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活下来的自媒体,它一定是找到了正确的盈利方向。
来源:秋叶大叔(微信号:qiuyedashu)
作者:秋叶
数英网已取得授权,如需转载请联系原出处
数英网对内容有所编辑
文烧脑,可以只看观点
观点之一:我坚信运营一个有个性有温度的活人账户,会更容易成功。现在从0到1做自媒体有没有机会呢?大有机会。但应该由运营一个微信号变成运营一个人。你选择做成一个有温度有个性的人,喜欢你的人会追随着你的成长持续关注,即便以后微信公众号可能不火了,你转入什么平台做什么自媒体,都会把你的粉丝带到新的平台。
观点之二:现在的读者表达爱的方式变成了高频的小额赞赏模式。一旦明白这一点,就要想方设法在运营过程中服务你的粉丝,对他们好,走心。不仅仅是靠内容走心,而是要和他们互动,要把他们写到你的文章里来,建立圈子,做一个社群。通过帮助核心的小伙伴发展能量,辐射更多的小伙伴,形成一个圈子,互相在一起才能够把人长期留下来。
观点之三:自媒体转型成知识型IP打通变现之路。在未来从零到一运营自媒体,你要认真思考方向选择。如果你要做内容号,围绕刷广告流量做一个账号,挑战越来越大了。未来自媒体运营越来越偏向于人的运营,大家越欣赏一个人的才华和个性,越乐意购买他推荐的产品或服务。这种人可以叫网红,可以叫知识型IP,他们是为了小而美商业模式最佳代言人。
我想读完本文,要成为成功的知识型IP,你必须看懂下面这张图。
看危机:自媒体该如何转型?
从2015年开始,我越来越多思考趋势的问题。我常常告诉自己,我们要看见世界正在发生什么改变。
在决定做一件事前,我们一定要想清楚为什么要做这件事。
我注意到自媒体不是越来越风光,而是越来越难做。
我13年初做了一个号【幻方秋叶PPT】,用了三年时间,勉强做到70万粉丝,阅读量一直在1.5~3万之间徘徊。这个账户是教大家学PPT使用的,后来把它慢慢拓展为Excel、Word再到职场技能学习。把它打造为分享职场干货的定位。这个微信号想变现,只能连接相关性很强的学习场景,卖在线课程,目前做得还不错。
到了今天,已经有超过2500万微信公众号,无论你想做哪个领域,似乎都已经被鸡汤、情感、娱乐、干货账号占满了;不管你做哪个品类和方向,都会遇到非常多的同类账号的挑战。
所以我在思考,如果我再做一个自媒体账号,还有没有机会?我要思考的问题是:在这个市场上,还有可能给我留下快速成长的空间吗?假如加到几千,几万粉丝,就停滞不前,那么学习那么多运营的技巧,还有价值吗?这是很多运营自媒体账户现在遇到的最大挑战。
我也想突破这个困局。
我现在新开的账号叫【秋叶大叔】,尤其是大叔这两个字,你们会意识到,它一定是由围绕着“干货内容”分享变成围绕着“人的情感”分享。所以我给它定义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让大家喜欢和大家一起分享成长,这就是我新微信的定位。
秋叶大叔这个账号从创建到拿到原创邀请,用了45天,粉丝当时超32000,平均阅读量超5000,文章点赞数全破100,每天最低超80人发送消息,发起八次投票最少都有800人参与,开通赞赏的头三天,每天打赏的人都超过100人,应该说我这个账号的活跃度和认可度都是非常高的。
看起来市场里面还有新的机遇。
突破口:跳出自己的舒适区
为什么我想开这样一个账号?
现在所有人想到我就是我很会做PPT。前几年我努力让自己贴上PPT的标签,本质是给自己打造一个品牌,能够被大家认可,就会借助这个影响力辐射到之前没有的领域,在各个平台去卡位。
我很早就知道要打造个人品牌标签的价值。2008年我和萧秋水就写过一本《名博是怎样炼成的——个人网络品牌全攻略》,2011年我开始在微博上初步完成标签打造,等微信公号一出来,我就努力不断放大。所以现在大家提到我的名字就会想到这是一个很会做PPT的人。
一个四十岁的人,不应该沾沾自喜所谓斜杠。
但你们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有没有见过50或者60岁的人,在网上还宣称自己PPT做的好?所谓斜杠是指青年,不是中年。到了我这个年龄段,没必要认为自己在某个领域很厉害,就有本钱沾沾自喜。
所有给你贴上的标签,有一天会变成你的枷锁。
我已经40岁,我不能总是用PPT这个标签罩着自己。我应该围绕PPT创造一个商业模式,一个平台,让很多小伙伴在上面做很多事,带动更多的年轻人成长。
现在我要做的是把我过去的标签逐渐让渡给秋叶PPT团队,让小伙伴们逐渐把PPT这个账号来接过去,他们做课程,内容,分享。我们用了一年时间找人才,培养起来,让他们独立运营起来,现在还不错,很多小伙伴做PPT写文章都超过了我。
我原来运营的秋叶PPT账户,随着影响力越来越大,它的商业利益也不可避免的越来越多。我们不仅仅卖PPT课程,还有Word、Excel课程,很多订阅者都成为我们系里课程的消费者,这个账号在商业上越来越成功,对我写作来说反而是一个负担。
我现在不能随便聊我身边的事,我得考虑每一句话写出去对潜在消费者的影响。PPT100越是成功转型为商业化运营,我顾虑就越多。
那还不如我再开一个账号,这个账号可以作为公司之外的补充,在这里可以比较自由表达自己想要说的话。我把它的定位为秋叶大叔的日记。我要写和自己有关的文章,把我写出来,我要写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故事,自己的心情。我分享给喜欢我的人,与他们互动。
我关注你是因为你有温度
变化之一:人们开始喜欢一个个有温度的活人账户。
我需要建立一个新的标签,来配合我未来的转型。我想到自己应该做一个活人账号,这个账号要有它的温度。
很多自媒体跟热点,抓眼球,似乎很容易做到十万+,当然现在我们知道大部分靠刷流量,但我不想这么做。
我注意到身边有些小伙伴,就是写自己的故事,比如说,剽悍一只猫、彭小六、萧秋水,包括一些粉丝不多的小伙伴账户,他们的文章我喜欢看,因为我看到他们写自己眼睛里看到的世界,比那些天天抢话题的账户要真诚。
我觉得现在很少有人真正愿意看那些烧脑的干货(本文估计就是反例),越来越多人在手机移动阅读环境下,喜欢看到不那么长,不那么累的文字,像是一个邻家大哥,像一个知心大叔说话,然后感觉到写作者他的生活跟我差不多,有同样的苦恼欢乐,而且总有那么一两句走心的话能够打动到自己,这种账号的空间越来越大。
不用写纯干货了,人们更喜欢一个活生生的人,喜欢看他的故事背后传递出来的思考。
我关注你是因为你肯为我花时间
变化之二:没有高频互动,没有迷妹迷弟。
很多人之所以认可一个账号,不仅仅是内容走心,而且喜欢他愿意在线上线下花时间跟他的粉丝在一起交流。
我的定位是暖心大叔,那我就要跟大家互动,不能冷冰冰。运营一开始所有粉丝的消息我都会亲自回复,哪怕他发的消息毫无意义,我也会回复一下。
我希望让对方感受到,我是作为一个账号的写作者在和你对话,而不是一个小编在和你交流。我真的是一个暖心大叔,我愿意把大把时间花给你,让你感受到我的真诚。
我回复时还会尽量带上自己的特点,比如这句——来吧,互相伤害。
但是很多账号,当粉丝越来越多,对用户的回复要么变成了小编在做,要么成为公司的流程。不是机器人,就是职业套路,感受不到温度。
我现在微信号粉丝不到五万,我还回复得过来,到人多的时候我会更多依赖放优质评论互动,我希望未来我能把评论功能用到极致,所以大家会感受到我互动的诚意。
我要做高频互动,人们更喜欢和一个活生生的人对话,而不仅仅是阅读他写的分享。
我关注你是因为你会写我的故事
趋势之三:让读者成为你创作的来源,而不是抓热点话题。
一个活人账户写作启动不难,难在坚持。
坚持难在写了一段时间,发现没有话题可写,追网络热点,迎合快餐式消费者,反而流失了最喜欢你的那部分人。
一个领域的文章,往往写几十篇就无话可说。我的PPT圈小伙伴,很多人坚持分享干货,发现写了一年多,PPT聊来聊去也就是那点东西,写完就没新东西写,感觉整个人被掏空了一样。
秋叶大叔微信定位是帮助大学生和刚进入职场的年轻人思考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人和职场的关系,提升自己的技能。我每天用我自己身边发生的故事做引子,和大家聊聊人生和职场。
当我变成一个活人账号,我就不怕没有东西写。我可以写我每天所见所想,把我和网友互动过程变成写作灵感来源。我把我和小伙伴们互动的故事写出来,小伙伴们称之为“被翻牌”。小伙伴看到自己被翻牌了,会发给自己微信群的人看,觉得自己特别有面子,还开开心心帮我做了传播。
最近在一个“吉吉21天打卡群”里聊天,有好多宝妈软妹,我在群里给她们示范如何撩妹,结果大家都很开心,她们又跑去写文章,还给我打红包,三天时间竟然给我打了三四千的红包,我觉得很恐怖,劝她们不要打,她们还觉得是我人品好。其实不是我人品好,也不是我不爱红包,而是我觉得你给我打了太多红包我没办法还人情,我心理上有压力。我这人老派,总觉得拿了别人钱我就应该给人家做点什么。
这些小伙伴和我互动的故事给我们彼此创造了源源不断的写作灵感。我只需要把我跟小伙伴互动的故事写到微信号里,就不愁没有文章可写。
人们更喜欢在文章中看到自己,看到和自己一样的人被写作者关注。
我喜欢你我就要给你赞赏
变化之四:用红包简单粗暴表达自己对另一个人的爱,这成为一种潮流。
我认为未来凡是能够被人工智能机器人代替的岗位都是不安全的,而且速度会超过人们的想象,所以做难以被替代的知识型工作者是大趋势。
结果知识工作者,知识经济,头部内容,一堆热词冒出来,但是不是你有知识有专长就能得到回报呢?显然不是。
有才华有个性的作者们都赶上了一个好的时代,那就是小额赞赏经济。
我很早就开始写博客,2003年开始,一直写到2011年,2012年我关掉了自己的博客。我为什么不继续写博客呢?有的人说,没人看。其实在没有微博微信时博客流量也很大的,我也写出过十万+的博文。有人说是因为没有人现在的微信打赏激励机制,其实2009年就可以通过插件在博客上提供支付宝打赏,但在那个时代,读者普遍没有打赏的习惯,大家都喜欢免费。
微信普及后,又普及了微信红包,本来是长辈给晚辈发红包的习惯一下子被普及成了人和人之间表达感情都爱发个红包。
90后独生子女从小缺乏跟人打交道的练习,所以很多孩子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对别人的感情,而微信红包火了以后,一下子得到这批年轻人的喜爱。
用红包简单粗暴表达自己对另一个人的爱,这成为一种潮流,并传染给了所有人。
越来越多的90后、95后为了表达对同学的认同,对帮助过他的人的感谢,对他喜欢的人的认可,会给他们打小红包。一两块钱的打赏,所以哪怕一天打赏好几次,一个月下来,也不是什么大钱。这个消费习惯一旦形成,就变成了高频行为,基本上所有人都会不时发几个红包,
如果大量小额赞赏成为高频行为,那么对于秋叶大叔这样有温度的活人公众号就是重大利好。很多人喜欢秋叶大叔写的内容,就会给大叔打小红包,成为和大叔之间新的互动交流的新习惯。
从这个角度讲,是做内容干货更容易得到认可?还是一个活人账号容易得到认可?我个人觉得,做一个好的活人账户,更容易在知识经济时代得到变现。
我喜欢你我想成为和你同频的人
变化之五:用社群连接同频的人,不需要大,小而美更好。
一个人会喜欢你很久吗?即使是真爱也有期限。
如果有一天,你发现大家都不再爱看你的文字了,怎么办?解决方案就是社群。
和我们有相同喜好的人叫同频道的人,同频道的人就是愿意在一起玩。
我们不需要规模很大的社群,我们更喜欢长期连接的小而美的社群。不需要一个人要建立一个超级大社群,而是建立一个社群容纳很多有才华的小伙伴。慢慢培养优秀的小伙伴,这些人能量慢慢变大,做自己的账号,又吸引新的小伙伴。
在小而美的社群里,同频的人会更加频繁互动,深入了解,不满足于仅仅是线上,而是走入线下一起吃一起玩,彼此之间建立各种连接,创造各种可能,互动会变得更加高频。
比如在我身边圈子里有一个好玩儿的事情,有公众号的小伙伴们在评论区里面玩互撩。比如我今天写微信,通过某人的评论,故意调戏她,号召大家去她的后台去留言,去轰炸。还是发几个案例吧。
我替猫叔撩粉
我晒猫叔给粉看
我晒小怡让你们去关注调戏
比如我经常在我微信评论里看到小伙伴的留言,我是吉吉21天打卡群来的,我是李海峰老师推荐来的,我是萧秋水老师的粉......
大家好像在不同的微信号里互动,像串门一样,然后一个截屏,就甩到了我们都在微信群,接着就该一言不合打红包了。
仅仅通过文章把这些人联系在一起是不可持续的,小额高频赞赏模式也需要情感反馈。所以要建立小的同频社群,把能量慢慢交给更多小伙伴,形成一个圈子。
我一个手机最多加5000个人,只能关注上百个微信号,已经注意力带宽爆炸。但我完全可以通过建设一个100人或500人的小圈子,做到和几千人上万人互动。
我自己一个人后台回复,数量有限。但小伙伴会把我和他的互动分享到自己的小圈子里面说,今天我和大叔怎么了,所以他身边的人也会觉得我们一直都在一起。
一旦人们愿意把这个连接走下去,大家就更愿意看彼此的分享,赞赏自己喜欢的人,在我们这个圈子内部,频繁赞赏就成为一种内部的惊喜文化。
我发现我已经被这种文化改变了,我原来是没有赞赏习惯的人,但是今年发红包数量发了1万个,但是我依然赶不上猫叔(微信号:剽悍一只猫),他一年发了3万6千个红包。不是我在引导大家给我文章打赏,我估计也没有几个人能看到这里来,而是我在分享我观察到的行为模式——发现人群习惯变了。
现在我只能努力变成和你们一样的人,我现在是一个九零后。只不过我在用有温度的内容吸引同类,最后构建小而美的社群生态。
我喜欢你我就是要跟着你买买买
变化之六:因为同频,所以简单;因为简单,所以信任。
我不能只跟你们谈我发现了哪些趋势,我还得谈谈如何去抓住趋势,特别是如何变现。
过去写作者不管在哪个平台,不管是今日头条还是简书,不管是微博还是微信公众号。能给你的变现模式无非是赞赏+广告点击分成。
粉丝多了就会出现新模式,直接写软广。
我发现我的朋友剽悍一只猫是一个奇葩,一个老爷们一天到晚在微信里卖卫生巾,卖洗面奶,卖没钢圈的Bra,卖好喝的酸奶,哎呀,结果都是妹子拼命去买啊。
所以我也想过:如果有一天我向你们推荐一个中年大叔喜欢好Bra,你们是不是也会疯狂去买买买?
啊,写到这里,我忍不住做个投票看看你们对我的预期。
一旦你变成大家认可的有温度有个性的人,大家信任你喜欢你,你就会变得放松,不需要去掩饰。我们知道自己在某些方面很有诚意很专业,绝对不会去推不好的东西,因为这对个人品牌是一种伤害。
这时候大家会把自己对社交小圈子亲友的信任,转移到对喜欢的人的信任。
知识型IP跟明星代言的最大区别在于我们一直在真实地袒露自己,我们接地气,每天写文章,每天做互动,但是正是因为有这种真实的感觉,你们更爱看我们写的软广——甚至有粉丝会说是硬广又怎样,只要你推荐的我们就愿意买。我们就是喜欢你,就愿意有人约你做广告,就是想让你过得好,这样大家都很开心。
请务必抓住上升的平台打通知识变现
变化之七:要尽快卡位知识分享平台,持续运营快速扩大影响力。
仅仅靠写文章得到赞赏,对大部分内容写作者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考虑把自己的分享变成结构化的输出,打磨成标准化的产品,才有可能持续获得稳定的回报。
像李笑来老师,在得到APP分享《通向财富之路》专栏,199元定价,已经超过5万人购买,创造了一个千万市场。为什么大家愿意跟着笑来老师学习,是因为大家想成为笑来老师这样的人。
像萧秋水老师,在喜马拉雅电台也开设了《知识管理》音频课程,三周销售了30万,超过1600人购买!为什么听众愿意花钱买?每天花碎片时间学干货,每天花几块钱就可以学到很多有价值的东西,相当于是把小额赞赏功能给萧秋水老师打了个包。
像秋叶大叔,一口非标黄冈普通话,在分答上回复网友问题,一起赚偷听收入。每天晚上少则200元,多则800元睡后收入。为什么别人愿意花钱买大叔的语音回答?因为语音回答至少要准备好几分钟,只能把时间用在你一个人身上,这种专属感是值钱的。
像小荻老师,和BM城市大本营开设了《沟通逻辑》线上微课,第一期8小时卖光500个名额,第二期又是3天抢光500个名额。为什么别人愿意花钱买小荻的线上微课?因为我们大家愿意和有趣的小荻在一起,也就认识了同频的人。
像有乐老师,在网易云课堂发布《和秋叶一起学动画》在线课程,一周就有1500人抢购,销售额突破10万元。为什么大家愿意在云课堂上买有乐老师的课,因为有乐是秋叶PPT圈子里面的人,大家自然而然就选择相信这个小社群出品课程的品质。
把前后逻辑关系串起来就看得很清楚了——因为你做活人账户,有人喜欢你的温度你的个性,有人喜欢你就会对你小额赞赏,培养对你的认同感。当你拥有大量认同你的读者时,他们就会接受你推荐的东西,包括你自己的产品,一种新的小而美的商业模式就建立起来了。
一旦你打造成功有温度的个人品牌,就必须尽快勾搭上上升的知识平台变现通道。
在得到APP,几乎每个有足够名气的人都得到了邀请;
在网易云课堂,几乎所有的职场技能品类都有人努力打造品牌课程;
在喜马拉雅,能讲课的好声音正在蚕食所有可能的声音教程品类。
我们要提醒大家的是,现在做内容变现的平台越来越多,如果你不趁早切入一个有前景的平台持续打造你的内容产品,持续化运营,持续投入强化你的品牌,你积累的影响力也很可能被后起之秀分流甚至边缘化。
比如现在流行直播,我认为直播更加能感受一个人的温度。一边讲课一边互动甩表情包,大家会感觉到这里交流更有温度更有个性。适应直播的知识型IP会更有生命力,有的人颜值高,擅长表达,那卡位直播平台是一个好主意。
但请记住,商业上没有不存在竞争的领域,说是卡位,其实要抢。
年轻人也别着急,一代人抢一代人的位,现在好好积累,观察别人的成功之路。别忘了,你现在的积累,都是为了明天的抢班夺权。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