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建筑师演讲:我们为什么要用那么多钱去买两室一厅?
来源:一席(yixiclub)
原标题:青山周平:我们为什么要用那么多钱去买两室一厅?
来自日本广岛的建筑师青山周平 ,因为改造了一户被称作“史上最小学区房”的北京老四合院而被人熟知——35平方米三代5口人逼仄的居住环境得到改善,重新诠释了在胡同生活的可能性。
现在已经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共享社区、共享生活方式。我们现在已经不需要买车,有滴滴、优步;同样有各种外卖的APP。那为什么我们的生活、我们居住的地方还是这样子?
演讲全文——未来的家
演讲者:青山周平
大家好,我是青山周平。我是来自日本的建筑师,今天很高兴来到上海。我平时住在北京,今天跟大家分享的内容,是我对家的概念的理解,以及最近一直思考的关于未来的家。
为什么我一直在思考家的概念呢?大家也知道,中国几十年的城市化的进展,很多在上海、北京的年轻人春节的时候回家,可能父母的家还在,但是那已经不是原来小时候住的房子了。他们搬到新的城市、新的住宅了。我现在如果回日本的老家,父母住的地方是我原来小时候住的房子,我小时候学习的桌子、用的房间都在。
所以我认为中国的年轻人是缺少家的概念的一个群体,包括他们自己在城市里面的家也一样。他们可能有小的房子,但是从早晨到晚一直在外面工作,晚上回家基本上就是一个人生活。这种房子也不能说是他们的家,因为家是家庭的容器,或者说家是家庭的衣服一样的东西。
家庭一直在变化,家也一直在变化。我们的家庭原来是很大的家庭,可能在中国和日本都一样。过去十几个人一起生活,奶奶爷爷、爸爸妈妈、孩子孙子一起生活。这个情况慢慢变了,中国是爸爸妈妈还有孩子三个人,日本的话一般来讲就是爸爸妈妈两个孩子四个人,就是变成这样的一个小家庭的标准模式了。
最近这个情况又有大的变化。现在上海、北京、东京这些大城市的家庭已经更多地变成了一个人的状态。比如说右边的这个数就是现在东京的家庭的情况。
可以看到,最多的已经变成一个人的家庭了。第二是两个人的家庭。我们所认为的四个人的标准家庭,已经变成15%左右的很小的一部分。
所以现在我们思考家,或者思考未来的家的时候需要考虑这种情况。因为我们原来有这样的一个大家族,很多人住在一起,所以这种大家族的家庭里面有各种各样的事情发生,你可以教育、交流、体验,各种各样的行为都在我们的家庭里面完成。现在已经没有这样的家庭,原来在家庭完成的这种行为现在到底在哪里完成?这是一个问题。
我们原来的房子是这样子的,可以看到后面有山跟自然联系,可以看到中间有室外的部分。这个是对自然开放、对别人开放的,因为这是工作的区域,所以很多人可以随便进来。
但是我们的房子慢慢变成这样子,也可以说我们慢慢被洗脑了,我们想象中的房子越来越多地变成这样子。
这种房子的模式其实历史并不是特别长久。我认为这个模式大概是工业革命的时候开始,也就是十九世纪末、大概一百多年前慢慢开始的。工业革命的时代到底具体发生了什么?是我们的工作方式变了。因为噪音因为污染,我们没有办法在家里工作,必须要把工作和生活分离,工作的地方慢慢变成上面这样,生活的地方慢慢变成下面那样。
家庭的、封闭的、私密的空间,一个我们脑子里面的家的模式就是这样开始的。我认为家跟房子不一样,房子可能就是物理的空间,可能就是我们的财产,但是家不仅仅是这些。
家到底是什么?其实我最近一直思考这个问题。
我在中国11年了,其中的7年一直住在北京的胡同里面。我对家的理解,我对家的概念的思考,都是从我自己在胡同里面生活的经验来慢慢形成的一个概念。
这个红点就是现在我住的地方,在北京的二环内,是老城区。
这是我现在住的房子。其实很小,大概四十平米左右。左边是我家,对面是一对年轻夫妇,中间有一个院子。
下面这个图里,是从我家走路两三分钟的距离的一个菜市场。对我来讲,其实这个地方是我的冰箱的一部分。我家的厨房很小,但是我有它,我需要菜的时候就走几分钟就可以买回来新鲜的菜。
其实这样的生活方式,跟我们所了解的,比如说美国的那种生活方式不一样。我们了解的美国的生活方式可能就是开车20分钟30分钟,去很大的超市,买一个星期两个星期的菜,把它们放在车里面然后回家,回家后把所有的东西放在很大的冰箱里面。我们想象中的美国的厨房和冰箱都很大。
但是如果我走路几分钟的距离有这样的买菜的地方,那我其实不需要那么大的冰箱,不需要那么大的厨房。
一样的,我也有这样的一个客厅,其实这是我的客厅的一部分。
我的客厅很小,我可以去这个餐馆吃饭,另外一个是意大利人开的意大利餐馆,我可以选不同的有意思的好吃的菜。
我要工作的时候可以去这个咖啡厅,其实这个是我工作的地方,我的书房。
如果我要喝啤酒的话也可以去这个地方,其实这家也是专门自己做啤酒的地方,离我家也是三四分钟的距离。
所以其实我家没有书房,我家的厨房很小,客厅很小,没有健身房,但是后面各种各样的点都是我的生活范围。这是我的家的一部分,家的延伸。这个对我来讲是胡同的家最有意思的一点。
我们在胡同里面经常看到这种情况。
刚到北京的时候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他们可以不穿衣服,但是后来我越来越理解了这个胡同的生活方式。我也在胡同里生活了几年,理解了他们。因为他们觉得这个地方不是公共的空间,他们觉得这是家的一部分,他们家的客厅,或者他们家的哪里哪里——为什么在自己的家里面要穿衣服。
这个对我来讲很有意思。我相信他们如果是去稍微远一点的地方,如果超出他们心里的家的范围的时候,他们一定觉得不好意思不穿衣服。
所以我认为家应该是开放的,家应该跟城市融合在一起。城市可以引入到家里面,家可以延伸到城市里面。家应该是跟自然有关,跟生活有关。在这种基础上,我最近一直思考未来的家到底是什么。
我们大概十几个建筑师,在中国各地一起研究中国的家的未来,中国的生活方式的未来,各个建筑师都有不同的主题,我自己的主题是年轻人的共享社区。
它的题目是“四百盒子的社区”,这个研究项目我们一直在做,最近变成一本书了,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可以看一下。
在日本,这种共享社区越来越多。这个是日本的案例。这是他们的公共客厅,下面是餐厅,后面这个地方是厨房。后面这个白色的盒子是每个人的自己的房间。个人的房间其实很小很小,基本上是一张床、一个衣柜,其他的都没有。没有洗手间,没有淋浴,没有厨房——这些是都是公用的。
其实这种共享社区的模式在中国也越来越多。这个是我上次在上海参观的一个项目。他们的模式是楼上都是他们的房间,但是跟日本稍微不一样的是,他们的房间虽然很小,但是有卫生间和淋浴,不过也没有厨房。下面是一起看电影的地方、工作的地方、吃饭的地方,再下面是大家的厨房。
所以现在日本也好,中国也好,已经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这种共享社区、共享生活方式。我们现在已经不需要买车,有滴滴、优步;同样有各种外卖的APP——我不是做广告啊。音乐也一样,我们现在已经不买CD光盘了,需要听的时候通过互联网去听就好了。那为什么我们的生活、我们居住的地方还是这样子?
我们需要用那么多的钱买三室一厅、两室一厅,我们为什么需要那样的居住方式?我们居住的地方能不能跟交通一样,跟吃饭、听音乐一样,更放松、更轻松、更简单?这是我们的一个出发点。
其实我很多设计的灵感,是通过自己在胡同生活的体验得来的。这个是我家对面的胡同的一个场景,每天都是这样子。
他们把自己房子里面的椅子放在胡同的公共区域里面,我开始研究各种各样的胡同里面的家具。
这个可能是他的晾衣杠,因为他们家里面没有地方放这种东西,或者在房子里面通风不好、采光不好。他们把自己的东西放在外面,但是又不想别人拿走,所以用这种链子来连接。
这个是桌子,可能他的房间没有那么大的空间工作,所以他把自己的桌子放在公共区域里面。桌上是几个要发的快递或者要收的快递,这是他在工作的一个场景。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张图。可能这是已经七八十岁的老阿姨的凳子,后面这个地方已经弯了,下面的这个垫子也可能是经过很长时间的自己的一个创意。她不想别人拿走,所以用这种金属的链子来连接。
我们可以看到的是,阿姨已经放弃了这个凳子的使用权,但是她不放弃所有权。一般来讲是我所有的东西我使用,别人所有的东西我不使用,这是我们现在社会的一个规则。但是我们在胡同里面看到的是“所有”和“使用”之间很暧昧的关系,这个很有意思。
我认为北京胡同的共享社区、共享生活就是这样半公共的家居空间。所以我们的方案就是房子可以变成这样,一个有点像盒子、有点像家具一样的东西。
具体来讲,中间白色的地方是一个盒子——大概是刚刚可以放下床的一个盒子,中间是一张床,周围红色的地方是各个家具。
家具各种各样,有杂物柜、玄关柜、书柜、衣柜,各种各样的柜子、各种各样的家具都有,可以根据我们自己的喜好或者生活方式来选。
这个盒子你可以租一个,也可以租两个、三个,如果你需要的话四五个也可以。你可以住在一个盒子里,其他两个用于生意。
如果你多装一些书架的家具模块的话,这个盒子可以变成书店;如果是衣柜模块装得多,这个盒子也可以变成服装店。它是你可以根据需求来租的。
平面的话可以看到,这里各种各样的盒子都是他们住的。有书店、咖啡厅,有卖花的、卖衣服的。中间这些地方是卫生间、厨房和淋浴间。中间比较大的这个盒子是很大的一个电梯,因为这个电梯很大,所以可以直接把这个盒子放在电梯里面。
也可以上到二层三层四层,天气好的时候其实可以去屋顶,在屋顶上睡觉。因为这个盒子都可以动,所以其实根据他的使用方式,有时候可以做这样几个不同的活动。
如果需要的话,比如像我们今天这样的活动,可以把盒子一起挪过去,空出这样的一个大的活动区域。如果大家一起把所有的盒子都往里移动的话,我们可以做一圈这样的一个公共的区域,可以做马拉松、跑步等类似的比赛,各种各样的活动都可以考虑。
很多人说这个不可能,觉得这样的生活方式不可能。因为所有的家具都放在外边,我们的衣服、书所有的东西都放在外边,别人拿走怎么办?就像我们刚才在胡同里面看到的那个场景一样,他们把自己的家具放在外边,但是不想让别人拿走,所以只能通过金属的链子来固定。
但是我这个方案其实不是现在马上要实施的,可能是十年十五年后的一个方案。十年十五年后,我们的技术会变成很有意思的一个阶段。现在已经有IC的标签、电子的标签,如果我们把所有的东西,衣服、裤子、书,各种各样的东西都贴上这种电子标签,我们需要的时候随便通过手机或者电脑就可以知道我的书在哪里,我的那件衣服在哪里。有这样的技术的时候,我们已经不用在乎东西在哪里。我的生活空间、我的时间、我的物品都可以在这个共享社区里面被共享。
回到我自己的家的一个情况。我的房间正好是朝南的,所以很多邻居把他们的东西都放在我的窗台上。其实这些都不是我的,这些衣服也不是我的。
我的邻居有两个孩子,如果我在家,他们可以随便来我的房子,玩儿一会儿就回去了,因为他觉得我家也是他们的空间。但是我们想一想,如果同样的事情在公寓里面发生,我肯定不允许别人家的孩子随便进入我的房间。同样的事情发生在胡同里面和公寓里面,感觉完全不一样,这个很有意思。我觉得这个是空间的力量,是设计的力量,我今天想说的大概是这个。谢谢大家。
-END-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