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还没等到,却等来了一个大新闻。兢兢业业的新媒体人,日日夜夜就盼望着靠自己努力换来一个10万+,每天跟个丧尸似的坐电脑跟前捧着个泡面,羡慕人家公号大V分分钟阅读量破万。
然额,事实也可能是假的
从9月28日晚开始,关于“刷量”的话题突然就炸锅了,微信平台开始严抓水军,“公号刷量工具die了!” 顿时公众大号小号新号老号都慌了。关于这件事,作为一个合格的好奇宝宝,公关圈特地揪一个“知情人士”来解答。
来源: 公关圈PRelation
本文经授权,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10万+”现象怎么操作?行业为何产生?行业背后“潜规则”?
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原来轻松破3万的阅读量,现在只有惨兮兮的3千都不到;100,000+大号们拥有庞大的粉丝基数还不至于“太尴尬”,但也都打回了万字出头;至于本来就在一万阅读量上下徘徊的传说中的“潜力号”,阅读量更是变得连达到一千都困难。
大号背后的秘密?
其实在“微信公众平台”数量日益增长,市场逐渐饱和成熟的同时,其背后的刷量产业链也在不断发展壮大。“微信刷量”的途径有两种:
一是人工刷,类似APP store的刷榜模式,就是找很多的人点进去看文章然后再分成。可是这样的方式成本较高且比较低效,一般都是营销公司建立起多个订阅号大群,然后发布任务给下面的群来获取文章点击量。
二是技术刷,也就是有人在后台操作,你想要多少有多少只要你有脸报的出数字。除了阅读量,还可以实现刷赞、刷粉等操作,甚至可以设置阅读量增长速度和运作时间段。(天哪真是太可怕了!)
在淘宝上输入“微信刷量”、“微信刷阅读”之类的词条,就会出现低到让人震惊的报价:
如果是找营销公司,报价也是从最初的千次20元跌到现在的15元,10元以下的也可以找到很多。
微信官方所说的“维护公平”是真的吗?
事件不断发酵,吃瓜群众隔空喊话微信官方团队给个解释。于是看到了以下回应:
但是,我们看到,这样的技术对抗很难一次性解决所有问题,“猫鼠斗”的游戏一定会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持续,我们也会继续加强技术手段,确保平台的真实、公正和公平。
我们坚持认为:任何虚假的数据,对那些尊重游戏规则的运营者都是极大的伤害,平台也不欢迎任何虚假的繁荣。同时,我们相信,一个平台的健康发展,除了游戏规则的健全以及坚决执行以外,也包括所有生态上的运营者的共同自律,希望大家共同维护微信公众平台的健康发展。
其中提到了“公平公正”,可是真的是这样吗?
9个月,国家网信办关停11428个微信公众号,每天新注册的公众号不计其数,想赚快钱的也好,有理想有情怀的也好,甲方自己玩家家也好,公关公司找个皮包拍档也好,每个人只要听到KPI、KOL、流量、推广,第一个想到的肯定都是微信平台。
观众每天接收到的碎片化信息充斥手机,从标题就分辨出是否对内容感兴趣。大号已占有一定的基数优势,新生微信小号还在拼命找“爆款”出路。按消费者心理,没有强有力的数据支撑和大V背书,真的有人会在意死了几个公众号吗?
当然有靠着刷量滥竽充数的公号,但同样的,也会有认真做内容的小号,在前期依靠刷阅读量和点赞数来得到更多的发展可能。
前提是质量过硬,可是这个标准制定者是谁?曝光的机会又从何而来?酒香不怕巷子深,真的吗?
10万+现象背后到底说明的是什么问题?
阅读量越大,点赞数越多,粉丝人数越多,也就越能够被称为“大号”,大号干什么用?投资和广告就会自己找上门啊!刷10万+的成本700块都不用,但是一个10万+的头条位的广告费 。。。自己去体会。
甚至有些躺枪的公号自己都不知道有人在暗中帮忙刷量,公关公司或者甲方公关部门有时候也会怀着一颗妈心帮你搞定这些“小九九”,进而可以向上级给个交代。
这样畸形的行业状态,远比“掉粉”更让人心痛。
不止是微信公号的数据造假,早期的微博僵尸粉,淘宝刷单行为,早就是行业内人尽皆知的恶习。近年来大热的直播平台,也是“光明正大”地做小动作。
最后引用“公关界007”的几个观点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