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迭代思维,帮你事半功倍

举报 2020-06-05

掌握迭代思维,帮你事半功倍

原标题:迭代思维。

本文共计6214字,迭代思维。

“无论拼什么,都离不开迭代,因为你不知道明天的市场是否和以前一样。”

在互联网圈,我们常说的一个词叫做:“迭代”,通常这句话叫做“小步试错,快速迭代”,无论是小米的雷军还是腾讯的马化腾,在行业大会中都多次提到这句话。

记得在一次媒体报道大会中,马化腾说,小步,迭代,试错,快跑,到目前为止,QQ已经进行了300多次的迭代。我们所用的APP中的每一个越来越好用的功能,都不是以前团队设想的,都是企鹅团队不停的更新迭代出来的。

因为“未来是未知的”,谁也不知道这样改是对还是错,只有放在市场里面去检验一下,才知道用户是否喜欢和受用。

“实践出真知”那些错了的不要理解成犯错,而是理解成试错,要快速的试错,验证,然后在不停的改善,向前奔跑。

我们在实际的工作中也是如此,“先完成,再完美”,当自己因为一件事情不够完美而裹足不前的时候,你可以试着告诉自己,“小步”,“迭代”,先完成,再去求完美。

要坚信微小的力量,而不是一口气吃一个胖子,其实每一次小步改善,都是一次创新,一次迭代,迭代的同时自己也在适应,对用户也是一个慢慢教育的过程,叠加在一起,就是一个大创举。


01
不是因为“没能力”做好

迭代思维体现在两个层面,一个是“微”,小处着眼,微创新;一个是“快”,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无论是做vlog还是写作创作者,我为什么非常佩服那些从自媒体素人到网红大V,到通过用户量积累量百万千万,然后自己招募研发团队,做App,有商业模式做大的人。

因为他们都是从环境的变化中,“小步试错,快速迭代”中走来的,假设一开始他们就可以“很完美”,“商业化”,瞬间吸引千万用户关注,App下载量千万。

那么就会发现,“如果你的产品发布出来的时候,你都没有明显地看出自己的产品的缺陷,证明你发布的东西已经太晚了,那么你还能和别人拼什么呢?”

掌握迭代思维,帮你事半功倍


1、工匠精神也有副作用:

最近这几年,我们一直听到这个词叫做”工匠精神”,这是一种非常值得学习的产品理念和工作态度,可任何好的东西,都是有两面性的,一旦过度使用,也会起到负面的作用。

凡事如果过于讲究,往往掉进“完美主义情节”的坑里无法前行。

比如以前,我在工作中经常听到同事说这样的话,有不少人这样要求自己,“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为了避免“丢人现眼”,他们一定要把事情做得像模像样,尽善尽美之后,才好意思展示在人们的面前。

比如自己学习的英语单词量不够,就不敢和别人对话,比如自己的写作功底不好,阅读的书籍不够多,就不敢下笔写公众号推文,一定要等到还不错的时候才开始写作。

产品功能必须设计的非常全面,UI必须要做的非常完美才肯推向市场等等。

经过大量的调研和观察,这样的想法最后的结果往往是,“总是对事情不满意,从而导致进度一拖再拖,错失了很多机会”。又或者是经过了很长时间的准备之后,终于拿出自认为满意的成果的时候,才发现很多东西一开始的想法都是错的,做了很多无用功。

工匠精神是建立在“完成”的基础上,无论是学习一项技能还是做一件之前没有做过的事情,在开始之前,首先要能够平静地接受自己的糟糕和笨拙。

要尽快迈出去第一步,把最初的成果,最小可行性产品,展现在大众面前,用它来获取市场的反馈,用户的参与,再将反馈的结果作为进一步改善的依据。这样就能用最小的代价,非致命的失败来快速判断,持续地改进问题,尽管每一次的迭代看上去变化都很小,但是实际上每一次都比上一次更有进步。

掌握迭代思维,帮你事半功倍


2、不是没有能力做好:

我在曾经的一篇笔记中说过,我们每天要处理的事情都很多,如果让我去排序的话,我会把“完美”,安排在第50件重要的事情以后,比50件更重要的是,“我需要赶紧完成0-50”。

只有完成了,我才有机会去“迭代”,追求完美固然重要,也是值得提倡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在一开始就要追求“完美”,而应当在改进的过程中不断走向卓越。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老板让你起草一个品牌推广的合同,合作方急着看,可是你一直追求“完美”,而无法拿出基础“合作框架”,而对方就会认为,你们对于这项合作不太重视,而起草不出来。俗不知,你想“做完美”了再给对方看,但是你就能百分之百确定,“对方看了,一定就很满意么”,不会有调整么?

现实生活中,正常工作情况下,在最初的几次尝试中,我们都会经历一些或大或小的失败,甚至是别人的打击和嘲讽,这也是最容易灰心而产生放弃念头的时候,那还要不要继续下去?

对此我有两个判断标准:“一是这件事情还值不值得做?二是你是不是每一次都比上一次更有进步。”

如果不值得,“及时止损”,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值得,有进步”,那就继续做下去。

谁也不可能一上来就做的很好,我们要把精力放在如何改进和快速迭代成长上,不要太在意,“以及别人怎么看”。

多数的失败,不是因为“没有能力做好”,而是总想一开始就“做的很好”而最终错失去了很多外界带来的机会。

比如“在APP迭代中用户的问卷调研”,“产品功能升级中的用户体验反馈,参与带来的黏性”,“英语单词不全和别人沟通中的意外收获,快速记忆等等”。


02
迭代是获取“新认知”的过程

迭代不仅是一种正确的做事方法,而且是一个不断获取“新认知”的过程。

无论结果如何,每一次的更新迭代都能让我们对客观事物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知。

如果迭代的过于缓慢,那么我们的思维只是停留在昨天的“我以为”假设当中。

你要清楚,我们心中以为的不一定是对的,而且随着环境和事物的发展,所有事情都没有绝对值,而只有快速的“迭代”,“验证”,才能找到合适自身的答案,升级认知。而且,即使是一件不起眼的小事情,在经过持续不断的反馈,改进之后,也会给自己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掌握迭代思维,帮你事半功倍


1、我身边健身的同事:

我之前有一个同事,他的身材非常的好,不说八块腹肌,也是那种穿衣显瘦,脱了有肉的人。他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在朋友圈晒一波自己在健身房健身的状态,来给自己打卡做下记录,但是你根本不知道,这货几年前会是一个体重180斤的大胖子。上一层楼都要喘一会儿的大胖子,而他的腹肌之旅,最开始是从每天坚持跑步3公里打卡开始的。

你看,他只是每天坚持微小的事物,跑步几公里,就这样快速的迭代自己的身体状态,然后一步一步的达到理想的效果。

这种案例在网络短视频平台有很多,尤其是生完孩子的宝宝妈妈瞬间恢复到年轻时期,体质过胖的大龄妇女掉到了100斤。

中年啤酒肚的男人有了八块腹肌,都不是一次形成的,他们只是敢于从微小的事物开始,不断的挑战。


2、我的文章写的不咋地:

如果你翻开我公众号一年之前的文章,你可以看到,我的文章写的真不咋地,但是今天看来,与去年相比,还是有很大的进步的。

我发表的第一篇文章是从网络上抄袭别人的鸡汤文,之所以转发别人的文章,是因为对当时的我来说,写原创文章可真是天大的难事。于是在这一年多的时间内,我就不断的阅读,练习,打碎重组,迭代,从内容,排版,结构,主题审视,我只要开始下笔,就要比上一次更上一个台阶。

只有在大量的练习,大量的阅读,迭代,我才能进步。

现在看来,这一年,我不仅收获的是写作上面的认知升级,同时还有关于自己“从业方面的”知识体系。

并且通过写作也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人,而这一切,都是不断快速迭代带给我的。

掌握迭代思维,帮你事半功倍


3、做秤砣起家的IBM:

你知道IBM一开始是做什么的么?当我告诉你答案的时候,我希望你不要吃惊。

在信息产业领域有“蓝色巨人”之称的IBM创立之初,是每天靠蹬三轮车载着生产的秤砣,挨家挨户销售的小公司。就是这样的小公司经过了百年的发展,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信息工业跨国公司。

人类科技史上很多伟大的创新发明,都是来自于IBM之手,比如第一台硬盘驱动器,第一个动态随机储存器等。

在现在看来,估计他的创始人都没有想到,通过不断的迭代改进产品,能做成这么大的企业。

我在书中看到过一段很精彩的话,迭代即是一种世界观,也是一种方法论,它是在我们“在信息不充分,知识不充分的前提下,所采取行动。”

谁也不可能提前给你画出一张人生的路线图,让你去照着活,谁也不可能一开始就造出来一个很完成的大平台,拥有更多的流量,用户涌入。

任何一个伟大的人,一项伟大的事业都是一个探索的过程。

“摸着石头过河”,快速迭代,听起来不酷,但的确是最朴素,也最有用的真理,抄着别人的路,走别人走过的方式,可能并不能到达自己的目的地。


03
万能的“迭代”公式

中国人讲话,特别喜欢用“一”字的成语,比如,我就要一步到位,一鼓作气,一炮而红,一击致命,一见钟情。

可是这些关键词去应用到场景中,说起来非常的利落,自己在做的时候,发现实现特别的困难,要么是周期特别的长。于是,我们不得不寻找“最小可行的方式”,然后快速验证,加速迭代,反超竞争对手。

迭代也是要掌握方法论的,一句话理解迭代思维就是,“自己选择的路,用小碎步快速跑完”。

掌握迭代思维,帮你事半功倍


1、商业迭代方式:

迭代有两种公式方式,这两种公式分别用在不同的场景,第一种通常是用于互联网产品,如果把它拆分出来的话,你可以理解成三个步骤:第一步:找原型。第二步:迈碎步。第三步,抢机会。

(1)找原型:

定原型搭建框架,就是寻找最小可行的方式验证需求,搭建框架本质也叫做寻找“商业模型”,用最小可行的方式先看看能不能跑通整个业务的流程。

最小可行性方式是一种避免开发出客户并不是真正需要的产品的开发策略,该策略的基本想法是,快速地构建出符合产品预期功能的最小功能集合。

这个最小集合所包含的功能以满足产品的部署的要求,并且能够检验有关客户与产品交互的关键假设。

你也可以理解成,用最快,最简单明确的方式建立一个可用的产品原型,这个原型要表达出你产品最终想要的效果,然后通过迭代来完善细节。


(2)迈碎步:

一旦验证了商业模式,验证了这个需求是不是被市场认可,那么下一步就要根据种子用户的反馈,快速地迈碎步,优化产品。

迭代的过程,也是重复的优化,持续地反馈的过程,如果把创新创意比喻成为“跑步”,那正确的姿势,那一定是“小碎步”。只有小步快跑,才不容易绊倒,才能不断的调整方向,每一次迭代对于产品来说都是一次跃升,就跟一个人的成长一样。

迭代中出现错误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错在何处,需求到底是真还是假,试错的原因在于找核心痛点,验证产品并发现错误部分,避免战略偏差。


(3)抢机会:

在今天的网络经济下,迭代的成本极低,这让快速试错成为可能,我们千万不要为了一个产品,去模仿别人,而忽略了是否是“真伪需求”。要知道,在商业领域,窗口期机会是很少的,留给参与者的机会更是少中之少,我们必须懂得卡位先机。

本质寻找一个痛点,挖掘一个市场属于创新阶段,创新一定是有基础性的假设,只有90%的模仿+10%的创新,成功的几率才会更大些。

所以在创新的同时,市场也会有相关竞争对手盯上这块蛋糕,在有了种子用户的基础上,加上验证了需求,就需要加速节奏,通过PR,品牌建设,快速占领垂直细分。

掌握迭代思维,帮你事半功倍


2、个人迭代方式:

多数人都能够快速的学习,大量的阅读,但是从实践方面并不会亲力亲为,很多人都是看了别人的方法论。就觉得非常有效,却不知自己去做了,就会发现和描述中不太一样。

那是因为没有找到合适自己的“迭代”方式,而只是一味的大量摄入学习,还停留在原点阶段。

成长快速迭代的步骤:学习——实践——推翻——重组——自我迭代——认知升级。

实践是验证假设的过程,成长的自我迭代没有对错,本质是“心智的成熟”,认知的升级,从“我以为”,到“原来还能这样”。

从一件事情“没有可能”办成,到“有可能办成”,我们每一次迭代之后,最明显的效果是觉得“今天看昨天的自己,好像某个时刻的言谈行为举止很蠢”。如果好好思考,每一次的实践,本质都是一种推翻。

因为在实践中自己的思维框架或者曾经的“想法”,会受到质疑和挑战,第一反应是什么呢,是习惯性的自我认为或者防卫。这种“自我认为”,恰恰是“自我迭代”最大敌人,当自己在质疑敌人乃至于某件事情的时候,思维便会受到冲击,形成“重组”。

如果在大脑中,你能接受一个新的事物,一个旧的事物,两种矛盾观念的冲击,磨砥,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反思和检讨自己,那么自己的认知就得到了升级。

查理·芒格说过:“我的智慧,来源于自己的“思想格栅”。

格栅就是栅栏,栅栏的组成是有很多种木板进行横竖交叉,而这些横竖交叉就好比是不同的知识体系,很多知识之间的联系,本质底层是相通的。

很多时候,自己不需要去了解一个领域的细节,只需要掌握这些基本的原理,就能看到它的脉络。从而从更高的层面去看待这个领域,不同领域之间的相互连接,会让思维变得更加立体。同时,也能拓展我们思考问题的通道,在某个时刻下,你突然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这就是“认知升级”。


04
多个节点的“循环聚焦”

迭代思维的本质是“循环聚焦”,就是将多个节点围绕需求目标做螺旋式布局,将投入成本和风险逐级分解到最小。

比如我们做一款产品,从验证需求之后,一步一步的迭代升级其实都是在围绕“用户”进行的。用户有了新的需求,运营部门整理反馈至产品部,产品从而配合研发开发。经过开发上线,再次围绕用户得到反馈,慢慢迭代,整个环境状态其实和“增长飞轮很相似”,呈“螺旋上升”状态,但是不管怎么升级,本质都是将风险降低到最低值。

掌握迭代思维,帮你事半功倍


1、错误的迭代方式:

多数的初创公司做产品都习惯于“模仿”,其实这都是“错误的迭代方式”,模仿虽然是最快,最有效让一款产品推入市场的策略,但是会增加很多的“伪需求”。

你想,初创公司产品,品牌定位都不明确,常常花一堆时间做好功能,却发现没有人用,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因为一切“都不是围绕用户进行的”

我经常看到很多公司,一开始就把“架构”做的很大,完整到能够应付大量的需求,结果一顿操作,上线之后没有什么流量,呜呜。

如何辨别错误的“迭代方式”呢,笔者大概总结了一下,最接地气市场上常用的策略有,围绕种子用户做“App问卷调研”,“用户社群调查”,“市场竞品分析”。

问卷调研和社群调查是为了更清晰的了解到用户真实的反馈,一款产品的某个功能存在的意义是不是很大,用户关注的具体“利益点”在哪里。

在商业上面,错误的迭代本质是“决策的失误”,造成了团队付出巨大的成本,而没有一个好的结果,不仅仅浪费了时间精力上,还有资源上面。

掌握迭代思维,帮你事半功倍


2、找到真实需求:

如果是初期创业,你应该和种子用户多做做沟通,不要陷入自嗨之中,找到真实需求其实并不难,比如你可以问问用户,“他们真是需要的是什么”。找到了用户想要的,思考“围绕他们做什么才是我想要的”。

比如,我可以让用户便宜购买这个商品,但是你得把它分享一下,“分享出去产生品牌的曝光,注册量”,才是我想要的。

那么结合这个用户心理,要在思考“支撑我上述行动的资源是什么”。比如电商常用的,商品方面我可以采用“补贴”,分享方面,我是不是可以尝试“砍价”。我能不能把这两者做成持续性的行动策略,或者“互补式的活动”,这个策略用工具支持如何。

“那么我该如何实现这种长期需求”,最后就落到了产品技术开发层面,从而找到了用户和平台之间的真实需求了,就是工具的开发了。

上线之后,在快速的”迭代升级“,这样的方式都可以将投入和风险最小化,每一次需求的发现,都是进行多个节点的循环聚焦,这才是围绕用户做一款产品的本质。

核心观点:用迭代思维小步快跑,帮你事半功倍。迭代思维最重要的有两点,一个是快速,另一个是能够及时发现错误,不然你的迭代就没有了方向,是盲目的,伪需求,速度越快,反而错得越多。

试想一下,同样去一个地方,一个知道捷径,一个压根就不知道方向,不知道方向的跑地越快越好吗?肯定不是如此。

必须有正确的方向,加上强大的执行力,才能发挥出迭代思维的最大价值。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数英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全部评论(1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