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在删朋友圈时,原来都是这么想的

举报 2016-10-02

当我们在删朋友圈时,我们在想些什么?
©Jean Julien

是不是每过一段时间,看着自己朋友圈过去的记录,就觉得幼稚或可笑,然后批量删除?

来源:Lens杂志(微信号:Lensmagazine)
作者:Lens
编辑整理:郭思遥

或者有一天,你觉得很久没有看到某个朋友的动态。你点进他/她的朋友圈看,才发现,他们的朋友圈里只剩零零星星的几条内容,有的人甚至只留下一条灰色的分隔线,并在个人说明里告诉你:“没有屏蔽任何人,只是不发朋友圈了”。

之前还有一项调查显示,年轻人比年长者更爱删除自己在社交网站上发出的照片。

这是为什么?

有人说,这是因为——“成长,就是一个不断认识到过去自己有多傻的过程”。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每个人都在“印象管理”

当我们在删朋友圈时,我们在想些什么?

在社会学家戈夫曼看来,社会交往就是戏剧舞台,每个人都在扮演某种角色、演出节目。在整个表演过程中,每个人总是尽量使自己的表演接近他想要呈现给观众的完美形象,而观众看到的,仅仅是每个人的角色扮演。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的行为都会给人以某种印象。不管是否意识到自己是在“表演”,每个人都在有意无意地用某些技巧控制自己给人的印象,这就是 “印象管理”。无论是发朋友圈还是删朋友圈,也许都只是我们印象管理行为的一种:我们手握一份形象管理的剧本,严格按照每一幕的设计“表演”,删除那些不符合角色气质的内容。


无法回避的“标签效应”

当我们在删朋友圈时,我们在想些什么?

美国心理学家贝科尔认为: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做出相应的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标签内容相一致,成为标签所标定的人。别人看到的你,很大程度上归因于你对自己的定位(标签)。

大多数人发布或删除一些朋友圈内容,也许是在尝试修改或加深自己的某个标签,让别人看到自己希望他们看到的一面。有趣的是,我们一方面在发布符合自己标签设定的内容,一方面又不断否定自己过去的标签。


因为自恋以及由自恋引发的羞耻?

当我们在删朋友圈时,我们在想些什么?

在朋友圈发自拍、发美食,一方面是在分享自己的生活,一方面也是渴望自己“形象”被认同的一种自恋。自恋包含 “看”与“被看” 两个重要的方面,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渴望“被看见”,这种“看”是一种持续的好奇与关注。

当被别人观察时,会引起我们的一些情绪反应,也许是骄傲的感觉、被崇拜的快乐、冲动暴露的满足,也有可能是尴尬、丢脸和羞耻等不舒服的感觉。

在面对面的交流中,如果你觉得自己的脸上沾到了菜汁,而其他人不停盯着你的脸看,你会不会觉得尴尬和不安?也许朋友圈的一些内容就像这些“菜汁”一样,它们在你发出的短时间内收获了认同和炫耀的满足,而当时间一长,你就恨不得这些不完美的内容能够在其他人的朋友圈显示里“阅后即焚”。


“我已经停用朋友圈功能了”

当我们在删朋友圈时,我们在想些什么?

除了频繁地删除过去的记录,渐渐地,你越来越少在朋友圈发布动态。然后,你干脆就不想在朋友圈发任何东西了。

心理学上有一项研究发现叫做“社交倦怠”(social fatigue)。Technopedia在2011年对“社交倦怠”的定义是:社交倦怠是指当社交媒体的用户被太多的网站、过量的信息、太多联系人和好友、需要花费太多时间来维持这些关系所吞没时,转而渐渐减少使用甚至远离这些媒体的趋势。

学者通过对Facebook的研究提出,有这样四个变量因素影响着这种“社交倦怠”:社交媒体使用信心、隐私保护、社交媒体使用自我效能感、社交媒体的帮助性。

QQ图片20160930150415.jpg
出自论文:Too much Facebook? An exploratory examination of social media fatigue.

这个研究假设:社交媒体使用信心强、自我效能感高和认为社交媒体很有帮助的人群,会有更弱的“社交倦怠”,而认为社交媒体会引发更多隐私问题的人群,倾向于更少使用社交媒体。

另外有学者建立了更加复杂的分析模型,但得出了类似的结论。这个研究证实,社交媒体自带功能的复杂化、信息量过载和人际关系过载这三个方面,导致了人们的“社交倦怠”与对社交媒体的不满,最终导致了社交媒体渐用渐少的结局:

当我们在删朋友圈时,我们在想些什么?

出自论文:Get Tired of Socializing as Social Animal? An Empirical Explanation on Discontinuous Usage Behavior in Social Network Services. 

的确,在社交媒体被广泛运用的初期,我们在朋友圈、微博发布动态的频率越来越高,朋友间相互点赞、评论,互动的质量也很高。那时,每个人都对自己分享和发布的东西充满自信:这些内容会在朋友圈收获相当的点赞和评论数,我们更有动力分享和发布新鲜事,此时我们的“社交倦怠”自然处于较低水平。

当我们在删朋友圈时,我们在想些什么?

然而,当社交媒体的使用到达一定的峰值、趋近饱和时,每个人好友数越来越多,被拉进了各种各样的聊天群组,你会开始担心隐私问题,也不像最开始那样,可以随心所欲地发一张照片。

你开始设置新内容分组可见,开始将过去的内容设为仅自己可见或者干脆完全删除,你开始在朋友圈建立“形象管理”。渐渐地,你觉得要为每张照片修图很累,要为每组照片写上一段文案很累,要为每个分享内容写一句自己的感悟很累,要回复每一个点赞评论也很累……终于有一天,你关闭了朋友圈,不想再发任何东西。是啊,也许,这就是“社交倦怠”症吧?

当我们在删朋友圈时,我们在想些什么?

在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我们接收的信息越来越多,想要分享的欲望却越来越少。我们从未如此热闹,却又从未如此孤独。

- END - 

参考资料:

时常删除过去的记录是什么样的一种心理?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8949328
为什么有些人那么喜欢删微博或说说,心理学上怎样解释这个现象?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447555
微博或朋友圈经常发了又删,这是什么心理?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892857
人们在社交网络中,为什么越来越少地分享个人动态和想法?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2356789/answer/94803490
Bright, L. F., Kleiser, S. B., & Grau, S. L. (2015). Too muchFacebook? An exploratory examination of social media fatigue.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44,148-155.
Zhang, S., Zhao, L., Lu, Y., & Yang, J. (2015). Get Tired ofSocializing as Social Animal? An Empirical Explanation on Discontinuous UsageBehavior in Social Network Services. Proceedingsof PACIS, 380.

除特别注明外,图片来自Jean Jullien.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数英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全部评论(2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