乎总能让大众基于喜欢和不喜欢进行一场站队大辩论。
百度搜许知远,第一个问题就是许知远为什么讨人厌?
知乎上,也有大批精英对于如何评价许知远展开激烈的词汇与观点碰撞。
而从各种写许的文章评论区中,我们其实不难发现主要几种解读许的视角。不喜欢的人说他──
拿知识装x、遇到美人又显油腻、问问题的情商很低、谈话中时不时流露无端的优越感、丑到不忍直视(人身攻击不鼓励哈);
喜欢的人说他──
每个人都有偏见他只是特别真实地展现出来、针锋相对的谈话更能直指核心、他的节目持续挖掘优质学者被更多人看见、是流量社会中不可或缺的多元存在。
仔细一看就会发现,其实不管喜欢还是不喜欢许知远,本质上都是一样的,都只是在通过他和他的作品来发表我们自己的看法。
就像过去《十三邀》采访姜文时他说道,一旦作品发表到公众面前,人们的解读就跟作品本身没有关系了。而许知远在这半年的变与不变,在不同视角的观看下,可以解读成一种打脸、低头,也能看成是一种成长、成熟,有人喜欢更加温和带感情的他,也有人失望于他不再尖锐地指出问题,能有这些歧义产生的前提,其实还是因为许知远和他的团队致力在做一个试图让大家讨论的、与市面上其他节目不大一样的东西。
就像他曾说过,
一个好的社会,就是大家可以产生辩论、互相说服,即使说不服,也彼此意识到有不一样的存在。
不管喜不喜欢,知道“有个不甚完美的人还在变着法子冲撞社会”,就还挺安慰的。
敬讨论的余地。
欢迎带偏见到评论区尬聊。
参考资料:
1. 走出孤岛 保卫书店丨坚持了 15 年的单向求众筹续命
2. 许知远:这些诚实的爱才是应对危机最好的方式|直播回顾
3. 十三邀,下次重逢前
数英原创内容,转载请遵守规范
作者公众号: 数英DIGITALING (ID: digitaling)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全部评论(13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